6月23日,我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应急响应级别下调后开展常态化防控工作情况。市政府秘书长刘辉主持,市卫健委、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分别就有关情况作详细汇报,并就市民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问: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我市对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哪些具体要求?
市卫健委主任万福尧:6月13日零时起,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响应调整为三级响应。响应级别调整后,全市继续保持党政主要负责人任指挥长的应急响应组织架构和疫情防控指挥体系不变,降级不降防,思想不松懈,防控力度不减。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克服厌战情绪、侥幸心理,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咬紧牙关,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疫情防控措施。
继续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和“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做到疫情处置“早、小、严、实”,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控措施。
强化重点场所和重点部位防控。继续对海鲜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公共交通等从业人员、物品、环境进行定期抽检,做好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和监测预警工作;行业主管部门继续落实监管责任,督促食品生产企业、食品集中交易市场、超市、餐饮单位等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加强场所进出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测,以及环境卫生整治和消杀消毒。要做好物流从业人员防控知识培训,严格落实物资转运防疫措施,降低通过物流运输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
强化发热门诊闭环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继续做好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工作,做到就诊患者体温必测、健康码必验、可疑接触史必问,规范落实“双分诊”和首诊负责制;对进入发热门诊的发热患者开展新冠病毒核酸、血清抗体、胸部CT和血常规快速筛查,落实“四早”措施,做实闭环管控。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继续严格落实院感防控措施,落实住院病人和陪护人员核酸检测制度,杜绝医源性感染发生。
机关企事业单位强化落实“135”防控要求。即:“1检”,落实全员核酸检测;“3测”,上班和上、下午3次测体温;“5有”,有防护指南、防控制度、防护物资、医护力量和隔离设施。
问:我市核酸检测和环境样品检测结果公布后,对市民日常防护有哪些影响?何时需要佩戴口罩,什么情况下不用佩戴?
市卫健委主任万福尧:根据《低风险地区夏季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修订版)》和《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修订版)》,建议市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绿色环保出行,做好居所和工作场所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病媒生物防制等,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
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出门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良好习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居家或在单位时经常开窗通风,勤洗手,必要时加强消毒。
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养成随身携带口罩、必要时随时佩戴口罩的习惯。在严格消毒通风、健康监测、保持社交距离的情况下,居家、在户外或公园可不戴口罩;室内会议及活动场所,若无人员大量聚集,也可不戴口罩。
医疗机构、隔离场所等职业暴露人员,医院就诊、陪护探视人员,患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人员,以及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室内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随时佩戴口罩。
市民应随身备用或使用一次性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重点人群、重点场所根据情况佩戴相应级别口罩。
进出小区进行健康扫码。居民进出小区要继续实行健康扫码,扫码异常人员要积极做好登记工作并报告,由社区工作人员按照联防联控机制进行处理。
出现发热、干咳、腹泻等症状,迅速到所在地发热门诊就诊筛查,做到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
(记者 蔡亚文 整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