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过后,庙岭镇长林朱村的山峦间,薄雾缭绕,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
早上7点,村民朱在体来到池塘边割草。看着塘里一条条争相抢食的鱼儿,朱在体打心底里高兴。近年来养鱼,朱家年均增收近3万元。
然而,就在十几年前,朱在体和妻子每天起早贪黑在地头塘边忙活,一年下来除去开支所剩无几。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村湾公路硬化后,一家人靠养鱼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困境——
一条路难住470户村民
长林朱村位于华容区庙岭镇东南部。从镇政府沿着新城大道往东行驶约5分钟,便来到长林朱村。村前有一条水泥路,作为庙岭镇第一条通村水泥路,其承载了几辈人的记忆。
“别看这条路不长,它可是我们和外界联系的必经之路。”朱在体回忆说,“村口有条水泥路,村里却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到处是田埂,坑坑洼洼,一下雨,路上全是泥浆,大家出门难,车更是开不进来。”
多年来,鱼虾养殖一直是该村的主导产业。对于交通不便给这个村庄带来的影响,村民深有感触。
“从父辈起就开始养鱼,那时因为交通不便,鲜鱼运不出去,鱼贩又不愿意上门收购,以至年年鲜鱼滞销。”朱在体说,“记得有一年临近春节,风雨交加。眼看鱼卖不出去,一年的收成又要打折扣,我便挑着一筐鱼一大早出门,准备送到集镇上卖。谁知还没走出村口,就重重摔了一跤,鱼儿撒了一地。我忍着痛将一条条鲜鱼捡回鱼筐,又继续赶路。在集镇守了一上午,鱼才卖完,回家后手脚已冻得没有知觉。”
“全村470户人家,因为一条出村路难住了。”老村长朱在荒回忆过去没有公路的日子,不停摇头兴叹。
希望——
一条路改变一个村
要想富,先修路。村委会决定把惠民生、强基础、兴产业提上议事日程。时任村支书朱在政向村民郑重承诺:一定在任期内将村里的泥巴路硬化。
说干就干,村“两委”召开会议,对水泥路的修建方案进行讨论,并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修路需要大量资金,这笔钱从何而来?经研究,村里决定一方面争取在外乡友支持,另一方面号召村民投资投劳。
为尽快启动修路计划,村“两委”自筹一部分,村干部带头捐资,村民也纷纷加入。与此同时,朱在政和村干部分头联系在外乡友。通过电话、短信、写信等方式,向在外乡友介绍村里的现状以及修路资金缺口情况。朱在政等人的努力打动了众多乡友,大家纷纷响应,积极捐款。
就这样,2000年,总投资60万元,一条宽3.5米、长3公里的村级公路建成通车。这也是庙岭镇首条村级公路。
“看着第一辆车进村,很多村民都眼含热泪。”朱在政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他说,通路那天,村里非常热闹,村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来到刚硬化完工的公路上欢呼。
“路好了,回乡修建、改建房屋的村民增多了。”朱在政开心地说,公路建成后,各种农用物资运输可直接进村入户,实现了村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发展——
一条路带动一群人
如今,长林朱村的村级公路已延伸到各组各户。便利的交通,为这个闭塞的小乡村注入了活力,同时也给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长林朱村依林而建、畔湖而居,风景优美。以前苦于路不通,‘养在深闺无人识’。后来路修好了,趁着建设‘美丽乡村’这个契机,我毅然回到家乡,萌发了开办农家乐的想法。”村民朱在战说,打造“海口湖农庄”,是希望更多人知道长林朱村的美。
近年来,朱在战相继投入近400万元,对农庄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升级,修沟整地,种植蔬果,建起了桃园、景观亭等。如今,每到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原来沉寂的小村“活”了起来。
有资源,路通了,人气就旺了。记者在长林朱村看到,一幢幢别具特色的农庄引人注目。“以前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自发展乡村旅游后,很多年轻人选择返乡就业。”朱在战信心满满地说,“希望通过就业和产业帮扶,让村民脱贫致富,并使农庄形成规模,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赏雪’的观光休闲和乡村旅游精品。”
蜕变——
一条路圆了村民“致富梦”
村民的钱袋子鼓了,村里也有了新变化。
近年来,长林朱村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升村庄基础设施,推行垃圾分类,增设简易停车场、篮球场和广场舞场地,硬化村主干道,拆除旱厕,改建成水冲式厕所。违建拆了,垃圾堆不见了,长林朱村实现了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
美丽乡村改造,赢得居民连连称赞。“现在村里环境卫生变好了,边边角角都栽上了树、种上了花,早晨推开门,清新空气扑面而来,环境越来越好。”村民朱国说。
该村党支部书记朱创亮表示,随着武鄂协同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红莲湖区域推进连片产业聚集、连片人居环境整治和连片乡村旅游开发等政策,惠及各村。借着这股东风,该村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山水田园风光、和谐人居环境”的宜居宜游宜业新农村。
夜幕降临,长林朱村广场上,高高竖立的路灯亮如白昼,孩子们追逐嬉闹,妇女们跳起广场舞,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
记者感言:
一条路,“活”了一个村,富了一群人。
便利的交通运输,能使一个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记者在采访中真切地感受到,“一条好路”不仅关乎村民的日常出行,更关乎家家户户的生计和发展。因为有了宽阔平整的路,客商更愿意来,村里的农产品也能卖个好价钱。修好一条路,能让一个村子焕发生机与活力。
路修好了,村民们都很兴奋,纷纷向记者表达他们内心的喜悦。“以后出门不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了!”“现在过年,好多在外打工的乡邻把小车开进了自家院子!”“养殖的鱼虾再也不愁卖了!”
深知“要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近年来,我市聚焦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急需解决的“出行难”问题,着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了群众得实惠、“三农”得发展的喜人局面。
全媒体记者 盛鑫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