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市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0年1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孝感日报 2020/9/23

耕耘在希望田野上

——我市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稻谷飘香、瓜果满园、蟹肥菊黄……此时此刻,澴川大地处处丰收似景。

今年以来,面对抗击疫情的“大战”和防汛救灾、恢复发展的“大考”,我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齐全面小康“三农”短板,加快发展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工作,全市“三农”形势总体向好,交出了特殊之年的“丰收答卷”。

现代农业迸活力

眼下,正是螃蟹上市时节。在汉川汈汊湖,刚满31岁的张天赐就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把自家养殖的螃蟹做成“香辣蟹”,依托电商平台销往到全国百姓的餐桌上。

9月17日,记者在湖北祯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无菌车间看到,一箱箱螃蟹经过切、炸、配料后制成香辣蟹,然后装箱通过电商平台发往全国各地。

与多数汈汊湖螃蟹养殖户一样,公司董事长张天赐早已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近年来,由于螃蟹养殖户增多、市场价格不稳定等因素,传统的“养殖+销售”模式,让养殖户的收入一直难有突破。

给螃蟹进行深加工,对于多数传统养殖户而言,这个想法有些疯狂,但对于年轻的张天赐来说,他想试一试。

说干就干!张天赐聘请了7个省份的12名一级厨师进行研制,投入上万斤大闸蟹,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研制出独具风味的香辣蟹,并通过了相关国家级检验中心食品认证。去年,汈汊湖“香辣蟹”上线后,大受欢迎。

走进安陆市孛畈镇月岭村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排排黑色塑料大棚鳞次栉比,一袋袋菌棒整齐排列。蓝色铁皮厂房内,填袋、灭菌、接种……流水线操作,一气呵成。60平方米冷库,配备2台烘干设备。

月岭村种植香菇已有20多年历史,如今,这里建成了孝感市规模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辐射周边乡镇,年种植规模达到100万棒,实实在在地撑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点菌、采摘、储藏、烘干、销售……这里的香菇产业一条龙服务体系,产业链条延伸到了周边很多乡镇,每年向外输出20万根菌棒。

“孝感红”是近几年鄂茶跃出来的“黑马”,今年拿下俄罗斯4000吨销售大单。

从2015年起,孝感发起“孝感茶叶走进俄罗斯”行动,截至目前,“孝感红”已成功进入俄罗斯700多家专卖店、四家连锁超市旗下的2000多家卖场,孝感茶叶也从当初一家茶企单打独斗,发展到茶企“连船出海”,联合在海外建设批销中心,为中国茶企打造全天候展销平台和出口直销平台。

行走孝感大地,但见鱼肥蟹美稻花香、茶园绿意盎然、蔬菜漫山遍野,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

全市打造出孝感麻糖、孝感米酒、孝感香米、湖北名桃·七仙红桃、湖北名藕·楚荷香、应城糯稻、孝感红等多个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区域公共品牌;创建“三品一标”企业172家、产品435个,涌现了“黄毛粘”、金果、稻鸭香米、汉川河蟹等网红农产品。

乡村更美更兴旺

青山绿水,良田美院。

宽阔的道路,干净整洁;幽雅的楼房,鳞次栉比;静谧的环境,如诗如画……走进应城市杨岭镇伍份村,乡村里浓厚的田园化气息扑面而来。

前来游玩的游客说,伍份村是个大花园;当地村民笑着说:“以前如果要拍照,我们要拿朵花去公园拍,现在要拍照,村里哪儿都行,哪儿都是景点。”

伍份村以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为契机,逐渐走出一条依托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将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致富路。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我市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推动孝感快步走上乡村振兴的大道。

在通向孝昌县小悟乡田堂村的路上,只见堤坝上巨大“美丽乡村欢迎你”的字样格外瞩目。越往里深入,平坦宽广的公路两侧,玫瑰娇艳欲滴,绿水映青山,残荷在水中静卧,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近年来,田堂村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宜居宜业”的中心任务和主要目标,大力发展打工经济、特色种养殖和乡村文化旅游,放大山水资源优势,挖掘人文资源底蕴,积极对接周边旅游资源。使全村面貌化蛹成蝶,焕然一新。

不同于田堂村有山有水的度假农庄风光,孝昌县周巷镇新龙村又是一番别样风景。周巷镇毗邻双峰山,全镇绿化覆盖率达70%,在这里,不仅发展有孟宗生态观光园等一系列苗木基地,而且家家户户都自行进行庭院设计,景致怡人,各有千秋。

“村庄净了、美了,才有游客愿意来。”把农房变客房、劳动变体验、田园变景区,乡村的多元价值得到凸显,成为“美丽孝感”新代言。

据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农业+”旅游、康养、信息等业态加速孕育,卓尔桃花驿、南河古渡生态园等特色小镇、金卉庄园、陶家湖等田园综合体等共享农庄加快推进。全市农旅养融合着力打造51个示范点、11条示范带(线)、23个集聚示范区。卓尔赏桃花之旅今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60条乡村游推荐线路之一。农村人居环境、乡风文明、产业发展整体提升。

富口袋先富脑袋

“选种非常重要,选不好种就挣不到什么钱!”日前,在孝南区西河镇振西农机专业合作社办公室,屠礼刚跟记者侃侃而谈:“我选择的是籼粳杂交甬优4949,第一季收割后,可以作为再生稻。”

他牵头组建的孝感市振西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以农业机械、土地、货币等形式入股,遵循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的经营模式,开展农机化作业服务。

合作社深受农民欢迎,在服务中不断壮大。经过几年发展,目前,合作社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00多台套,仅用于飞防的无人机就有13架。

“我们可以为社员提供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服务,这是我们的优势。”屠礼刚介绍,振西农机合作社现有农机设备可以为5万亩农田提供服务。

随着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转变。屠礼刚明白,农活融入了新观念、新技术,不仅省心省力,还能赚更多钱。

“流转地多了,但并不忙碌,收入还增加了!”屠礼刚难掩喜悦之情。如今“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令他倍感自豪。      

8月19日至21日,汉川市组织120名脱贫致富带头人,到田间地头参加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拓宽农业发展、脱贫致富思路。

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蟹苗养殖基地、虾稻示范基地、生姜产业发展基地、芦笋基地、芋头基地、芦荟、火龙果、葡萄等种养殖基地,参训农民看得仔细、听得认真。

今年55岁的回龙镇杨占村村民杨又发承包耕地9亩,流转土地面积65亩,原以种植水稻为主。2019年,他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到了不少种养殖技术。今年,他发展虾稻种植,预计虾稻田亩产值6400元,每亩纯收入2000元。“以前我们都是自己掏钱外出参观学习,现在这些免费培训送到了家门口。”

通过不断探索,我市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培育,从单一技术培训拓展到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培训并重,提升了一批对农业有感情、有经验的“老农”,吸引了一批有乡愁、想创业的“新农”,引进了一批有学历、能创新的“知农”。他们又用知识和技能,带动更多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田里机械在“忙碌”,人就有了空闲时间,生活变得丰富又充实。在农村,文化活动室常见村民的身影,广场舞大家也越跳越有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