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芜湖这座城市的明珠,镜湖区坚定不移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党建和发展全局,争当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领跑者。
大力实施"人才强区、三产兴区、文化立区、统筹发展"四大发展战略,以"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为理念,打造和引领芜湖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努力将镜湖区建设成为安徽省经济实力最强、人居环境最美、社会秩序最好、百姓受益最多的中心城区。
2016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7亿元,财政收入47亿元,均实现同比两位数以上增长,位居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方阵。
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争表率
镜湖区坚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率先形成了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达84%,辐射影响整个皖江、皖南地区。
构建以互联网为驱动力,文化旅游、商贸、金融等产业高度融合、互相促进、联动发展的"4+5"城区新型现代产业体系。瞄准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碎片化"等痛点,强化制度创新,出台"1+4+5"产业扶持政策,实施产业引导和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加速聚集。
2016年兑现产业引导资金3.9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658万元,通过政银担、续贷过桥、"税融通"等措施帮助企业融资近10亿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进一步迸发。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变。全区互联网企业达608家。成功承办第十五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物流职能匹配及可视化运输公共信息平台"项目列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
去年底,省委李锦斌书记调研芜湖经济社会发展,参观考察的安徽共生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是该区"互联网+物流"产业的代表,仅去年全年实现交易额超11亿元,被评为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案例。金融产业集聚发展,全区类金融机构总数达514家,到位资金650亿元。
在提升城市品质上争表率
"江南三分秀,两分在镜湖"。该区抢抓国家棚户区改造契机,大力推进房屋征收,整合零散土地资源,提升市容市貌,改善老旧小区和棚户区居民居住环境。
率先试点"模拟征收",发布预征收公告通知,在规定期限内与居民协商签订预征收协议,签约率如达到规定比例,再正式发布征收公告,相关协议自动生效,否则将尊重民意、暂缓征收。"模拟征收"在5个房屋征收地块实施,签约率均达90%以上,征收效率和效果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为解决去年因房价"跳涨"造成的遗留征收难题,采取定向代建、限价回购商品房源、公租房转换为安置房等方式,确保安置房源数量和质量。
近年来累计实施房屋征收3.2万户351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5.55万套、566万平方米。出让净地块,为城市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腾出空间。
在扩容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品质。新建改造道路32条,整治老旧小区133个,建成街头游园和绿化景观43处,实施沿街立面改造30处,新增绿化面积157万平方米。
今年,在全市各区率先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利用3年时间、投入11.2亿元,对城市道路、黑臭水体、沿街立面、邻里中心等进行更新改造。同时,积极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在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后巷推行"路段长制",各公共服务中心(街道)负责人担任"路长",带领城管网格化执法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按照"五步工作法"(即巡查、反馈、协调、处置、督查)共同对路段实施监管,实现了城市管理网格化与"路长"管理联动,信息互通、执法互补、管理互动、工作互助。荣获全省首届文明城区。
在创新创来载体建设上争表率
强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打造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于一体的服务链条。雨耕山内思文创中心、黑云创意谷、互爱科技"筑梦工场"、拓美文化等一批产业载体建成运营,绿地创客谷、WE+创业社区、滨江商务楼产业集聚度达90%。全区众创空间面积约14500平方米,累计入驻孵化168个创业项目。
其中大砻坊科技文化园获评科技部"第三批众创空间"和省A类1级青年创业园,绿地创客谷荣获"2016年度安徽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瞄准行业领军人物,加大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引进。
近年来,共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8个,其中两院院士2人、海归专家15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横向与纵向协调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能级。协同推进"放管服",颁发安徽省首张"五证合一"营业执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托信息化平台,全面推行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改革,将工商、质监、食药监监管领域和市场主体涉及卫生、安监等领域行为纳入综合监管范围,建立"一户一档"电子档案,行政效率和市场主体的满意度显著提升。经过不懈努力,现已成功创建金融、总部经济、中央商务、工业设计、文化旅游、信息软件等6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先后被命名为安徽省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都市休闲旅游示范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试点区、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等。
在推进社会治理上争表率
近年来,镜湖区不断完善多元化矛盾化解机制,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建立并切实发挥房屋征收、劳动争议、市场秩序、社会事业、城市建管、组织人事、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8个专项矛盾化解工作组的作用。
2013年以来,坚持开展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矛盾化解,已累计接待群众6603人次,参与调处矛盾纠纷3907起,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连续两届被中央综治委授予"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
深入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和网格化建设,实施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网格化分级管理,共享数据资源、统一指挥调度。组建镜湖区市民服务中心,整合行政服务事项,推进工作流程再造,"一站受理、一点办结",可办理各类服务事项309项,服务辐射范围覆盖全市。
截止目前,一站通公共平台网上办理服务事项63375件,规定时间内办结62915件,按时办结率为99.27%,权力运行平台网上办理服务事项1475件,窗口满意率达99.23%。
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争表率
要在改善民生上争当领跑者,集中力量加强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做好重点群体、困难行业就业再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生产生活,着力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
镜湖区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累计投入22.3亿元,兴办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公办幼儿园5所,改扩建中小学校36所,增加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万余个。名校办分校3所,培养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483名。先后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5元提高到45元。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建民营"模式,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基本建成。成功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区文化馆、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荣获全国全民健身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成功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今日的镜湖,正紧紧围绕"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和"四大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市建管体系、新型社会治理体系、新型公共服务体系、新型党建工作体系"五大新型体系"建设,实现人才结构高端化、产业层次高端化、城市品质高端化良性互动。以打造"四最镜湖"为目标,努力探索出一条中心城区建设发展的新路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