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无为县“山里中国”孕育乡村振兴新希望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芜湖市人民政府 2018/3/16

310日,还在农历正月里,无为县开城镇都督村村民王秀珍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装修新房了。告别祖祖辈辈生活居住的山里老家,王秀珍对未来的新生活满怀憧憬。

而就在前一天,无为游子陶为杨刚从北京回到都督村,在这片乡土上加速推进 “山里中国”旅游项目。他对记者说,乡愁让他萌生了“山里中国”项目创意,并在北京、重庆等地成功实施。但他觉得,自己的故乡,才是“山里中国”的最终归宿地。

生在同一片土地,王秀珍和陶为杨的人生此前并无交集,但他们却因为“山里中国”这个项目“结缘”,在这片充满希望的乡村热土里,一起迈向新的天地。310日,记者走进都督村,走进“山里中国”,了解这里正在上演的乡村新故事。

告别泥泞  山村居民成了小区业主

“搬新房的日子定下来了,农历二月初六。”见到记者,话没说几句,王秀珍便拉着记者参观她家宽敞的二层小楼,“你看看,楼上下100多个平方,厨房、卫生间一样不缺,油烟机、抽水马桶和城里人用的都一样。”

王秀珍扳着手指告诉记者,多亏“山里中国”项目一次性付清了老房子、土地五年的租金,一共18万元;村里又及时规划建设了新的安置区,算下来自己几乎没添什么钱就顺顺利利地拿到了新房钥匙。

王秀珍的话还没说完,同村的赵俊东插上来说:“可不是,以前咱们是村里人,到镇里要走上个把小时的泥巴路。现在地一起租给了‘山里中国’,我们住进了正儿八经的小楼房,一下子就变成了小区业主,出门还能坐上102路公交车呐。”

和王秀珍、赵俊东一样,鲤鱼一组15户农民纷纷通过集中出租老房屋和土地的资金住进了新房子。

寻找乡愁“山里中国”回归故里

就在王秀珍忙不迭地打点新房迎接幸福新生活的同时,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古老村落正在以另一种方式焕发新生。

离开安置区,车辆驶进一条黝黑的柏油马路,十几分钟后,记者走进鲤鱼自然村所在地。现在,这里在手机电子地图里被标记为“山里中国”休闲农庄。

深青色的都督山下好似凭空出现了这么一片宅子,但又显得那么自然和谐:独栋小楼一幢连着一幢,统一设计的赭色屋顶配上浅黄色的墙壁,显得既整洁又不失美感(如图)。房前屋后新栽的桂花树、红叶石楠青翠欲滴,暖暖的春风吹得小径两边的樱花树早早绽出了粉色花苞。暖阳中,游人的欢笑和孩子的嬉闹声不时打破山里的宁静,宛如一片现实中的桃花源。

这座“桃花源”就是2016年由无为人陶为杨返乡投资建设的“山里中国”休闲旅游项目。说起这个项目,陶为杨悠悠地吸了口气,仿佛回到了多年前的岁月: “在外地待久了就想着一定要回家,几年前我回到家乡,但很难再找到儿时记忆中的农村。青壮劳力出门务工,很多房屋和耕地闲置荒废了,留守的老人妇女光靠耕作收入微薄。虽然青山绿水依旧在,但是往日里热闹而又生机勃勃的乡村生活好像无处寻觅了。”

实际上,这时的陶为杨已经在北京、重庆等地开始运作农业休闲旅游。“更想在家乡试一试。”很快,陶为杨将自己心里的遗憾转化为创业的动力——以旅游开发为突破口,以富有传统民宿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为载体,建设“西九华·山里中国”休闲农庄综合体项目,改造山区“空心村”,将乡村废弃资产盘活为优质的休闲旅游度假资源,让农民变成股东,将资产变为资金,收益与农民集体分享,在寻回乡愁的同时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据介绍,公司以长年合作(保底租金)形式,租用了鲤鱼村废弃、闲置的房屋和部分集体土地。在不改变原有所有权的前提下,村民以房屋、果树、土地入社,化零为整,由企业统一管理通过整合现有资源,进行景观改造、土地规整,让藏在深闺中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原来村民“单打独斗”经营的果林、茶园等各类资源在“山里中国”得到了系统盘活,将生态效益变现为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租用合作的模式中,当地农民不仅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租金收益和年底分红,有的还成了“山里中国”的员工,在农庄就业取得相应的工资,收入来源一下子多了好几处,农民收入有了明显增加。

合作经营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说起脱贫增收,在农庄做杂工的村民沐昌宝感受最明显。他告诉记者,自己身有残疾,做农活也不方便,以前都是吃低保才勉强维持生活。去年,农庄建起来了,对像他这样的附近贫困农民有特殊照顾。“月工资1800元,还包吃住。”老沐乐呵呵地补充说:“从去年到现在,我在这里已经拿到一万多块钱工资了。”据了解,“山里中国”已经为包括老沐在内的12户村特困户提供了绿化、保洁等多种岗位,为他们解决就业和收入问题。

同时,项目与村民合作经营茶地50余亩。与村民采取合作社模式养殖鸡、鸭、鹅等家禽、种植瓜果蔬菜及提供鸡蛋等农副产品。项目采购部定期采购,再通过‘严选山里’网络销售品牌对这里的土鸡蛋、茶叶、粉丝等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营销,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价值的同时直接带动200余村民就业,助力农民增收。

项目启动建设至今短短两年,“山里中国”不单单帮助老沐等特困户成功摘下了贫困的帽子,让王秀珍和乡亲们如愿搬出了老村子、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新生活,而且还通过要素、制度和技术创新成功将日渐凋零的“空心村”改造成了“高大上”的乡间民宿,打造出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有机整合、紧密相连、协同发展的一种全新生产经营方式,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携手未来乡村振兴孕育新希望

如今呈现在记者眼前的这片拥有民宿酒店、影院、咖啡厅、餐饮等设施的“桃花源”只是“山里中国”项目一期的第一部分。陶为杨告诉记者,按照计划,他们要对都督村鲤鱼一、二、三组99户、100亩宅基地内约14000㎡的农房进行改造、装修,完善基础、附属设施,建设成富有民宿文化特色的休闲农庄综合体。同时进行连片景观改造,建设集茶园采摘、制茶参与为一体的茶文化主题旅游区。项目总投资2.2亿元,共分三期建设。

陶为杨用“旅游开发”的法子改变了古老的鲤鱼村,而都督行政村则抓住这个时机,为王秀珍和乡亲们建起了崭新的村民安置区。都督行政村党总支书记孙运华介绍说,都督村位于无为县的最西边,丘陵地形居多,很多零散村庄像鲤鱼村一样,深处大山,农民出行、教育、就医,多有不便。搬出大山成为解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直接的解决途径

站在王秀珍的新房子门口,孙运华告诉记者:抓住开发旅游的时机,村里划拨出这片沿山大道边的地块建设村民安置点。这片地最先建成就是王秀珍这一批共26栋房屋,由村民们自己选举理事会监督招标建设全过程,建好后由理事会验收合格,“一手交房钥匙,一手交钱,全部交给农民自己做主。”他还说,“包括第一批,这里要造126栋二层小楼,还要建文化广场,给乡亲们搞搞文娱活动。”

可以预见,王秀珍们的幸福生活才刚刚起步,对于这里的村民们来说,“山里中国”项目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们居住的房屋,更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离土不离家,山村依然是他们的家园,只是这个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并给他们带来更多希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