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陵县:搭载高铁高速 一路破蛹蝶变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芜湖市人民政府 2017/9/29

2012年以来,南陵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着力深化改革,加快产业升级,促进民生改善,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由142.4亿元增加到205.5亿元,增长39.3%;财政收入由16.1亿元增加到25.8亿元,增长60.2%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54元。伴随高铁、高速时代,南陵完成由芜湖“后花园”向“会客厅”的华丽转变。电子信息及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呈集群集聚发展态势。一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投入使用,民生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坚持产业强县 实力不断增强

加大实体经济扶持。紧紧围绕“三去一降一补”,多措并举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投放政府投资引导基金3000万元,兑现产业发展资金3.2亿元。持续降低企业成本,减缴缓缴社保费7365万元,发放稳岗补贴1060万元、岗位补贴451万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投放力度,贷款额净增89.5亿元,存贷比提高12.9个百分点。提供政银担贷款担保8.1亿元、续贷过桥资金19亿元、“税融通”贷款担保2.3亿元。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启用市民服务中心,实现涉企单位集中办公,服务事项一楼式办理。开发区扩区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建成区达到13.3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化厂房10.8万平方米,7.6万平方米蓝领公寓投入使用。盘活工业用地4000亩。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325户,实现产值365亿元,增长53.1%;增加值82.1亿元,增长43.1%

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电子信息及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和现代农业机械三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产值达50.9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8%。建成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来邦科技、科微水上机器人、雅葆轩电子等一批高成长性项目建成投产,2家企业挂牌“新三板”,来邦科技启动IPO。总投资5亿元的磁涡流变速传动项目落地。总投资30亿元打造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园,7个单体项目入驻。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全市新能源汽车集聚发展基地的重要板块。宝骐汽车建成年产3万辆新能源物流车生产线,产销量位于国内细分行业前列。国内改装车行业领军企业深圳速腾房车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总投资15亿元的中骐客车、总投资1亿元的龙创环卫车项目开工建设。PACK锂电池、动力转向部件等核心配套项目落户。中联重机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田机械生产基地,配套企业20余家。投入200亿元实施技改项目620个,顺荣股份成为全市县域首家上市公司,并顺利转型文化创意和汽车部件制造双主业。金牛电气发行全省首单中小企业私募债,进入上市辅导备案。重点围绕服装、食品深加工产业,谋划升级路线。建成中国服装协会合作基地,启动“南陵·尚品”区域品牌平台建设。引进美洋洋等一批休闲食品深加工项目。古麒羽绒建成投产。鲁班集团参与主编国家城市道路照明设计行业标准,晋升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开发进展顺利。启动三里白云石深加工绿色园区建设,关闭炉料企业16家,拆除炉窑11座。

推进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新增耕地1.6万亩。引导工商资本进驻现代农业,鲁班集团、海亮股份等企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大浦试验区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 “吴祥大米”获第11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南陵蓝莓获评全省首个优等农产品。获批国家凤丹生物产业基地。获批省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试验示范县。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建成南陵(宇培)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入驻电商企业31家。获中国最具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县称号。大浦乡村世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挂牌,丫山风景区获批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牡丹公园、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以田园风光、特色民俗、特色节庆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成为新热点,霭里村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丫山村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特色民俗村称号。在全市率先运行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惠农金融服务室实现村级全覆盖。

坚持打牢基础 潜能大幅提升

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内畅外快的现代交通成为南陵发展的新优势,拉近了南陵与中心城市、发达区域的时空距离。投入8.4亿元,按照一级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标准建设的205国道改造工程竣工通车,融入芜湖主城区步伐加快。投入7亿元实施弋牧公路改造,弋江至柯店段建成通车,实现与长三角地区快速对接。南陵至江北集中区城际铁路纳入省级建设规划。城乡路网更加通畅,总投资1.5亿元的216省道延伸段建成通车,形成高铁站与县城区的快速通道。南丫路建成通车,彻底解决了沿线5.9万人出行难题。建成太白大道、惠民南路等5条城市主干道路,完成利民路、青铜路改造,累计新增市政道路50公里,基本形成“四横四纵”的主干道路和“七横八纵”的次干道路网。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45公里、农村公路升级改造120公里、危桥改造25座、渡改桥5座。

水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升整体防洪除涝能力。累计投入18亿元,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投入使用。总投资7.4亿元的青弋江分洪道(南陵段)工程基本完工,从根本上解决了林都圩、太丰圩、东塘圩区域水患问题。总投资3.3亿元的幸福闸工程建成,城市防洪能力有望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总投资8000万元的老孤峰河上游治理工程、幸福河右岸防洪工程、幸福河柯店段治理工程全面完工。除险加固小水库31座、堤防120公里,扩挖清淤塘坝4385口,更新改造泵站5000千瓦。获2015年农田水利建设“江淮杯”一等奖。全省农田水利和整地造林现场会在南陵召开。

坚持城乡一体 承载全面扩展

倾心聚力打造精品城市。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着力提升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获省级文明县、生态县、园林县、卫生县称号。按照县级中等城市标准进行全域规划,编制完成县城总体规划、11个专项规划、4个建制镇总体规划。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7.8平方公里。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投入2.8亿元,建成省内一流的县医院、县中医院,均晋升为二级甲等医院。投入9000万元,建成籍山镇中心小学、新三小、城东实验小学。新增安南中国、皖南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华润苏果超市等一批专业市场。建成城东、城南农贸市场,春谷市场主体工程完工。县客运中心、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建成滨河公园、漳河公园。新增绿地215公顷、绿道49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到25.5%。强化城市管理,数字化城管指挥系统建成使用。全面完成62个老旧小区整治。优化城乡公交线路,新增180辆公交车投入运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兼有两种身份,同享两种待遇”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意见,全面放开落户城镇限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

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立足自然风貌、产业基础、人文优势,规划实施54个美丽乡村建设点,已完成34个。美丽乡村建设蝉联沿江片区考核第一名,获省先进县称号。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44个,改造农村配电台区713个、农村危房5969户。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通过省级验收。新增一批美丽集镇、魅力新村,籍山镇、三里镇获评全国文明镇,丫山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大浦新村、霭里村、板石岭村获评省美丽宜居村庄,龙山村、八都何村入选省传统村落名录。

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编制生态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和回收发电“两大工程”。完成黄标车淘汰。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开展漳河、奎湖生态综合治理和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取水口环境综合整治。制定畜禽养殖控制规划,关闭养殖场6家,有效改善农村面源污染。完成6条河流整治,强化黄砂开采源头管理和运输过程管控,切实维护河道堤防安全和生态环境。推进非煤矿山整治规范,减少矿权数1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51个,完成矿山复绿工程11个。大力开展“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完成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森林覆盖率达33.8%4个镇获批国家级生态镇。

坚持深化改革 激发创造创新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事业。深化行政机构改革,县政府工作部门减少到24个。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权力由5337项减少到2341项,行政审批事项由314项减少到133项。制定公共服务清单,涉及55个部门、1250项服务事项。公布涉企收费清单,收费项目精简30%。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面实现网上运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五证合一”。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财政专户由54个精简到14个,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实行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公务卡管理改革。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顺利进行,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并轨运行,在全省率先实现支付方式改革全覆盖,被国家卫计委确定为全国两个“新农合供方支付方式改革项目县”之一。获批全国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和建管体制改革唯一试点县,“三会四自一平台”治理模式获中国政府创新最佳实践称号。

持续推进创新创业。坚持人才优先主战略,引进省市高层次人才团队4个。雨田润省级院士工作站、东源新农村和古麒羽绒省级博士后工作站获批成立,建成浙江大学南陵工作站等产业合作平台。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示范项目、大浦现代农业研究院落地。大浦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天竞科技孵化器建成运营。在全省率先出台质量发展纲要,质量强县示范县通过省级验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个、高新技术企业16家、高新技术产品104项、工业精品2项。6家企业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1家企业获批市科技小巨人项目。大力实施创业富民工程,建成市级众创空间。万人拥有个体及私企498户、注册资金3.3亿元。累计发放创业贷款10.8亿元,各类创业、就业扶持资金1.6亿元。

坚持保障民生 汇聚各方力量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滚动实施民生工程170项。全力开展脱贫攻坚,顺利通过全省脱贫攻坚第三方监测评估。全县贫困人口由19881人减至461人。在全省率先出台无自我发展能力贫困户的再兜底政策,保障稳定脱贫。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一体化,月低保标准576元。原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全部纳入社保体系,现有企业职工参保比例逐年提高。累计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32.3万人,实现应保尽保。累计救助困难群众178万人次,发放救助金4.6亿元。大力开展残疾人康复工程,获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全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县称号。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贯彻落实“老字号”群体补助政策,实施高龄津贴惠民工程。分层次保障住房需求,完成棚户区改造63万平方米,建成保障性住房34.3万平方米,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612万元。完成148户水毁群众住房重建。构筑起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大病补充保险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平均住院补偿比例达65%。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22所,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50所。稳定教师队伍,发放偏远地区教师补贴。

推进公共事业发展。深入推进公众文化服务扩容提质,完成县“三馆”、体育场改造,县文化馆、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实现公共场馆全部免费开放。获评全省首批文学创作先进县。牯牛山城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铁拐村北宋古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完成徐家大屋、张氏宗祠修缮工程,启动古桥修复工作。全面落实生育政策,连续获评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拓宽农民工工资“专户直发”覆盖面,构建清欠长效机制。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获评全省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县。提升档案信息化水平,获评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获评全省双拥模范县。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兵员征集取得新成绩,县人武部获评省标兵人武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发挥作用。统计、供销、地方志、气象、物价、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老龄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创新开展社会治理。开展“铸安”行动和 “百日攻坚”等多个专项行动,一批道路交通、消防、非煤矿山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整治,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获评全省治超工作先进县。获评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县。加强信访隐患排查,扎实开展积案化解,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创新开展基层维稳应急处置,建立“资源在基层整合、队伍在基层组建、处置在基层开展、矛盾在基层化解”的工作新机制,形成“南陵经验”并在全省推广。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管控,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坚持从严治党 争当时代先锋

持之不懈抓自身建设。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学习作为每次常委会的第一项重要内容,并通过中心组集中学习等方式经常性开展,定期学、反复提,切实以反面典型案例为警醒,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

注重思想制度同向发力。把思想建党作为基础,把制度治党作为根本,切实抓好“结合”文章。扎实开展“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创新开展“春谷讲堂”“集结在党旗下”等活动,充分激发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的“党员意识”。

持续涵养优良政治生态。以全面落实中央在安徽巡视“回头看”及省委巡视组巡视南陵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持续净化政治生态。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强化督查问责,在扶贫攻坚、环保督查、信访维稳等领域开展作风整治,解决慵懒散、不作为等问题。从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前移关口、抓早抓小,严肃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形成不想腐、不敢腐的高压态势,政治清明、作风严谨、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优良政治生态,正在南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奋斗承载梦想,实干成就未来。今天的南陵,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真抓实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