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无为县:四十年砥砺前行 奋力打造现代化新兴滨江城市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芜湖市人民政府 2019/1/3

 无为县地处皖中,临江滨湖,承东启西,位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江轴”之上、“芜湖核”之内,处在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经济圈、马芜铜经济圈的交会区域。全县总面积2022平方公里,现辖20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21.4万。

改革开放40年来,无为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以赴推动各项改革,坚定不移提升开放水平,县域发展迅速步入了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协调并进、综合实力全面增强的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无为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构建长江经济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兴滨江城市发展定位,积极探索发展崛起之路,众多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较快发展。2017年度,在全省推进制造强省建设考核评价中,被省政府评定为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获得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市县(区)等荣誉;并先后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特种电缆知名品牌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一事一议规范管理先进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中国最具竞争力特色经济强县、中国羽毛羽绒之乡等国字号殊荣,对外形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无为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一系列决策部署,抢抓发展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县域经济实现大跨步前进,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6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17.89亿元,增长158.5倍,年均增长10.6%;财政收入从0.15亿元增加到35.85亿元,增长238倍,年均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从0.06亿元增加到392.9亿元,增长6547.3倍,年均增长2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0.85亿元增加到120.7亿元,增长141倍,年均增长13.2%;三产结构由65.8:18.4:15.8调整为10.2:50.2:39.6,形成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7639元提高到2017年的32016元,增长3.2,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97元提高到2017年的16708元,增长171.2倍,年均增长13.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294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330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2.45元增加到2017年的27208元,分别增长11224.7倍和11105.3倍。

农业效益大幅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无为县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规模经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兴农,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化、品牌化发展,初步形成以高产棉花、绿色粮油、生态水产、健康禽畜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3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90.9亿元,增长37倍,年均增长6.2%。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培育形成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4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25家,家庭农场2287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加到150亿元。主要农副产品成倍增长,其中粮食产量达50.3万吨,增长24%;水产品总产量6.39万吨,增长7.2倍;生猪出栏25.58万头,增长2倍;出栏肉牛1.85万头,增长16.8倍;出栏肉羊10697只,增长2.7倍;肉类总产量达4.94万吨,增长3.45倍。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省水产生产大县”称号。品牌建设成效明显,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8个,“无为板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国家商标局注册,“无为螃蟹”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特色农业规模壮大,培育了白茶、孔雀、螃蟹等特色种养基地160个,洪巷镇香勤农业基地入选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泉塘镇成功创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镇,无城镇董桥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工业经济飞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无为县主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持续推动县域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工业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0.97亿元增加到2017862.47亿元,增长888.1倍,年均增长18.5%,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3%,工业主导作用凸显。园区实力不断提升,无为经济开发区(高沟电线电缆产业园)聚焦“电食钙”三大产业,共完成建设投入45.58亿元,入园规上企业176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514.36亿元、税收26.95亿元。引进和培育了华菱电缆、太平洋电缆、三只松鼠、易酒批、比亚迪云轨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超500亿元的电线电缆产业为龙头,食品加工、羽毛羽绒和新能源、电子商务等产业为中坚的主导产业体系。全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40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978年的不足20家增加到2017年的276家,增长13倍,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74家。企业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全县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7家,产学研合作项目500余个,中国驰名商标10件、省著名商标57件、省名牌产品52个。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以商贸、旅游等为骨干的第三产业发展提挡升级。红星美凯龙、安德利商务广场、盐百超市、华润苏果等一批具有现代业态的商贸企业纷纷进驻无为,2017年全县实现增加值165亿元,规上服务业企业增加到104家,完成营业收入49亿元。抢抓“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机遇,推动淘宝、京东、苏宁易购、1号店等知名电商设立无为特色馆。以电商孵化园为平台,建成1个公共服务中心、1个配送中心和221家村级服务点,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实现县域电商服务“全覆盖”。2017年电商交易额达16.6亿元,农产品网销额1.4亿元,“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绩效考核居全省第二位。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创建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五星级农家乐3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2017年共接待游客6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8亿元。建筑业总部经济持续壮大,2017年实现产值103亿元、税收3.5亿元。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无为县优先发展交通、电力、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城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县公路总里程达4171.71公里,合福高铁、北沿江高速、芜铜高速、芜湖长江二桥连接线以及S319通江大道一级公路改建工程、S351无六路二级公路改建工程相继建成通车,“一环四射”交通大格局全面构筑完成,极大改善了对外交通环境。树立全域发展理念,等高对接中等城市,大力实施城建重点工程,新一中、职教中心、新中医院、新图书馆、城东污水处理厂、比亚迪大桥、城南公园、水景公园等公共设施相继建成,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品位迅速提升。城市建设扩容提质,城区人口增加到27.1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7平方公里,城市城镇化率上升到56%。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持续推进城乡“五个一体化”建设,城乡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全面实施,无城至15个镇公交线路正式开通,2个镇38公里供气管道加快铺设,城乡供水污水一体化处理工程稳步推进。大力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堤防达标工程,共加固各类堤防1658.66公里、水库25座、塘坝20478座,13个万亩以上圩口全面达标,成功抵御2016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抢抓大灾之后大干水利的政策机遇,累计投入9.5亿元,实施了西河上段治理、裕溪河治理二期、花渡闸迁建等重点水利项目,总投资7.6亿元的凤凰颈新站、总投资3.9亿元的神塘河泵站两大排涝工程加快推进,全县洪水外排长江能力显著提升。致力打造坚强电网,2014年以来共新建改建35千伏线路25.3公里、10千伏及以下线路166.54公里、农村低压台区206个,635千伏变电站主变增容54.3兆伏安,实现双电源供电全覆盖。持续开展“清洁城乡、美化家园”专项整治,完成8个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49个,高沟镇入选全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深入实施“文明创建提升年”活动,蝉联第一届至第四届安徽省文明县城,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3个、省级文明村镇4个。生态环境继续优化,创建国家级生态镇3个、省级生态镇7个、省级生态村10个,鹤毛镇万年台村入选“全国生态文化村”。深入推进森林增长工程,创建森林城镇13个、森林村庄186个,林木总蓄积2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7%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无为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取得辉煌成就。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认定,无为中学2013年获得北大“高中校长实名推荐资格”,职教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教育强县”“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教育事业朝着政府与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等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网络体系已经形成。2017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440所,在校学生127239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县、镇、村三级卫生医疗、防疫网络健全,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不断深化,县医院、中医院被评为“二级甲等医院”。全县共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18个,卫生技术人员4190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增至2.14张,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文体事业欣欣向荣,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两届全国公路自行车精英邀请赛,“剔墨纱灯”亮相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陡岗板龙灯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皖艺黄梅剧团跻身全省“百佳院团”,我县荣获“安徽中华诗词之乡”称号。社保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养老、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做到应保尽保;大力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脱贫攻坚扎实推进,2014年以来,整合扶贫资金9.12亿元,大力实施精准脱贫,实现63个贫困村出列、10.43万人脱贫。

40年峥嵘岁月,40年风雨历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不懈努力,用勤劳的双手书写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华丽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实干的信念,鼓足快干的劲头,激发苦干的豪情,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行,为把无为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兴滨江城市而不懈努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