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力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加快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推进农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习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关于谁来种地,核心是要解决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率先在全省开展。2013年,我市南陵县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01个试点县中的11个重点县之一,担负着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重要职责。南陵县坚持做好“三个加法”——“理论培训+基地实训”、“导师团指导+规范认定”、“财政投入+信贷支持+项目扶持”,以整合农业内部资源为主要特征的“南陵模式”,作为全国十大模式广泛推广,受到农业部高度认可。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新”)作为应对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重要抓手,紧扣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打造一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职业农民队伍。在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培养上,加强领导,创新观念,完善机制,下足功夫,取得明显成效,为加快我市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013-2015年,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980名,培养新型青年职业农民1678人(18-45周岁),其中新型青年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1500人,从事种植业871人、畜牧养殖业349人、水产养殖业180人、其他100人;专业技能型24人;专业服务型154人。对2110名职业农民进行了初中高等级认证。在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评估中,我市连续两年(2014、2015)在全省获得第二名。2016年,省政府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纳入全省33项民生工程,我市承担了4620人的培训任务,目前,已完成总任务的85.5%。到9月底,全市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900名。
二、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
2015年11月,市政府办在全省16个地市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芜湖市将围绕打造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目标,根据芜湖农业发展实际,以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以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为手段,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业人员为重点,加快建立“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到2020年为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9000人。全市6个项目县区政府均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新型职业农民奖励扶持办法》等文件。
2、强化精准培育
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导向,把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愿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遴选出来进行培育。全市统一印发《致农民朋友一封信》,详细介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重要意义、培育目的、遴选对象标准、培训专业、培训机构等内容。各县区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产业发展需要,逐村逐户开展规模经营职业农民调查,建立规模经营职业农民信息库。采取自愿报名、择优选拔、张榜公示的做法进行学员选拔。
3、强化精细培育
按照农业部、省农委发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认真组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和专业技能要求, 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根据不同培育对象,按“一班一案”,分期分段安排课程,分门别类开展培训。经招标确定各类培训机构,建立了班主任负责制,明确培训纪律,参加培训的学员都能按照培训作息时间,上好每堂课。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编教材和专业教材,一份课程计划表,一个服务指导团队。2015年,全市共开展理论培训30期,开展实训及参观交流59期。项目县区按照集中理论教学、基地实训、外出考察、学员互动(专家点评)、跟踪指导服务5个环节开展培训,并注重农学结合,采取渗入型互动式培训模式。教学方式不拘一格,培训实训灵活多样,重点普及了设施农业标准化种养殖、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特色农产品开发、农村电子商务等技术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全市推广“六点教学法”,即:“引入关注点、找准切入点、激发兴趣点、创造活跃点、抓住知识点、打开思维点”,引入焦点热点话题,设法引起农民对培训的重视与兴趣。
近两年,芜湖市农委先后组织“休闲农业”、“青年农场主”等10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赴浙江湖州、宁波、江苏南京开展异地教学。2015年芜湖县组织新型职业农民赴陕西杨凌国家高新区实地参观学习。通过一系列节点动作、环环紧扣、步步升级,力图改变农民从业思维和观念,开阔视野、放大格局、提高素养。
强化培育模式体系创新。今年,三山区承担了全省2000人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机服务人员培训任务。由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对全省遴选出的2000名农机服务人员集中培训,培育两型兼顾式(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兼顾)职业农民,充分借助安徽省现代农业机械产业聚集发展基地——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配套设施好、实践功能强的优质资源。市、区两级农委以及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克服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困难,积极组织专家团队服务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做好培训各项工作;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面对参训学员组织难、管理难、补助资金不足的局面,不惜人力物力全力做好培训教育教学和后勤服务工作。通过市、区农委、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和中联重机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形成以“培育复合型职业农民”为主要特征的“政府服务、企业主导”培育模式。
校校合作,探索电商人才培训新模式。芜湖市是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业物联网发展先进地区,全省各地纷纷到芜湖学习。 2016年5月,宿州市埇桥区农委组织100名新型经营主体前来我市接受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电商人才培训。芜湖市农委大胆创新,为埇桥区农广校和我市蜂鸟电子商务培训学校搭建合作平台,采用“校校合作,异地服务”形式,探索农产品电商人才培训新模式。
4、强化全程培育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农业部门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职业农民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关现代农业项目优先向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质的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倾斜。市委组织部把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全市农村实用人才统一管理。
二是制定扶持政策。南陵县每年在县创业富民资金中安排不少于1亿元的财政贴息贷款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同时出台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办法,县财政每年拿出120万元,专门用于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无为县出台了《无为县新型职业农民奖励实施细则》,每年评选出10名优秀职业农民,每人给予1万元的资金补助。各项目县区积极落实省农委、安徽邮储银行有关文件精神,有216户新型职业农民获得贷款,金额达1.3亿元。
三是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加强对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帮扶服务,建立在编在岗专业技术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结对帮扶制度,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有1名农技人员联系服务3年以上,并把服务成效纳入对农技人员考核的内容。辅导员与学员之间相互沟通,建立了微信群和QQ群,确立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全程服务模式。市农委与市气象局每个星期对经过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布农事信息,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远程技术服务和指导。目前,全市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应用能力明显提高,人才红利凸显,生产效益高出普通农民30%以上。
三、主要成效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央有要求,省委省政府有部署,农民有需求,更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迫切需要。现代农业的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短板。
我市精选一批在职务农的青年骨干人员,培养他们从事现代农业职业的兴趣,树立在农业领域从业创业的决心,引导更多青年人选择到现代农业从业创业成才,取得一定成效。
1、培养了农村青年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学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践中成为新一代的主力军,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和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农村创业带头人。如我市南陵县退伍返乡农民叶胜佳,外出打工获得第一桶金后,返乡二次创业,投身龟鳖养殖行业。2011年他成立芜湖将军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550万元,拥有标准化水产养殖面积628亩,种植面积724亩,但效益一直上不来。2013年,南陵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叶胜佳成为了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省内外专家面对面授课、现场观摩学习、专家深入基地技术指导……让叶胜佳大开眼界,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了解和掌握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通过与专家结对,叶胜佳坚定了创业信心,2013年进行了10亩的稻田龟鳖混合养殖试验取得成功。致富不忘乡亲,通过“公司+合作社+科研+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叶胜佳带动周边水产养殖户共同致富。2015年,公司基地年产各类优质商品鱼及龟鳖45万公斤,水稻55万公斤,年产值约1350万元,实现年利润达320万元。
2、促进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和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快速发展,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坚力量。目前,全市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家庭农场发展到26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60家。其中,新型青年职业农民领办家庭农场552家,合作社443家,农业企业29家。
3、促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进一步流转,提升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新型职业农民以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170万亩,其中青年职业农民的土地流转面积就占到75%左右。比如,芜湖县青年种粮大户杨明荣,流转土地1150亩,建有500平米水稻育秧工厂一座,育秧用硬盘10000多张,购置大型农机具8台,服务面积达2000多亩。
4、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型青年职业农民通过培育,不断创新生产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探索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强化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引领力量。繁昌县90后返乡创业女大学生程想娣,参加县农委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萌生了从事农业的创业梦想。在孙村镇中分村流转了800亩土地,进行蓝莓种植。她还注重发挥大学学习美术的专业知识,自己设计建造了一个木制房屋的生态农家乐,打造成“品蓝莓文化,拥生态繁昌”的主题蓝莓庄园。成为众多市民体验农家生活,品尝农家美食乡村旅游绝佳去处。有力推进了农业“接二连三”,较好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