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民网:芜湖黄墓村的“美丽转身”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芜湖市人民政府 2018/5/23

黄墓村,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传说因三国东吴大将黄盖在此训练过水军,死后被厚葬于此而得名。涓涓漳河在此流淌,清新的池塘,绿油的田野,一派江南水乡风貌。

现在的黄墓,新的故事在传唱。

被列为贫困村的4年来,黄墓村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抓手,纾困解难,精气神为之一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7年底,黄墓村实现“村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156人全部脱贫,来了一次“美丽转身”。

打赢脱贫攻坚战,抓好党建是关键

黄墓村,紧邻205国道,交通便捷,位于芜湖市区和南陵县之间,区位优势明显。水域面积占到1/3,适宜发展种植养殖业,为何发展不起来?扶贫工作队进驻后,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根源在于村党总支自身建设薄弱,干部得过且过,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而缺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也就没有条件为老百姓办实事,无法改善村容村貌,以致发展后劲匮乏。

把脉寻根,对症下药。扶贫工作队和新选派的村“两委”把抓党建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创新成立了“党群户联体”,党带群,富带贫,强带弱,以户户联扶贫、户户联产业、户户联文明等形式,打开脱贫攻坚新局面。

“在构成上,一级层面为村‘两委’,二级层面选取一名村干部或有威信、有带动能力的党员作为户长,三级层面设若干普通党员和村民小组长,四级层面吸纳多名贫困户、普通户、非党员经营者等参与,所有成员以共同价值取向和利益目标为纽带,组成大小规模不一、参与人数不定、呈现类型不同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互助体。”黄墓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何坚明介绍,“党群户联体”既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组织的力量、优势和温暖,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方力量,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效果立现。

养殖大户邓修满是“党群户联合体”的一位“户长”,在他的带领下,邓绪富、史兰英2名贫困户表示自愿加入,并达成协议,由邓修满免费提供鸡苗,等贫困户将鸡养大后,再以市场价回收,邓修满对送出去的鸡苗非常上心,隔三差五就来看鸡苗长势,并及时送来疫苗、精饲料等,帮助贫困户把鸡苗养好。此举让2名贫困户一年各增收1000多元。

“有了党员的传帮带,贫困户有了收益,生活过好了,党群关系自然变得融洽了。”驻村扶贫工作队专干谢磊说。

产业带动,科学种植,土里刨出“金”

党建把人心凝聚,但要从土里刨出“金”,流出“油”,还得产业带。调研中,驻村扶贫工作队发现,虽然水塘众多、田亩丰沃,但缺乏科学的种植计划,很少有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指导,灌溉渠道、排水小沟和田间道路等田间配套设施缺乏也是黄墓发展滞后的原因。

2015年,村两委成立“一村一品”工作领导组,立足于种植大户,引导村民流转土地,培育种植大户;同时争取各类项目,完善村内农田水利配套设施。

“我们邀请县农技中心对土壤水样进行检测,请来县种子管理站到现场勘测符合我村种植的水稻品种;2017年,村里与芜湖谷兴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帮扶合作协议、品牌粮产销协议。目前已建成特色种植业扶贫产业基地4420亩,年纯收入560.34万元,较往年产业增收205.55万元。”黄墓村党总支书记邓小三介绍,通过订单农业收购、土地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户392户,其中贫困户68户153人,人均收入达1958元。

54岁的贫困户章小槐,去年家庭收入突破了10万元,成功脱贫,这是前几年他想都不敢想的事,因为妻子重病,女儿残疾,一家的生活都靠他一人支撑。

2014年开始,村里将他列为重点扶贫户,安排了村级辅助性公益岗位、代缴新农合,还协调5万元小额贷款,帮助他承包鱼塘和田地开展特色产业。现在他承包了30亩水稻、50亩鱼塘,这两块的收入一年有七八万元,如今,章小槐的儿子大学毕业并找到了工作,一家人重新回到了正轨,干劲十足。

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子让黄墓走上了富裕路,优质绿色水稻暨专用品牌粮生产基地的名气也不胫而走,吸引了家乡游子回乡创业。2017年9月,在上海一直从事家居设计的马宝林,以16.4万元/年的竞拍价承包了107亩高标准蔬菜大棚五年经营权,主要生产有机绿叶菜,采取自然的生产方式、以养殖场动物粪便为主的有机肥料,发挥循环经济,集约化种植,科学化管理。

“我们将分三个周期,对土壤做彻底改良,达到国家绿色有机蔬菜AA级标准,也希望以后能够成为一个模式,对村里发展现代农业起个带头作用。”马宝林说。

这一项目除了安排建档立卡5人用工外,还给30户贫困户带来每户每年500元的分红。

记者采访时,黄墓村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美丽乡村 传世黄墓”正式上线,有网友紧跟留言,“美丽乡村,美好生活,为家乡点赞”。

张磊 汪瑞华

(转自5月22日人民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