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芜湖县争做东看东比“急先锋” 打造比学赶超“桥头堡”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芜湖市人民政府 2016/5/9

芜湖县六郎镇确定“近比高淳、远学湖州”的目标;县教育局选取无锡、上海等地中小学名校管理作为标杆;新芜开发区先后赴苏州、常熟、德清等地考察,确定园区管理、招商引资、企业服务、产业扶持四大主攻赶超方向……

市委、市政府提出“向东看、往东比”决策部署以来,芜湖县全县上下积极响应,迅速行动,自找标杆,对标追赶,掀起了新一轮比学赶超的热潮。

学先进,向东看齐

“走在县城街道上,不时可见挂着浙江牌照的小轿车从眼前驶过。”这是近年来芜湖县居民常常发出的感慨,折射出该县与东部省份的紧密联系。

“芜湖县没有工业基础,缺乏自然资源,县内大多数企业通过浙江等地招引而来。将东部先进地区作为招商引资的目标地、产业转移策源地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县委负责同志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向东看、往东比”,进一步坚定了全县干部群众的东向意识。“芜湖县要立足与东部地区多年的合作优势,发挥桥头堡作用,在全市争做东看东比的先锋”。

通过招商引资等相关工作,近年来芜湖县与东部地区联系日益频繁、广泛。“对芜湖县来说,‘向东看、往东比’要打破惯性思维,突破合作交流的旧形式,在更高层次发展格局中树立新标杆,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需要。”

为此,该县选取产业层次“高大上”的江苏太仓市及全国首个国家级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浙江嘉善县作为全面学习、重点学习的榜样,解读他们在工业转型提质、现代服务业培育、城乡统筹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启迪发展思维。各镇、县直部门按照“专项工作专项学”的要求,立足于可比、可学、可赶、可超,各自在长三角选择坐标点,借鉴吸收好的经验做法,提高工作的创新性、精准性。

为了让干部走出去,把“真经”学回来,该县突出看差距、比速度,看现状、比后劲,看理念、比落实,看作风、比担当为主要内容的“四看四比”,明确了“向东看、往东比”的具体内容。该县花桥镇等单位分批选派镇、村干部到东部地区挂职,让镇村干部走出去,住下来,避免 “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该县督查室每周对“向东看、往东比”工作进展进行督查,按月上报工作进展,在全县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据了解,“向东看、往东比” 活动启动后,芜湖县学习嘉善县级班子合力抓重点,人大、政协参与一线工作,谋划实施“十大工程”,由县四套班子领导牵头实施,人人肩上有担子,合力推进落实;借鉴太仓市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出台了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18条意见;总结浙江特色小镇、五水共治,安吉、德清等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着手打造殷港文化创意、西河古镇、陶辛水韵等特色小镇。当前,东部地区的先进经验正在不断转化为推动该县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比发展,弯道超越

项目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向东看、往东比”的成果,最终要落实到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成效上。据了解,一季度以来,该县58个重点产业投资项目、52个政府性投资项目有序推进;新增招商引资项目4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5亿元以上大项目6个。切实做到每月有项目签约,每月有项目开工。

位于新芜开发区的中汇瑞德是今年开工的一家企业,由广东东莞招商而来。近日,记者走进该企业看到,一条全进口的注塑机生产线正在紧张生产。很难想象,该项目去年年底才刚刚签约,从选址、装修到生产仅用了3个月时间。企业负责人杜展将快速投产的功劳归于政府部门的高效。“企业遇到困难找政府,只要一通电话就能解决问题。我们刚进场装修时没有通电,打到供电部门当天就送来了‘临时电’。厂区建设围墙时,需要移动树木,找到项目对接人,第二天就发现树木被移走了。这种高效的作风,让我们对投资充满了信心。”

面对新常态新形势新任务,发展出路在于向东部招项目,找资金,引人才。“通过‘向东看、往东比’,我们发现最大的差距在服务,今年开发区以构建‘大服务’格局为努力方向,以政府的‘服务效率’换企业的‘发展效益’,最终带动地方发展。”新芜开发区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

面向“十三五”发展,芜湖县围绕“四区”建设目标,提出实施航空产业发展及芜宣机场建设、服务业发展加速、工业转型振兴、“四城同创”推进城市化、“三水”共治保护水生态、城区青弋江沿岸防洪及旧城改造、都市型生态农业建设、县域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创业团队人才引进与创新、开放合作等“十大工程”举措。

“‘向东看、往东比’就是要给各项工作找思路、找方法、找经验。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力争‘十三五’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在两位数以上,到‘十三五’末经济总量进入全省十强,人均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三位,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县委负责同志表示。

本报记者 王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