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繁昌:提升村民幸福感 让乡愁找到归宿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芜湖市人民政府 2016/12/13

随着城镇化发展,很多人记忆中的村庄、乡愁已不复存在。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农村,逆城市化进程也很明显。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这给美丽乡村建设带来机遇。目前,全国上下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但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风土乡情,美丽乡村该怎么建,才能避免千篇一律,体现个性特色?繁昌县美丽乡村建设定位精准、思路明晰,创新机制多,群众参与共建共享,提升村民幸福感,真正让乡愁找到归宿。

找到乡村存在的价值

在繁昌县委有关负责同志看来,乡村价值,是乡村存在的逻辑起点,是乡村魅力的内生基础。简而言之,就是乡村的优势、乡村的吸引力,这些才是建设美丽乡村所依据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建”的问题,才能解决“怎么建”的问题。繁昌县委有关负责同志认为,目前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逆城镇化”趋势也比较明显,说明城乡关系并非完全的互相替代,而是优势互补的关系。乡村有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农产品新鲜安全的优势。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深层次的价值,概括起来,乡村价值包括村落更替变迁的历史价值、凝聚时代和地域特征的文化价值、田园风光的景观价值、融于山林的生态价值、表现特定工艺工程的艺术价值、延续居住功能的空间价值。同时,在这六大功能外还附和衍生着旅游价值、教育价值、科学价值和情感价值等。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找准目标定位和用力方向,避免发生误差、陷入误区。”繁昌县委有关负责同志说。

坚持生态固本 文化塑魂

日前,记者来到繁昌县峨山镇东岛村,看到一片忙碌的建设场景,村民们有的修路、有的砌墙、有的在进行墙体绘画,干劲很大。村庄风貌保存完整,村后山上种满了竹子,村前是大片农田,远处是连绵的山。该村村民是李白叔父李儒的后代繁衍而来,全村多数姓李,历史上出过12名进士。村里有七口废弃的荒井,全被准确找到并进行修复,对应天上的北斗七星,进行文化包装。根据该村的文化特点,将打造耕读文化,通过主题文化馆反映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生活。

东岛是今年繁昌县规划的6个美丽乡村点之一,它的规划、建设正体现了整个繁昌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理念,那就是繁昌县委有关负责同志提出的:“生态固本,文化塑魂。”他认为,农村就应该像农村,所以生态保护是根本。同时,要赋予农村文化和灵魂,才具吸引力。

按照这个思路,繁昌县美丽乡村建设始终将生态保护和修复放在优先位置,落实原貌整治,最大限度不填塘、不砍树、不拆房,放大山水田园湖自然生态要素的优势,保持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开展环境整治,推进垃圾和污水处理、沟渠清淤、道路硬化等,改善人居环境。还组织开展“美丽庭院”评比活动,引导农民增强环境意识,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有了自然、生态的美,再赋予美丽乡村文化内涵,才会彰显差异,提升竞争力。繁昌县文联深入挖掘所有美丽乡村点的主题文化,如每个村的村名由来、村里的历史人物、村里的故事、村的历史沿革、村主要产业、农产品、村的民俗等,完成文化编制工作。每个村都要建一个主题文化馆,“一村一馆”、“一村一韵”,这些文化得到提炼后在主题文化馆展示。

再现乡村传统艺术

要带动农村发展、带旺农村人气,还需再挖掘些本土风情元素,一些能够留住乡愁的东西。为此,繁昌县进一步挖掘乡村民间传统艺术,将其与旅游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繁昌县委有关负责同志认为,这些民间传统艺术包括手工艺、文艺、农艺、民艺四个方面,挖掘后再对这些技艺进行商业嫁接和时尚塑造。传统手工艺有很多,如剪纸、年画、木雕、石刻、漆艺、草编、首饰加工、刺绣、陶瓷、铁器等;社火、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龙、舞狮、民歌、庙会等文艺;农事、农活、农作等农艺及农俗、婚俗、年俗方面的民艺,都是历史的传承,乡愁的记忆,都是优质的资源、宝贵的财富。如果能将这些传统艺术再现,相信一定能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产生情感共鸣。为此,今年繁昌县举办了首届“民间绝技绝活”大赛,向社会广泛征集传统民俗艺术。

为充分展示这些传统技艺,繁昌县将依托农艺坊、制作坊、工匠坊等,进行商业嫁接和时尚塑造,让城里人能看到农村绝活绝技、参与体验农作。每个美丽乡村点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该县对所有点的标志、标识、标牌进行统一,每个村都有主题馆、艺术坊和制作坊,简称为“三标两坊一馆”。

美丽乡村建设 群众全程参与

美丽乡村建设是造福千家万户的事业,根本是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必须把尊重民意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

“规划编制尊重民意、工程建设顺应民意、后期管护引入民营,充分提升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达成共建共享的效果。”繁昌县委有关负责同志说。在规划阶段,设计人员必须挨家挨户走访美丽乡村点的居民,征集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想法,每走访一户要拍照留存并记下联系号码,以便县美丽办随时核查。上门询问之外,还以座谈讨论、集体评议等形式,深入征求群众意见。在征询民意基础上初次形成的规划编制必须张榜公示,接受群众集体的审视,有异议就再次修改,直至最后定稿。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且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很重要。“要用好三类人,能人、贤人、好人,他们能起到领头雁作用,减少矛盾。”繁昌县委有关负责同志说。对公共建设中的零星工程、小型工程引入村民自建,只要按照设计方案改造建设,验收通过后,可以给予补助。建设过程中逐步推行“三会四自一平台”模式。即由村民代表大会推选产生村民议事会、项目理事会,由村党委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荐产生项目监事会,议事会提出拟建项目并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理事会作为项目业主负责具体实施,监事会负责全程监管。实行“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的“四自”民办做法,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工程完工后,后期还需要养护和管理,才能让美丽乡村持续焕发活力,增加群众的幸福感。繁昌县正在尝试吸引民资、强化民管,如沟渠清淤维护可以由流转经营大户承担,在产权确定后,可以以契约方式按“谁受益谁承担”原则落实管护责任。同时,突出村民自我管理,用市场化手段推进村庄设施维护、环境保护、绿化养护等工作,目前在示范中心村试点物业管理、设立物业基金,促进农村公共管理和基层民主管理,完善乡村自治机制。

启动产业培育 推进合作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持久的动力离不开产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宽裕,都需要产业推动。因此,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启动产业规划,进行产业培育。

繁昌县在充分考察调研基础上,根据各个村特点进行不同类别产业规划,如有的村自然、人文景观好,可以将产业定位为旅游,有的村农产品丰富,可以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曹洼村有1000多亩莲藕田,平时村民只挖出生藕出售,附加值低,目前县美丽办正在招商引进加工厂,对藕进行深加工提升附加值。还有的村庄将打造庄园经济,如集中连片打造青梅庄园、贡菊庄园、向日葵和月季庄园等,既是风景,也是产业培育。

每个美丽乡村点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相互可促进发展。跨区域组建美丽乡村战略发展联盟,在产业培育、平台建设、成员交流、管护评比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组织化合作化发展。结合开展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深化党政机关与镇村结对共建,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繁昌县各镇村跨区域组建美丽乡村战略发展联盟,在产业培育、平台建设、成员交流、管护评比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组织化合作化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