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弋江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芜湖市人民政府 2019/9/12

近年来,弋江区民政局始终牢记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多维度不断筑牢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持续加强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临时救助等相关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截至目前,共有低保3344户、4831人,2019年累计发放低保金2541.6万元;特困供养共认定253人,其中集中供养48人,分散供养205人,累计发放供养金113.78万元,护理补贴3.98万元。全面实施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在街道设立“救急难”专项经费,由各村居对辖区内困难群众突发的各种急难状况做到主动发现、及早干预。本年度已审批临时救助662户次,发放救助金156.4万元,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是切实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家庭纳入低保,靠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供养的二级以上(含二级)成年重度残疾人,可按单人户纳入低保。截至目前,低保中共有残疾人1936人,其中二级以上重残1515人,累计支出低保金1076万元。另低保中残疾人可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残疾等级1-21460/年,残疾等级3-4760/年,共发放资金130万元。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可享受每人每月60元的护理补贴,目前已发放护理补贴资金161万元。   

三是全面提升保障标准。自7月起,弋江区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636提高到每人每月662元;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从845/月提高到879/月。同时密切关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情况,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1月、4月、5月和6月均发放了临时价格补贴,共计27.8万元,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四是建立健全核对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多重手段核查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提高信息精准度。线上通过“芜湖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信息系统”,将所有申请救助家庭及其赡抚养人信息录入系统进行核对,目前通过核对平台已核对16783户,34671人,预警5087户,占比30%。线下加强与公安、社保、拆迁办、住建委、殡仪馆等多部门联动,手动比对,了解低保家庭拆迁、退休、殡葬等信息,对系统核查不到的部分做好补充,确保信息准确性。区民政局将核查到的疑似信息对各街道进行预警通报,要求街道对照通报内容,调查核实预警信息,并及时作出处理意见。通过核查机制,截至目前,已取消低保6101323人,226户减人减资,共退出低保32684074元。

五是积极创新完善救助体系。2018年弋江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特殊困难群体精准救助实施方案(试行)》,在落实现行各类救助政策的基础上,对生活仍有困境的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个性化的精准救助服务,包括遭遇困难的重大疾病患者、低保家庭中慢性病患者、高中或大学在读的孤儿等困难学生、就业困难人员、以及在弋江区境内高校就读的困境学生等。目前已救助困难群体483人次,共发放精准救助金140万元,有效缓解了困难家庭的经济压力,在群众中受到广泛好评。

六是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核查机制。区民政局公开招标,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介入低保核查。通过制定完善的核查程序,对全区6个街道的低保工作进行实地核查,低保家庭100%入户,以提高群众对低保政策的知晓率和村居执行低保政策的准确率,最大限度实现“应保尽保”和“应退尽退”,促进低保工作公平公正。

七是做好低保无纸化网上审批改革工作。实施低保无纸化网上审批,是社会救助工作转变业务管理方式、规范操作、强化监管的重要内容,是创新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区已将低保无纸化审批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完善协调机制。低保申请人可通过民政救助窗口、手机移动端、微信端三种方式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困难群众“少跑路、不跑路”的自助办理救助目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