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芜湖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体部署,2019年市区范围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现100%全覆盖,试点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鸠江区围绕城市生活垃圾“四分法”、农村生活垃圾“两次四分法”,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务求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总结经验,制度先行
2018年下半年以来,鸠江区率先在万科城南区、鸠江区政府、市政府三个场所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投入资金132.3万元,投放全类智能化回收设备42套。试点区域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逐步走上正轨,积累了一定的有用经验。2019年6月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以来,鸠江区结合实际,在试点的基础上,迅速研究出台了《鸠江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鸠江区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鸠江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细则(试行)》及相关配套方案,从制度指导上给下一步工作开展打好基础,形成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四分法”,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农村生活垃圾“两次四分”法,即会烂垃圾、不会烂垃圾、好卖垃圾和不好卖垃圾两套体系。
二是畅通渠道,宣传跟进
鸠江区多途径并行,努力营造铺天盖地、家喻户晓的宣传氛围。一是组织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讲。成立了11支专题宣讲队伍,组织开展进机关、进镇街、进村社区大型宣传活动16场,专题培训5场,现场参观讲演9场,覆盖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学生、村居民2万余人。二是发挥宣传载体阵地作用。利用户外广告牌、电子显示屏、公厕指引牌、长江大桥引桥立柱等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在城东新区设置了两处街头景观,印制发放了宣传折页3.5万份。三是建设垃圾分类宣传厅。在市政府、辖区镇街设置垃圾分类宣传亭10套,布设分类垃圾桶72个。四是组织开展调研学习。先后多次前往杭州市、金华市、湖州市参观学习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尤其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组织区直主要部门、镇街负责人、村居负责人多批次前往浙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五是建立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在万科城小区北门建立了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通过组织社会公众、广大学生参观,不断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六是登门入户全民发动。发动党政机关、社区村居、志愿者队伍等多方力量,安排人员走进辖区内市、区党政机关、小区居民楼,登门入户宣传引导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三是落实责任,统筹推进
各镇街、开发区根据城市、农村不同特点,结合区域状况和居住小区特点,落实责任分工,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一方面,完成垃圾分类对象摸底和费用测算。对涉及到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商业广场、公交首末站、村居等分类对象的基本情况全面摸底,建立基础本底资料台账,测算所需费用。同时,制定垃圾分类设施购置计划,着手垃圾站配套升级改造、农村阳光堆肥房建设等工作。另一方面,启动面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镇街、开发区、城管局、政府办、教育局、住建局等相关主体责任单位,切实履行工作职责,率先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学校,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农村地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选择2-3个村,整村推广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两次四分法”经验,选址建设阳光堆肥房,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
四是规范收运,分类处理
一是完善收运设施。加快分类收运车辆、分类收集设施、垃圾转运站改造等工作,建设兼具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再生资源投放点功能的垃圾转运站,实现“一站多用,多点合一”。二是分类收运分类处理。鸠江区采用绿色宣传装饰厨余垃圾车,用黄色宣传装饰其他垃圾车,每日早晚各一次,分类收运不可回收垃圾。将厨余垃圾由运营单位送至芜湖市桑青环保的厨余垃圾处理厂;将其他垃圾送至芜湖市绿洲环保生活垃圾焚烧厂处置。可回收垃圾由巡检员按照纸张、玻璃、塑料、金属进行分类存储,一定量后由物资回收公司进行统一收集,资源再利用。有毒有害垃圾,由专职巡检员进行分类,密闭储存,定量后送至专业处置中心统一处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