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遗产日”,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昨天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保护文化遗产,擦亮中国名片,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指示精神,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昨日上午,市文化委、镜湖区政府紧紧围绕“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这个主题,在雨耕山举行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芜湖市主场活动,以展览、免费鉴宝、普及文化遗产知识等形式,拉近民众与文化遗产的距离,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通过这穿越时空、超越年龄的独特文化旅程,引领我们坚守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丰硕成果”与民共享
昨日,尽管天公不作美,一早上小雨绵绵,但还是有很多市民一大早就来到雨耕山文化遗产日活动现场。文化遗产日当天,市博物馆举办的“芜湖市文博特色工作图片展”,图文并茂地集中展示了我市博物馆近年来在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吸引过往群众纷纷前来观看。参观的市民纷纷表示,通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果展示,进一步拉近了文化遗产与群众的心灵距离,带动了全市人民群众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参与意识,为全市文化遗产惠及社会民生、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昨日活动现场,市博物馆、文物局、师大博物馆及各县文物管理部门还收获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荣誉。市博物馆馆长助理胡小伟对记者说:“博物馆之所以获得这些荣誉是因为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博物馆的各项普查工作进展顺利、成果丰硕。完成了馆藏近1500件文物藏品拍摄、测量、录入、审核等工作,通过了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审核工作,并以高分通过国家文物局的抽查。”“保护为手段,利用是目的。”市文物局局长李艳天告诉记者,自2013年市文物局与镜湖区政府联合制定“百年建筑复活计划”,目前已对80%以上的近代建筑完成了修复工作。“复活”不仅仅是修复,还要让古建筑“活”起来,有人使用才是真正的复活。据介绍,芜湖古城目前已完成招标工作,进入“复活”阶段。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靠这些文博单位,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昨日,薛海兵、徐天桥等10人还被聘请为芜湖市文物保护员。市文物局向他们颁发聘书并签订聘任协议。来自三山区峨桥镇的徐天桥告诉记者,文物保护员主要是帮助宣传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消防安全知识,定期巡查所负责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情况,及时、准确地上报文物的各种信息。近日,他正向市文物局上报申请,对位于峨桥镇浮山寺旁的一处市级文物浮丘丹井进行维护修缮。“文物保护离不开守卫在一线的文物保护员。”李艳天表示,聘请文物保护员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动态信息,加强对文物的有效管理,防止各类侵害文物安全的违法事件。
非遗展演精彩纷呈
梨簧戏、繁昌民歌、南陵目连戏、铁画锻造……昨日上午,雨耕山内思剧场和内思文创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技艺展示、文艺展演现场,芜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展示了他们独具特色的技艺和精彩的表演,让观众对我市“非遗”丰厚“家底”在惊叹的同时充满了自豪。
梨簧戏流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在现场,梨簧戏表演艺术家丁国银虽已是花甲老人,但唱功依然不减当年,她唱腔优美、形象鲜活。她13岁就进入芜湖市梨簧戏剧团,练习唱念做打,曾练得一身扎实的好功艺。当年梨簧戏曾声名鹊起享誉大江南北。如今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丁国银一直没有放弃,带领市文化馆惠民艺术团的戏曲爱好者排演梨簧戏,希望以自己的一己之力让这朵芜湖民间艺术的奇葩再吐芬芳。
省级传承人汪邦和胡晓兰分别演唱的繁昌民歌《十月花名》和无为民歌《我家宝宝睡着了》曲调清新、流畅,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韵味让现场观众陶醉。
当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把深厚的文化积淀展现在世人面前,带领观众领略了我市最具传统的民族风韵。
为了保护祖辈们留下的文化财富,我市非遗中心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呵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在保护“非遗”项目的措施中,最有效的就是活态传承,即通过保护传承人、非遗进校园、举办大型展演等方式,对我市非遗项目进行保护。非遗中心杨琪告诉记者:“我市对非遗传承人从国家级到省级、市级,每年都有相应的补助。今年我市正评审第四批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将在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张恒春中医药文化、南陵目连戏等项目中挖掘更多的传承人。
去年我市组织了九项市级项目申报省级第五批非遗名录,已有六项正式公示。市非遗中心还精心筹备了“非遗图片展”,全面、立体、生动地展现芜湖新增的省级非遗项目的丰富内涵。其中包括四季春传统系列小吃制作技艺、张恒春中医药文化等。作为被录入省级非遗的新增项目之一,四季春第三代传承人张东昌对记者说,四季春的前身是20世纪初成立的张仁和小面馆,它主要经营汤包、面条等小吃。2001年,他出资接手了改制中濒临消失的四季春,在芜湖著名的凤凰美食街设立了四季春大酒店,发掘、推出了四季春传统系列小吃。他自十几岁就在四季春学习小吃制作技艺,推出的系列小吃荷香烧麦、松针蟹黄汤包和正福斋方糕,是传承了中华美食悠久的食疗理念,遵循健康、绿色、环保的原则,因地取材,选用松针、荷叶等本土绿色、健康食材、辅材,采用传统、独特的手工制作,具有细腻的口感、独特的美味与丰富的营养,成为美食与食补的典范。“保护非遗的第一责任人就是我们传承人,遗产要通过人来传承,目前四季春正通过传承人授徒、传习活动来壮大传承人队伍,如今申报为省级非遗项目就是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关注。”张东昌如是说。
让文化遗产走近青少年
昨日活动还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来自育红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孩子参加了小学生非遗课堂实践活动,孩子们观看了铁画大师精湛技艺、参观非遗馆,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感受陶艺、绘画、古琴等课程。“原以为文化遗产会很枯燥,没想到这么有趣。”在非遗展馆内,外形精美、栩栩如生的“非遗”工艺品及非遗项目现场演示,让小学生们对非遗项目充满好奇,大家从直观的作品和技艺中初步了解到非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
来自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一学生也来到现场参加文化遗产日摄影采风活动,“以前对芜湖的文化遗产并不了解,通过这次活动,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文化遗产就在我身边。”费同学对记者说。
“通过这次活动,既让师生们进一步认识了什么是文化遗产,懂得了怎样保护文化遗产,也让师生们理解了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这个活动开展得很有价值。”育红小学方老师说。
“传世家宝”现场鉴定
在活动现场,还举办了公益文物鉴定活动,邀请了安徽省文物鉴定站专家张耕为市民和收藏爱好者鉴定。
“我就一直很好奇,我收藏的这幅名家字画它到底是不是真的,价值多少。”现场一位市民告诉记者,看到报纸上宣传说有省级鉴定专家现场免费鉴宝,就赶紧带着收藏多年的宝贝来到现场。
“从釉色、器型和做工来看,这件瓷器初步判断它应该出自民国时期。”鉴宝现场,张耕对藏友带来的瓷器藏品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而有一些藏品,收藏者还没有打开,专家就辨出了是赝品。在现场围观了近两个小时,记者发现虽然市民们带来的藏品不少,有印章、瓷器、书画、钱币、铜器等,但真正称得上真品和有收藏价值的藏品却并不多,不少市民带了一包“宝贝”来,被鉴定是赝品、仿品,也会表示“难以接受”,鉴于此,张耕都会耐心地讲解和科普。现场,一幅清末书法家韩绶的隶书作品被鉴定为真品,张耕告诉收藏者一定得好好收藏起来。
张耕告诉记者,其实“鉴宝”并不是主要目的,最重要的是跟大家普及一下很多藏品的知识,“最好的办法是多看看一些藏品的书籍,提高一下艺术修养和收藏眼光,少花冤枉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