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顺应新课改发展趋势,推动教育科研成果落地,12月26日,40位省教育规划课题负责人及成员、市课题研究评审专家、市教研室相关学科教研员和全市近200位观摩教师齐聚萍乡二中报告厅,参加萍乡市2019年度省教育规划课题结项现场答辩会。本次答辩还通过UMU平台进行了现场评审和问卷调查,参会人员积极参与,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平台上积极发言与评价。
市教研室副主任汤华同志认为课题答辩会不仅是阅兵式,也是分享经验的总结会,更是一场学术盛宴。上好一堂课不难,难在上好每一堂课,要为在座的勇于探索先行者和参与者点赞、致敬。希望每位老师做“长跑运动员”,用高质量教育、新元素变量,做到结项不停步,推动课题研究纵深发展,以星星之火,实现燎原之势。刘冬萍同志代表萍乡二中感谢市教研室提供难得的学习机会,有效带动学校老师投入课题研究的队伍中,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汇报答辩环节,40位省教育规划课题负责人依次登台,结合课题研究内容、理论基础、研究假设、研究成果(包括理论性成果和实践性成果)以及研究创新特色结合课件进行汇报阐述。本次结项的40个课题,来自全市各县(区)和市直学校,涵盖幼教、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物理、音乐、美术、体育、高职等学科,涉及多个先进理念和创新方法。课题负责人有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校长(园长)代表、有名师工作室代表、也有普通教师代表,可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各个课题组研究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刻苦钻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观摩老师认真地做着记录,汲取经验;评审专家认真审核课题组的结项报告和成果汇编材料。每位答辩代表汇报完毕后,专家们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各课题负责人思维敏捷、对答如流。
在专家点评环节,萍乡三中正高级教师周羽围绕“什么是研究的假设?”“什么是研究的成果?”两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印象”“两个问题”“三点分享”。“一个印象”:汇报精彩,研究扎实、内容丰富、成果丰硕。但个别课题研究的假设不清楚,内容空泛,框架不清晰,成果提炼不精。“两个问题”:对于“什么是研究假设?”,即根据自己的认识对教育教学问题做出自己的假设,包含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三个变量。他说到研究界流行一句话“操纵自变量,控制因变量,观察无关变量。”对于“什么是研究成果?”,包括理论成果(本质)和实践成果(现象),二者要有机结合。“三点分享”:希望老师们做“三好”课题人,即想好(阶段任务),做好(专题研究),写好(提炼理论成果)。芦溪县教研室主任陈红莉围绕课题与教育教学方面,对课题人提了四点建议:1.基于逻辑的要求。教育教学要有逻辑,课题研究要有逻辑,形成闭合回路,汇报要有逻辑,课程要有逻辑,所有老师都要有课程领导力。2.基于“数据”的回答。用数据(图片、视频、数字、表格、作品、论文、教材)来说话,切忌泛泛而谈。3.基于问题的研究。要谈到为什么做课题,要完成什么任务。4.基于成果培育的研究。要有深度,更要高度,减少重复或同类型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要立足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建设。
最后,市教研室课题办主任朱红梅同志进行了总结发言。一是教育要做到“四姓”,即教育要姓研,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教师要姓前,执着的前进就是榜样;学校要姓远,长远的眼光堪称责任;研究要姓真,课程建设才是根本。二是课题研究要围绕两个关键词:“责任”,把使命揣在自己身上,带动更多老师、学生共同成长;“梦想”,让人永远充满激情和希望,赋予你我前行的力量。希望课题人在即将到来的2020年能风雨同舟,励精图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共同书写萍乡教育的初心故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