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江园区企业开拓基础教育新“样本”

2020年12月04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5-04-16 00:00:00

中芯学校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公司员工子女的教育需求,同时也为开发区其他企业的员工提供了高水平国际化的教育服务。

■本报记者 杨珍莹浦东报道 

从创立之初的员工子弟学校到如今的全国优秀民办中小学、全国特色先进学校、上海知名的国际双语学校,上海市民办中芯学校经过14年的辛勤耕耘,为上海、为张江园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从中芯学校了解到,伴随张江园区发展步入快车道,2003年中芯学校的招生范围从员工子弟扩展至整个园区,2005年又扩展至整个上海市。目前,包含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在内,学生人数从最初的百余名增加至2500余人,其中小学以上年级社会招生占比达80%以上,成为张江园区内名副其实的“教育热土”。 

“阳春面一碗,可以吗?行啊,行啊,请这边坐。”在中学部的话剧展上,经典的日本小说《一碗阳春面》被改成了话剧。据参与创作的学生介绍,他们从课本中获取灵感,想到用表演的方式阐述作品内涵,吸引更多同学对经典文学的关注和了解。 

而这类丰富多彩的形式,在中芯学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上,学校从低年级起就设定了每周经典的诵读课程,《弟子规》、《孙子兵法》、《论语》以及中外名著等,都先后走入课堂。 

“我们在谈教育时,最重要的应该是品格的塑造。品格的养成能让人一辈子受用,希望孩子们都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对世界有贡献的好公民。”“品格教育”是上海中芯学校执行董事胡淑光提及最多的一个词语,这也是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之首。 

事实上,除了上海市民办中芯学校执行校董外,胡淑光还有很多头衔:美国德州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员、耶鲁大学医学院特约研究员、美国CyanamidCompany(今Pfizer公司)资深研究员…… 

从事免疫医学研究的她缘何会跨入基础教育的领域?故事还要从2001年说起。 

2001年,集成电路企业领头羊——中芯国际集成电路设备制造公司选择落户张江园区。为消除公司众多海外员工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公司创始人张汝京在公司筹建的同时,决定创办员工子弟学校。 

2001年8月,因丈夫加盟中芯国际,胡淑光全家迁居上海,原本计划安顿好就去上海交通大学免疫学教授岗位就任,却紧急地被公司邀请去中芯学校帮忙照管一段时间。没想到,这一帮忙便是10余年。“从此我也就彻底改行了!”胡淑光表示。 

这期间,胡淑光也曾有过矛盾与挣扎。有一次同行好友力邀她加盟创业团队,心动的她也曾考虑过离开。然而,“基础教育才是强国之本”的理念早已深深扎根在她心中,这让素来胸怀“教育报国”梦想的胡淑光决定坚守她实现梦想的另一片天地,这个领域不再是她所擅长的高等教育,而是学童的“基础教育”。

记者了解到,学校最初生源不多,一度还出现过个别班级只有一个学生的情况。而今天,入学队伍已排起了长龙。在胡淑光的带领下,10余年间,中芯学校的学生增长16倍,毕业生被清华、复旦、交大等重点高校及美国常春藤等世界顶尖大学录取,学校还被美国教育测试中心(ETS)批准为SAT、ACT和AP考试的考场;在哈佛商学院两次个案报道中,都被评为上海最好的国际学校之一。 

中芯学校一直以来都强调学生们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学校每年组织博爱义卖艺术展,鼓励学生自己制作精美画作、卡通画片和陶瓷雕塑等艺术品,向社会义卖捐款,目前这项活动已经举办了多届,共筹得160多万元人民币,募集的资金全数通过上海市红十字会或其他慈善团体资助贫病儿童,治疗恢复健康。 

身处张江园区,中芯学校也十分注重学校与园区的资源共享,以及学生与企业的互动,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芯学校倡导开设了中草药探究课程,将中草药知识融入到各个学科之中,将中国传统医学发扬光大。与此同时,学校还与园区展讯通信、格科微电子等企业和机构开展互动,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大好机会。 

在胡淑光看来,中芯学校是张江高科技园区快速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10年前的张江,如同一个质朴的小学生,潜力无穷。今天的张江仿佛一个面向世界的高中毕业生,信心满满、魅力无穷。在张江这块沃土上,中芯学校也必将发光发热,希望中芯的校训能够影响他们的人生,走出校门,他们可以做一个积极向上、有强烈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意识的世界公民。”胡淑光表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