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牌铅笔是很多人记忆中的第一支笔,生产它的中国第一铅笔有限公司(简称“中铅公司”)历史颇为悠久。这家诞生已经77年的企业,经历了从辉煌逐渐黯淡的无奈。但如今,中铅公司再次焕发青春——年产量约15亿支铅笔,排名世界第一,其中一半左右出口到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自营出口创汇从1992年初的56万美元,增至目前的2800万美元左右。
近日,记者跟随浦东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来到中铅公司,探究这一民族企业何以再度焕发生机,成功打开国际市场的奥秘。
多管齐下提升质量
虽然拥有骄人的历史,但进入新世纪后,中铅公司和很多中华老字号一样,开始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生产设备老化,产品质量稳定性差;管理水平落后,人力资源管理与生产性管理都和国际先进理念存在差距;出口贸易遭遇技术壁垒和反倾销抵制。
在这样的环境下,公司经营日益艰难,虽然在国内市场依然稳居行业老大地位,但在国际上几无竞争力可言。
作为出口产品的质量把关部门,浦东检验检疫局在检企合作的平台上,开始与中铅公司一起分析、梳理困难与问题,提出思路,希望能够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出口数量。
中铅公司产品质量部门负责人高先生告诉记者,对一支铅笔的检测指标,主要有五大项,分别是滑度、浓度、芯尖受力、硬度及磨耗。要提高产品质量并满足国外检测标准,中铅公司迈出的第一步是更新设备。
公司先是从美国进口A800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铅笔油漆、彩芯物料等重金属含量及总铅含量的检测,以通过国外检测标准。之后是对铅笔油漆工艺进行提升——花费近70万元从德国引进一台珠磨机,使油漆细度实现了质的飞跃,生产出的铅笔外观更为光亮和细腻。
同时,公司对生产过程中的铅芯生产工艺进行改革,烧芯由传统的箱式炉烧结法改进为隧道窖烧结法,在生产人员大幅减少的情况下,生产效率提高,铅芯质量也变得更好。
“老字号”成出口大户
浦东检验检疫局轻纺处持续对中铅公司的安全检测控制能力进行了检查验证。经该局检测,中铅公司送检的油漆及成品铅笔不仅符合国内标准,还符合美国、欧盟等国的标准与安全法规要求,铅笔出口扫清了障碍。
2007年,中铅公司获得国家免验企业称号。获得免验称号,意味着企业每次出口既可以加快通关速度,又减免了品质检验费用,每年直接节约成本2万多美元。由此,中铅公司逐渐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现在,中铅公司铅笔品种超过320种,包括研发生产了航天员带上太空的特殊铅笔。产品除国内市场外,约一半出口海外,销往美国、东南亚、香港地区、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去年还首次出口埃及。
检验检疫人员告诉记者,获得国家免检称号,并不表示对企业可以免监管。对于中铅公司,浦东检验检疫局实施了一企一策管理,一年两次现场监督检查和定期抽批检验,到目前为止,无不合格产品记录。
而伴随着中铅产品在国外尤其欧美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引起国外竞争对手及贸易部门的警惕,入世以来中铅公司每年都面临反倾销税的提案。
浦东检验检疫局协同中铅公司,向外方提供公司近年来由科技创新及管理创新所获得的成本节约明细,据理力争,最终执行了单独税率,远低于美国商务部针对中国其他未应诉铅笔出口企业所裁定的114.9%的普遍性税率,甚至两次以零税率完胜对手,目前已连续9年取得胜诉。
依靠对美铅笔反倾销低税率带来的便利,中铅铅笔外销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得先机,出口铅笔数量不降反增,赢得了优势。公司自营出口创汇,在2010年已发展到历史高位,实现3680万美元,增长近66倍。虽然有所回落,但目前仍保持在2800万美元左右。
■本报记者陈烁通讯员杨超浦东报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