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救助站:求助与救助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4-02-10 00:00:00

大年初五,民间迎财神的日子,21岁的朱峰(化名)却怀揣着身上仅有的1块5毛钱,拖着行李箱走进了浦东新区救助管理站(以下简称“新区救助站”)。“我要回家。”在外面流浪了一天一夜的他说。

他找对了地方。作为专门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的机构,救助站可以送他回家,并可以给他提供临时的庇护之所。


从收容所变为救助站的10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到救助站寻求帮助。不只在春节期间,一年365天里,新区救助站每天都在接收着各种求助者:乞讨的、打工无着的、钱包被偷的,还有走失的老人或孩子……与规定相比,实际救助的边界已有点模糊,甚至放大很多,大部分时候,只要接到求助,救助站总伸出援助之手。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陈烁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朱泉春


求助


各种各样的求助每天都在发生,救助站一年365天全年开放。主动来求助的,主要是钱包被盗、打工未着、人员走失等情况。除这些外,作为肩负着“不让流浪乞讨人员出现意外”责任的救助站,更多时候还要通过自己的网络进行巡查,主动发现救助对象。


走投无路的朱峰,是在打了110后,在民警的指点下,找到了救助站。


腊月二十八,大部分人都踏上回家路程时,朱峰却背上行李,拿着上一次打工挣的1000元钱来到上海。他想的是,趁着过年干活儿,可以多挣点儿钱。但现实却没他想的那么美好。


为了找工作,他拿出随身一半的钱,向一家职业中介所交了中介费。可当他第二天再去中介所时,收钱的人却不见了。中介所里其他工作人员,则否认收过他的中介费。欲哭无泪的他,只好用身上仅剩下的500元,一边租着每天30元的房子,一边找工作。“租房子30元,吃饭20元,一天花销至少50元。”这个一脸沮丧的小伙子说。没几天,身上的钱快要花光了,工作还没着落。


大年初三,眼看着兜里的钱快要见底,朱峰打了110求救。接线人员告诉他,可以向救助站求助,并告诉了他新区救助站的地址。挂了电话,要强的他心里还抱着一丝找到活儿的希望,直到熬到初四,身上的钱已不够付30元的房租。朱峰说,那天,听着别人迎财神的鞭炮声,自己在外面走了一夜。


初五一早,用身上仅有的一点钱,他买了个大饼做早餐。公交加步行,他终于来到了新区救助站。记者见到他时是当天下午,他才到不久。问他身上还有多少钱,他无奈地笑了笑,翻出了两个底朝天的口袋,然后又想起:“背包里还有1块5。”


但不管怎么样,他到了救助站,就像绝处逢生。救助站里还有四位求助者,有跟他一样打工未着流浪街头的,有钱包被偷的。工作人员给他们安排了住宿,并承诺过两天就帮他们买车票送回家。


暂住在救助站期间,他们白天可以在有空调的房间看看电视,聊聊天。吃饭时,会有食堂统一做好的饭菜端过来。因为过年,救助站还专门买了点水果。下午将近5点,开饭了,红烧肉、炒花菜、白米饭,每个人端着满满的一碗,吃得很香。


浦东新区救助管理站浦东分站站长严晓伟告诉记者,整个春节假期期间,救助站共救助了18名求助人员,其中包括一名未成年人和一名60岁以上的老人。在之前的除夕,还接收了3名求助人员。


事实上,不只春节期间,各种各样的求助每天都在发生,救助站也就一年365天全年开放。浦东新区救助管理站站长董玲说,一般主动来求助的,主要是钱包被盗、打工未着、人员走失等情况。除这些外,作为肩负着“不让流浪乞讨人员出现意外”责任的救助站,更多时候还要通过自己的网络进行巡查,主动发现救助对象。


整个2013年,新区救助站共救助了求助人员2823人次。其中,自己来求助的约1/5,其他则是通过日常巡查发现,或公安、城管、各街镇等转送而来的救助对象。


救助


10年间,救助站不断在摸索、改变,增加了很多设施,以更加突出人性化救助。经过多年的宣传,如今,新区救助站每年救助量约在两三千人次。


2003年,随着《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公布,实行了20余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正式废止。当年8月1日,全国的收容遣送站统一换牌,变为救助管理站,浦东新区救助管理站也同时挂牌。


现任浦东新区救助管理站南汇分站站长的龚大庆,历经了新区救助站从收容所到救助站的变化。据他回忆,因为原来的收容遣送制度是强制性的,所以原来收容所的格局跟现在不一样,并有民警看守。“2003年,救助站挂牌前的几个月,我们都一直在讨论以后如何转变工作。”他说,最主要的就是职能转变,从强制收容到自愿救助。但在救助站刚挂牌时,公众还很不了解,很少有人主动来求助。


后来,在民政部门指导下,浦东成立了阳光慈善救助服务社,进行日常的巡查,劝说引导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在巡查过程中,还向公众宣传救助站的新功能职责。此后,救助站又开展了救助服务进社区活动,在各个街镇、村居委成立咨询服务站(点),把主动发现救助对象的网络覆盖到全区。


2007年至2008年,新区救助站投入近千万元,进行了一次改头换面的改造。“内部重新装修,改善救助场所,增加安检、无障碍设施、宿舍、洗衣房、图书室等,总的原则就是要改得人性化,让求助人员在这里能得到更好的救助。”龚大庆说。


现在,浦东救助站内除这些基础设施外,还有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加装了空调的御寒场所等。


为了做到不让流浪乞讨人员在外出事,浦东救助站联合公安、城管,建立了“三合一”救助服务队,即公安、城管在日常巡逻过程中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时,也及时与救助站联系,实施不间断的巡查救助。


经过多年的宣传,如今,救助站每年救助量约在两三千人次,很多市民见到流浪人员,也会主动打救助站的热线电话提供信息。


就在去年12月份的一天,新区救助管理站就接到一位热心市民的来电,说在杨高北路、港城路桥下有一残疾人已在此露宿两天。救助站得知后立即转告了就近的高桥镇咨询服务站。站里第一时间派人到现场后发现,流浪者是一个衣着单薄、身材瘦弱且缺损双腿的小伙子。工作人员想要了解具体情况,小伙子却不肯透露自己的任何身份信息,反倒拿出50元钱要求工作人员帮他买晚餐。后来工作人员了解到,因为小伙子身体残缺无法移动身子,这几天的饭菜都是靠好心人帮忙买过来的。看小伙子实在不愿去救助站接受救助,工作人员只好帮他买好饭后离开了,然后把情况反馈给了新区救助站。


新区救助站获知详情后,立即启动严寒天气应急救助预案,与高桥镇咨询服务站、公安、城管一起采取了保护性救助。到第二天中午,在多方劝说下,这名残疾小伙子才终于同意接受救助,由新区救助站送至了市救助站,再由市救助站尝试联络其家人。


思考


在救助对象中,大多数都不是主动来寻求救助的,而他们,绝大部分是职业乞讨者。实际中的救助边界也很难界定清楚。救助站也在思考是否有必要对老人、儿童等无自主能力的特殊人群,采取强制的保护性救助。同时,三个平台的搭建已经列入今年工作计划。


开展救助工作已10年,新区救助站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工作方法,但现实中,他们还面临不少困惑。比如,在救助对象中,有一半都不是主动前来寻求救助的,而他们,绝大部分是职业乞讨者。面对他们,该怎么办?


记者在救助站听到这样一则令人无奈的故事:一位外地小伙子,因幼时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行动不便。八年前,他来到上海开始乞讨生涯。八年间,他与救助站打了无数次交道。每次在街上碰到巡查的救助工作人员,他就很配合地一起回到救助站。但是转身离去之后,他并未像承诺的那样回老家,而是继续他的沿街乞讨。后来,救助站工作人员获知,通过八年的乞讨,他在老家买了房,还在乞讨过程中结识了同为职业乞讨的流浪女子,与之组建了家庭生了孩子。


这位靠乞讨“成家立业”的小伙子,是无数职业乞讨者中的一个代表。“救助站的救助对象,主要就是流浪乞讨人员,但因为现在奉行自愿原则,这些以乞讨为生的流浪人员,就像在工作一样,根本不愿到救助站来,也不愿回老家。我们只能碰到的时候反复劝说,天气寒冷或者酷暑的时候,更加多用心让他们不出意外,能做到的也就这些。”董玲说。


所以,在寒冷或炎热季节,救助站还要开展“寒冬送温暖”、“夏日送清凉”等活动,设立避寒(暑)场所,24小时提供冷热水、食品、御寒衣被、防暑降温用品等。比如,在如今寒冷的日子里,救助站日常巡查中,就要带上棉衣等物资,遇到实在不愿到救助站的乞讨人员,就发一些棉衣等让他们御寒,劝导他们不要在寒潮下外出,确保不发生流浪乞讨人员冻死、饿死等现象。


而且,与规定的流浪乞讨人员作为救助对象比起来,实际中的救助边界也很难界定清楚。“如果严格地按照救助细则中规定的10类救助对象,像打工无着、钱包被偷、人员走失等这种暂时性的流浪,都不属于救助范围。”严晓伟说,“但实际上,主动来求助的大部分是这些人员,甚至还有更特殊的,我们也都在施行救助。”


上个月,一个8岁小女孩和2岁男孩被遗弃在了康桥派出所门外。扔下他们的,是母亲,原因是他们的父亲因信用卡诈骗被派出所拘留了,母亲为了给派出所施压,就把一对儿女扔下作要挟,只带着双胞胎男孩中的另一个扬长而去。派出所无奈之下,把孩子送到了救助站。在派出所与其外地老家的爷爷联系时,8岁姐姐就带着2岁弟弟在救助站住了几天,直到被爷爷接走。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也只有接收,尤其是对于老人、孩子等。”严晓伟说。在新区救助站2013年救助人员中,未成年人占8.43%,老年人占12.68%。


所以,基于如今的救助实践,有关人员也在思考是否有必要对老人、儿童等无自主能力的特殊人群,采取强制的保护性救助。在制度无法突破的当下,浦东新区救助站正在与浦东警方筹划合作,对于一些被强迫或组织痕迹比较明显的乞讨人员,及时向警方提供线索,希望能更多发挥作用,从根本上救助弱者。


董玲说,2014年新区救助站还计划搭建三个平台,用这三个平台打造“真情救助”的品牌。这三个平台,一个是“QQ寻亲”平台,即通过互联网及时把走失人员的照片等信息传递到全区各街镇,快速寻找;一个是寻工平台,与新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合作,对于找工作未果,或被骗后身无分文来求助的人员,在获得救助后还确实有意愿找工作的,通过公益性的职业介绍所,提供工作信息给求助对象;还有一个就是综合性救助平台,即把如今的“三合一”巡查固定下来作为一种制度,再加上季节性的集中巡查等,建起一个不间断的、全覆盖的综合救助平台。


1 每个救助对象初到救助站时,都会接受体检。 


2 工作人员向救助对象了解情况。 


3 过年了,工作人员给救助对象发糖和水果。看到记者拍照,朱峰不好意思地捂住了脸。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