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善待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5-05-13 00:00:00

生活在快节奏的魔都,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到压力,有压力就有情绪。每天面对人满为患的地铁,面对铁面严肃的上司,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焦虑、心烦、无奈、抑郁等负面情绪不断累积。有些时候,我们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化解负面情绪,更多的时候,这些情绪会爆发出来,且常常影响那些和我们最亲密的人。那么,该如何避免自己成为情绪的仆人?资深心理咨询师王亦君走进由浦东新区妇联主办的心理健康“公益课堂”,就相关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本版撰文周盈之

认识你的情绪

什么是情绪?著名心理咨询师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作出如下定义:“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可以说,情绪不仅与个人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中医有“情志”的说法,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感,分别对应五脏六腑,情绪的剧烈变化会导致身体机能的不协调,先是功能上的失调,偏颇久之将会导致实质性的损伤。《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因常年忧思深重而“悲伤肺”,最终因肺痨而死。 

此外,情绪除了会影响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还会对家庭亲密关系、工作人际关系产生巨大作用。认识情绪,是叩开心扉的钥匙。在生活中,我们要多多观察他人的情绪、分辨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且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 

学会调节情绪的第一步就是分辨情绪。因为美剧《lietome》的播出,“微表情”逐渐为大众熟知,也许言语能够说谎,但是细部动作、表情不会,因为这是由人的无意识所控制的。因此,了解他人内在情绪的最好方式就是观察对方的脸部变化。这里,为了更好地分辨情绪,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七大基本情绪的脸部特征。 

1、高兴。当一个人是真正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的时候,他的面部动作必然包括:嘴角翘起、面颊上抬起皱、扯动眼窝肌肉、眼睛尾部会形成“鱼尾纹”。如果一个人只是强颜欢笑或者冷笑的时候,他的眼部不会有纹,脸颊肌肉也不会鼓起,所谓的“皮笑肉不笑”正是如此。 

2、悲伤。悲伤的面部特征一般包括:上层眼皮下垂、两眼无光、眉毛收紧,嘴角下拉,下巴抬起或收紧。眼泪可能会骗人,但是当这些细节特征出现,这个人必然伤心不已。 

3、惊奇。当一个人对某人某事感到惊讶的时候,他会眉毛上扬,两眼瞪大,下颚下垂,嘴唇和嘴巴放松。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惊讶的情绪只会呈现一两秒,如果一个人保持超过3秒以上的惊讶表情,那么他必然早就知道这件事,并且故意伪装成惊讶的样子。以后,当你的恋人、朋友看到你送上的意外惊喜时,不妨观察一下对方的表情,如果他作出长时间的惊讶状,无疑他早已洞察,并不感到惊喜。 

4、轻蔑。轻蔑的著名特征就是嘴角翘起且只有一侧翘起,作讥笑或得意笑状。 

5、厌恶。厌恶的表情包括印堂起皱纹、嗤鼻、上嘴唇上抬、眉毛下垂、眯眼。 

6、恐惧。一个人害怕时,他会嘴角微微张开至水平靠近双耳、眉毛上扬且紧缩、眼皮上扬且收紧、鼻孔张大。 

7、愤怒。这时眉毛下压至并拢,眼睛怒视、前额紧皱、嘴唇紧张。 

除了以上七种最基本的表情之外,委屈、焦虑、忧郁、沮丧、迷茫等也是常见的、比较容易分辨的情绪。

调节你的情绪

典型案例

某日,王小姐穿着一件新衣服去参加聚会。她走在路上,突然被一个人撞到,摔在路上,衣服也破了,原本心情很好的王小姐觉得很生气,一股怒火涌上心头。这个时候,她听到一个三、四岁的小朋友的哭声,发现正是这个小朋友和她摔在了一起。王小姐不禁思考是不是自己没看到迎面而来的小朋友,所以和小朋友撞在了一起?小朋友有没有摔疼呢?顿时,王小姐生气的情绪被疑惑和愧疚的情绪所取代。

专家分析

明明是同一件事情,为什么王小姐由生气到愧疚,前后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情绪?这是因为她的看法不同了。我们通常以为,是发生的事件导致了我们的情绪,但是艾莉丝的“情绪ABC理论”纠正了这个错误观点。事件与情绪并不是直接相关的,事实上,激发事件A使我们产生了对这个事件的信念B,进而产生情绪和行为后果C。所以说,情绪源于我们对事件的看法与评价,一个人的信念系统决定了他的情绪,换一个信念系统,我们便能换一种情绪。

贴心支招

远离四种无效的情绪调节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信念来调节情绪,但是现实生活情境纷繁复杂,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要避免以下四种无效的情绪调节方式,因为这些方式不仅不能改善情绪,还会引发额外的心理问题。 

第一种交换型:给予一些对方在乎的价值去驱使对方的情绪暂时消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孩子哭闹的时候,大人用买玩具来哄骗他。这其实非常不好,虽然玩具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但是他的悲伤情绪并没有得到处理,只是被暂时压抑住了,等到日后相似的情境下,孩子的伤心情绪仍旧会爆发出来。而且用玩具哄孩子会让孩子养成坏的习惯,他们会学会故意用哭闹来换取玩具,控制大人的情绪,这非常不利于良好亲子教育关系的养成与孩子性格的完善。 

第二种惩罚型:把情绪看作是恶毒的东西,是不应该出现的,并且觉得对方因此应受到惩罚。古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在中国式的教养模式中,男孩并不被允许出现哭泣这种象征软弱的行为,我们经常听到:“你是个男孩子,哭什么哭”。其实哭泣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方式,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相对于这个世界,都是弱小的,都是无助的,他们需要通过哭泣来排解自己的无力感。而家长对男孩哭泣的盲目批评实际上是一种二次伤害,他们本来就因为某件事情而感到难过,现在因为家长的批评更添一重难过,两种痛苦的情绪都得不到排解,形成双重伤害。 

第三种冷漠型:认为一个人有能力使自己不出现这样的情绪,认为他不应该把这种情绪显露出来。这种对他人情绪的冷漠是非常具有杀伤力的,在医院病房中,一个病人因为得知自己需要截肢而痛哭流涕,旁边的病友很不耐烦地说:“哭什么哭,谁没做过截肢手术啊,我两条腿都没了啊”。当然病友的不耐烦情绪可以理解,但无疑他的话对第一个病人是一种打击,冷漠地比惨并不能给他带来安慰,他只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他现在的痛苦,给予支持。 

第四种说教型:说大量的道理而不顾对方的感受。每个人都不喜欢被说教,特别是对方说的话对自己没有帮助的时候。对于他人的情绪,讲道理的姿态是不受欢迎的,切身地理解,设身处地地着想才更能让人接受。 

我们应该善待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不压制、不转移,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绪,用理解和包容的心给予其支持与鼓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