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浦东“幸福家庭心理热线”的故事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八阶段理论”中指出,青春期的主要矛盾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自我同一性是指将自己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处于这个人格塑造重要阶段的青少年,会出现各种的变化、面临各类问题。那么,作为家长应如何应对孩子的变化,帮助其顺利度过青春期?近日,资深心理咨询师刘苗走进由浦东新区妇联主办的心理健康“公益课堂”,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本版撰文周盈之
典型案例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监考老师发现小李同学有点不对劲:当别人还在奋笔疾书时,小李停着不动,眼睛望着隔行的女同学,但没有偷看的行为,而是面带微笑,脸还逐渐变红,整个人非常反常。老师上前提醒,小李这才回过神来。
专家分析
这是典型的“白日梦”现象,在高中男生中较为常见。性能量旺盛是这个阶段的孩子的特点,体内翻涌的能量,让他们看到异性会产生联想,并产生走神、面红耳赤的现象。事实上,处于青春期的男生出现这种现象非常正常,要想让孩子回归学习,建议让他们通过打篮球、踢足球等运动消耗多余的身体能量,可以有效改善这种情况。
贴心支招
正视孩子的生理变化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其影响远远胜过学校教育。在处理孩子的种种青春期问题上,父母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首要责任。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束手无策或大加镇压都不是最明智方法。想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父母首先要清楚了解青春期变化的具体表现,只有先认识孩子的变化,认可这种变化,知己知彼,才能不盲目处理,与孩子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最首要的变化就是生理上的变化。涌动的荷尔蒙、飞速生长的性器官,使得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与焦虑。这个时候,性教育是青春期避不开的话题。
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是有不少谈“性”色变的家长,他们顽固地认为这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事实上,不仅青春期需要开放、良性的性教育,更理想的应该从孩子两三岁时就开始启蒙。通常,3岁的孩子就会对性器官提出疑问,会产生性别意识,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抓住机会进行性别教育:让小女孩知道,自己洗澡换衣服的时候,不能被爸爸、爷爷看见;让小男孩知道,不能再跟随妈妈上女厕所,去公共的女浴室。一般来说,早期做好性别教育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很少会因为对生理变化的好奇而犯错。而那些从小回避与孩子谈及性问题,对之报以神秘、羞耻态度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会形成性羞耻的心理,到了青春期,容易因为好奇而贸然尝试过早性行为。
伴随着青春期,少男少女还可能会遭遇“体态烦恼”。女生会随身带着小镜子,要求父母买新衣服,尝试化妆;男生会注意自己的发型,纠结于自己脸上的青春痘。这个阶段,没有形成稳定自我的青少年急需得到他人的肯定,他们希望在他人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而且他们通常会很敏感,任何否定的评价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甚至导致其形成自卑性格。
对于“体态烦恼”,父母不需要过多干预,但当它发展到“体相偏见”的时候,就要引起重视了。比如,明明一个女孩子很瘦,但还是要节食减肥,甚至影响到了健康,家长可采取心理干预。当下整形技术日趋发达,个别青少年出于对外貌的追求,甚至会要求反复整容,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也需及时制止,以免造成孩子身心的双重伤害。
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如果生理上的变化还是可以言说的,那么心理上的变化则是不为人理解、难以控制的。过剩的荷尔蒙,使得很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变得焦躁不安、冲动狂暴,变得极为情绪化。通常而言,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会有以下几种典型类型:
第一种对待父母的典型态度就是“顶撞”。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喜欢故意和父母作对,“你让我向东,我偏要向西!”哪怕其认同父母的意见,也要在口头上反驳两句。实际上,这种顶撞是孩子的一种自我表达,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宣示自己的话语权,顶撞的背后是对个体存在感的追求,他们要向世界宣布:“我已经长大了!”
第二种显著的情绪变化就是“不理睬”。每天放学回家,把房门一关,自己呆在里面,拒绝与父母交流,让很多父母既担心又心寒。这种与父母“划清界限”的行为,其隐含的意义在于自我界限的形成。他们希望保留自己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发展自己。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会感受到莫名的狂躁,有时也会对陌生的自己感到恐惧,在这个只有自己的空间中,他们才能够反思,与自己对话,通过自己的调节完成情绪的控制。
第三种青春期的情绪变化则是“敷衍”。不管父母问他们什么问题,他们的回答永远都是“无所谓”或者“随便”。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父母包办一切的家庭中。在之前的亲子互动中,当孩子希望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却常常被父母打断、或被给予消极的评价、甚至不被理睬,家长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规划生活。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便形成了这种不负责任、草草了事的性格,他们不会选择也不愿负责,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即便选了也不会受到重视。
“发脾气”是第四种明显的青春期表现。父母可能只是问了一句“你吃饭了吗?”或者“你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孩子就会有一股无名火,对父母大发雷霆。这其实是一种内心焦虑的外显,他们通过发脾气让他人望而却步,并以此确定自己的界限。这种激动的青春期情绪很难压抑,即使青少年自己有感知,也很难控制。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在智力上的长足发展,也会使得他们对父母去光环化。在学龄前,父母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万能的,是绝对的权威。但随着孩子的长大,这种权威感降低,孩子会愿意听老师的话,比如他们经常会说:“爸爸妈妈说的不对,老师说……”在这个阶段父母仍然对孩子有重要影响。但是从青春期开始,父母的权威感会更加少、甚至完全消失,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自我的出现,青少年会对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全方位的质疑和否定。他们会将自己的人际中心由亲子转型为同伴和朋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