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分级诊疗 创新之路在何方?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5-06-01 00:00:00

“作为市政府的一员,我当时参与过上海医改关于转诊制度的改革,此后,也听到或者看到了随之而产生的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的三甲医院,现在是门庭若市,也听到很多病人的抱怨,挂一个号,排队要几个小时。”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周禹鹏这一番开场白,点明了“创新智慧健康·2015分级诊疗模式创新研讨会”的背景。

5月28日,论坛在浦东医院举行,来自上海市各区卫计委的主要领导以及相关专家、决策者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聚集一堂,畅所欲言,探讨上海市分级诊疗的各种问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据悉,分级诊疗体系已经纳入今年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分级诊疗制度作为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点工作,特别是要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突破,探索病种打包、上下联动的办法,来推动分级诊疗的模式。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委书记黄红透露,截至2014年,全市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的试点,常驻居民签约有936万人,签约率达到了42%。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承担了全市老年人的门诊总量的58.6%。

在分级诊疗方面,上海做好了四方面准备:一是建立了跟上级医院协作的机制,从2012年开始,上海开展了医疗联合体的试点,2013年又实施了门诊资源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试点。第二是从医疗照顾需求较大的人群入手,比如说在长宁区,试点了与家庭医生签约首诊政策,形成医疗医保跟救助联合的机制;此外,对新农合参保对象以及居保对象,实行定点转诊机制。第三方面是开展了健康服务管理,居民的健康电子档案建档率达到了96%,全市已经建立了2.5万个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有45万人参加活动,覆盖了全市所有的村居委。第四方面是强化信息支撑,建设电子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构建了市区(县)两级数据交换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区公立医院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以及数据的共享,设计的数据中心已经有110亿条的诊疗数据,为分级诊疗提供有利支撑。

浦东新区副区长谢毓敏透露,浦东一直承载着国家改革的任务,从2006年起就率先建立了外高桥医疗联合体,至今已经建立了9个医联体。45个社区卫生中心现有1160名全科医生,为了补足全科医生缺口,新区正在与健康医学院研究进一步加强医疗人才的培养计划。

专家声音

三个问题先解决

□焦雅辉(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处长)

我想在分级诊疗的过程中,实际上有3点非常重要,需要我们来把握好。第一就是要解决老百姓信得过的问题;第二是基层还得接得住;第三是大医院舍得放。

我们说分级诊疗这个事情,虽然今年是一个热词,但并不是很复杂的一个问题。对于问题的成因以及采取的措施,我们相关的政策实际上都是非常明确的,那么现在难点在哪里?难点就在于如何让各个部门的政策联动起来,让各个部门的政策都能够落地,这个是非常关键的。最难的在于医保的政策配套上,当然医保不起决定和关键作用,但是经济杠杆在分级诊疗推动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引导患者作用,包括大医院的行为改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医疗卫生协同网显效应

□余波(上海市浦东医院院长)

我们建立了浦东新区南片的以上海市浦东医院为区域中心的业务紧密型医疗卫生协同网。

经过近3年的实践与探索,完成了1个平台即医疗卫生协同网平台,2个联动即医—医、医—患实时联动,3个协作即国际协作、系统协作、平台协作,4个共享即专家共享、临床共享、科研共享和教学共享,带动社区卫生中心医技人员提高技术。到2015年,协同网医疗卫生的工作重点已经深入周边11个街镇,切实解决患者就医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帮扶提升范围由全科医师扩大到乡村医生。

目前,区域内启用的国内首个远程移动系统已经正式上线,形成了医医、医患智慧健康工程新模式;沪上首个“云病理”疑难病理诊断平台,平均每月接诊50例;大数据下的一体化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平均每月诊断5000例。

未来的战略是全科医学

□梁鸿(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浦东卫生发展研究院院长)

我们医疗水平的提高和老百姓对医疗需求的提高是反向的。医疗机构的水平高是往上走,精细化,专业化,分科越来越细;而老百姓的需求是往下走的,他表现的症状是越来越模糊,一点点不舒服就要看医生。因此,我们未来“看病难,看病贵”将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未来的战略是全科医学,不是下级转上一级,而是全科转专科。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干嘛要跟全科医生签约呢?你签约完了之后,什么病都看不好,那还不如我自己出去看。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两个问题,一是我们家庭医生组建的分级诊疗,到底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老百姓会盲目去看;第二个就是我们家庭医生,为什么要签约呢,我们拿什么东西来帮助他们,这个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如果这两个问题,没有答案,那么这个新型分级诊疗,就是一种口号。

顶层设计最关键

□高解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原副主任,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

欧美只有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两种,没有二级医院。我在欧美研究他们的分级诊疗的时候,问他们的病人为什么不直接去医院?他们回答:不转诊就不能进医保,这个费用不是贵一点点,而是大概十倍。

同样,他们的病人想走急诊直接进医院也是不行的。李光耀访美的时候,他夫人不舒服去看急诊,结果等了12小时!为什么?医院严格执行病种管理,不是急诊的病就让你等着,官再大,钱再多,也不行。

我们靠什么让病人分诊?最关键就是顶层设计。

提升观念  整合资源

□时占祥(全球医生组织(中国)总代表)

中国的医生缺什么?中国的医生什么都不缺,就是观念不行。

美国的远程医疗就是:我拿着iPad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控制一万台机器人,可以提供任何服务。远程必须是可移动性才能把资源整合。

我们希望第一步就是在社区做,需要明确的是——首先是与社区各类人群的交流,其次针对艾滋病患者、结核病患者,他们应该是居家养病,但我不管你也不行,通过远程医疗就可以解决。

你要知道社区是社会的细胞,不是说所有的细胞都健康,但是如果社区不健康,或者细胞不健康,整个这块就不存在了。因此我们在关注分析整个诊疗国家政策的同时,一定要有一部分人研究什么叫社区,社区的功能、社区的性质等等,它们已经与当年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之所以选择浦东,是因为地理位置,我要把机器人放在浦东医院。在这里,我做什么呢?浦东医院应该做机器人的培训。整个互联网和整个医疗要把21世纪的技术放进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