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领进门新举措造“新鲜血液”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3-08-29 00:00:00

最近,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办事处出现了两张年轻的新面孔,备受关注。因为他们“来头”不小: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一位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硕士研究生。 

人大商学院和复旦中文系的研究生,怎么会到一个街道办事处?原来,他们都是浦东新区今年新招的公共管理储备人才——3年的储备期内,他们可以一边在基层锻炼,积攒实践经验,一边努力考取公务员。在个人成长和价值实现的同时,也为浦东新区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生力量。 

记者从浦东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从2005年实施公共管理储备人才工程以来,浦东新区(含原南汇区)已先后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招聘了221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优秀应届毕业生,选派到区级机关、开发区和街镇锻炼。现在,有165名储备人才在浦东工作,这些人才具备着有名校背景、学历层次高、专业范围广、服务部门广泛的共同特点,凭着年轻和专业优势,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体现了较高的综合素质,获得高度认可。

□本报撰文本报记者  陈烁

从“被震撼”到“被吸引”

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读市场营销专业的孔伟,原本觉得自己往公务员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很小。相比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市场营销看起来与公务员的关系太远了。但是找工作时参加的一次招聘宣讲,改变了他的想法。 

今年1月份,进入毕业生就业高峰期,学校里的招聘宣讲很多。刚过了元旦,1月4日,学校就业中心给他们推荐了一次宣讲:浦东新区的储备人才招聘。 

什么是储备人才?抱着只是去听听看的想法,孔伟也“凑热闹”去了。但去了现场,他“被震撼到了”。宣讲会上播放的浦东新区宣传片,气势恢宏,“感觉很大气,也特别有朝气,环境看起来也很好”。孔伟说,尤其是曾经也是储备人才的浦东新区人保局办公室副主任苏国林“现身说法”,让他惊讶于曾经的清华大学物理学博士,也可以成为公务员,并在浦东新区这片改革前沿阵地上实现梦想,成就事业。 

“会上还介绍了很多以前从各大名校招去的优秀人才,让我觉得到了浦东可以和这么多优秀的人一起工作,很向往。”孔伟说,被他认为与公务员有点远的专业,被告知完全没有关系,因为浦东就是希望能吸收各种专业的人才,以达到多元化。“这样的包容性让我觉得发展空间很大。” 

招聘的效率也让孔伟印象深刻。“记得他们1月4日早中晚,分别在清华、北大和人大举办了宣讲会,当天收了简历,晚上就通知第二天面试。5日第一次面试过后,晚上又收到二面通知。6日参加二面,当天就出了结果,说通过了面试,如果可以,7日就可以签协议。”这进一步改变了他对公务员的刻板印象。 

经过一天的考虑,1月7日,孔伟与浦东新区人保局签了三方协议。7月份,他正式来到浦东报道,被分配到周家渡街道开始锻炼。虽然获得了澳洲注册会计师证书,并曾经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的毕马威和德勤实习,还曾在韩国首尔的三星物产实习,也拿到过很多知名企业的录取通知,在很多人眼里可以有更多选择的孔伟,还是来到周家渡街道,并很快进入了角色。 

第一个月,他和另一名来自复旦的储备人才陈怡一样,先被派到居委会去锻炼,做过助老、计生、民政、调解等很多岗位上的工作,“相比于以前高端洋气的实习,突然觉得这才是生活,也很需要学问。”一次成功处理居民对楼下商铺空调安全隐患的投诉,就让孔伟获得了很大成就感。 

孔伟和陈怡,属于浦东新区第八批储备人才。据新区人保局介绍,从2005年至今,浦东共招聘了8批共221名储备人才。目前,已经走上本区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岗位的有123名,仍在本区储备的42名,输送到国家和本市公务员岗位的33名,共198名,占90%。辞职、辞退23名,占10%。 

新区人保局去年做的一份《关于浦东新区公共管理储备人才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储备人才报告”)中,还总结了目前服务于浦东新区的165名储备人才的特点:名校背景,全部为985重点高校,其中,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国内一流名校学生共123名,占74%;学历层次高,博士10名,硕士145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共计155名,占全部储备人才的93%;专业较为均衡,文史哲、理工科比例约为3:1,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其他12个学科、专业门类;服务部门广泛,在区级机关87名,开发区管委会11名,街镇机关37名,集团公司9名。 

建立人才“蓄水池” 

招聘储备人才,最初缘于原南汇区作为上海远郊区对高端人才的渴望。浦东新区人保局局长庄品华,是两区合并前原南汇区的人事局局长,他亲历了储备人才工程的缘起、发展。 

据他介绍,由于历史和区位等原因,原南汇作为上海的一个远郊区,公务员编制一直偏少,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原南汇撤县建区,特别是“两港一城”的建设,给南汇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但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南汇发展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原南汇区人事局于2005年推出公共管理储备人才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引进100名公共管理储备人才,至2008年计划顺利完成。 

浦东、南汇两区合并后,浦东新区进入二次创业的新阶段,对干部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结构也提出了新要求。新区人保局的储备人才报告,详细阐述了浦东新区继续推进储备人才工程的必要性。 

首先是提升新区公务员队伍素质的迫切要求。浦东开发之初,坚持五湖四海的选人用人方针,通过从全市抽调、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造就了一支以中青年干部为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成为浦东开发奠基起步的骨干力量。但据统计,目前浦东公务员队伍平均年龄为42.5岁,有些单位公务员的平均年龄甚至超过50岁。同时,根据前几年新区公务员招录的实际情况来看,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浦东公务员队伍的,名校高学历毕业生比例不高,清华、北大等外地名校毕业生更是少之又少。公共管理储备人才工程,面向全国各大名校招聘,引进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毕业生,可以使浦东的干部队伍更加年轻、更有朝气、充满活力。 

另外,现在各地对人才的引进都不遗余力,浦东也要想办法去“抢”。储备人才工程,就是浦东在人才争夺中抢占先机的创新举措。据新区人保局介绍,现在全国各地展开的人才争夺大战新招迭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近年来,甘肃、贵州、湖北、江苏等地通过选调生政策,直接从清华、北大等名校选调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充实公务员队伍。由于体制原因,浦东无法通过选调生政策直接从高校选拔公务员。因此,浦东只有创新机制、实施储备人才工程,才能抢先从名校争夺一批优秀人才进入浦东公务员队伍的蓄水池,为浦东新一轮的发展不断输送年轻的优秀人才。 

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8年来,公共管理储备人才工程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招聘策略、“标准要高、宁缺毋滥”的选才原则和“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留人机制,形成了一整套储备人才招聘、管理、培养制度。 

庄品华说,刚到北大、清华介绍储备人才工程时,当时北大校方都不知道南汇区,但听了很有兴趣,觉得储备人才机制新、有吸引力,所以免费提供场地给学生们做宣讲。宣讲过后,有很多同学感兴趣。后来每次走进各大名校的招聘宣讲会,都会吸引大量学生参加,“来听宣讲的学生坐满教室,还有不少站在走廊过道上,一次可以收到很多份简历。” 

为了让这些人才真正认识浦东,愿意到浦东来,新区还会邀请有签约意向的大学生,到迪士尼、大飞机、临港新城和陆家嘴金融城等地参观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浦东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未来无限的发展空间,进而激发出积极投身浦东开发建设的雄心壮志。 

浦东的求贤若渴很打动人。作为清华物理系博士的苏国林,当时原本是打算去国外做博士后,但在参加了原南汇的储备人才招聘会后,“觉得在这个平台上有发展前途,收入也可以,就决定来了。”到临港新城看过后,他更觉得振奋,“当时东海大桥还没建完,看着临港等地朝气蓬勃的发展气氛,觉得前景很吸引人。” 

就是这样通过参加考察同学的口口相传,浦东新区在清华、北大等名校树立了海纳百川、求贤若渴的良好形象。 

虽然求贤若渴,但储备人才定位为高端人才,所以浦东在选拨中坚持了“宁缺毋滥”的原则。新区人保局表示,储备人才学历上一般要求硕士以上,特别优秀可以放宽到本科;毕业院校一般来自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上海交大、南大、武大等一流名校;专业上,以文科类、行政管理、法学类为主,特别优秀的不限专业。经历上,要求有学生干部工作经历,中共党员优先考虑。在筛选过程中,则精挑细选,通过初选、笔试、面试、考察等不同阶段,全面考察应聘人员的素质。 

把人招来后,则通过一系列制度,进行“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对储备人才实行岗前培训制度、师徒带教制、轮岗制度、考核制度、淘汰制度等。生活上,则通过组织“青年成才”主题座谈会等,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环境,早日完成角色转变。 

虽然储备人才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身份,但薪酬待遇比照了公务员。“硕士研究生来,就享受相当于副主任科员待遇;博士研究生,就是主任科员待遇。”庄品华说,储备期三年期间,不会对人才有限制,他们可以考取浦东新区的公务员,也可以考取上海市其他区、其他地方或者国家公务员;要继续读书深造的,也可以去深造。当然,对一些在实际工作中确实不合格的,也会淘汰,以保证人才队伍的优秀。 

成就体现价值 

随着一批批储备人才进来,很多人已成长为各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工作能手。李慧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李慧,2007年毕业时,也是被浦东储备人才招聘中的宣传“震撼”到后,决定加入储备人才队伍,并同步考上公务员。先后经过在惠南镇政府、原南汇区经济委员会的历练,她现在已经是浦东新区商务委综合处的一名主任科员,并成为一名专业的研究人员,不久前还被抽调去参与上海自贸区的前期调查研究,为制定自贸区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进入原南汇区经济委员会不久,李慧就充分发挥出了其作为高端专业人才的价值。当时,她所在的部门,每个月要编制一次月度进出口统计数据简报。之前已经习以为常的简报,只是由几份数据统计表组成,但在李慧开始编之后,简报内容开始丰富起来。 

在几份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她增加了整个上海市及全国的同月进出口数据及增长情况,以使区内情况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做对照,并做出主要数据提示,使当月情况一目了然。最大的改变是,原本只有数据的报表,开始成为有数据有分析、且图文并茂的报告,除主要数据提示外,还有进出口总体情况、出口结构情况、出口企业情况、进出口环境以及附表等几个部分。她用文字概述当时的进出口总体情况,按照不同类别分析出口的情况并给出结论,并列出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甚至当时的汇率走势。 

这一对原有工作的创新完善,受到领导的十分肯定,也让李慧有了更大的热情和激情。在北大读本科期间就修了法学、经济学双学位的她,更充分地开始学以致用。此后的工作中,她先后担纲撰写或参与编制了《浦东新区外贸运行状况研究报告》(金融危机期间)、《浦东新区加快推进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十二五”规划》、《2012上海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报告》浦东章节、《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修改等。负责浦东新区商务委的信息报送工作后,使商务委的录用信息在第二年就蹿升至全区排名第一。 

对于储备人才的价值,新区人保局总结认为,储备人才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增长都很快。因为他们学历水平普遍较高,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强,且具备良好的思考和写作能力。经过锻炼成长,不少人员从事办公室综合文秘、政策研究等工作。据新区人保局统计,在区级机关和街镇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工作的有41人,其中有7人先后在区委政研室和区府政研室工作。 

一部分优秀的储备人才,经历过一定岗位的锻炼和考验,有的成长为最基层村的支部书记,有的在乡镇担任中层干部,有的在区级机关和开发区成长为中坚力量。其中,不少储备人才因工作表现突出,已经被纳入后备干部管理和培养体系。 

在一些重大、重点工作上,也充分发挥了储备人才的作用——2010年世博会期间,选派29名储备人才到世博局工作,2011年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急需配备人员,由于系统内调配难度较大、公开招考时间长,又选派了4名储备人才缓解人员紧张。 

在储备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复习备考,大部分储备人才已进入公务员队伍。据介绍,目前,考上国家、本市、本区各类党政机关公务员共156名,占71%。其中,考入本区公务员123名,占56%。正是由于储备人才工程的实施,原南汇区2006-2009年间新招录公务员中硕士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到:84%、70%、50%、57%,是原南汇公务员招考历史上实质性的突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