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居”如何安居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3-07-16 00:00:00

最近,浦东大型居住社区(简称“大居”)迎来了密集调研。先是民进上海市委为“上海市大居管理现状课题”专门到浦东进行调研。接着不到一周,浦东人大又组织代表视察了浦东大居的公建配套管理。

值得关注的是,与以往侧重于调查大居的建设进度不同,现在的调研重点,不约而同放在了“管理”二字上。从2009年选址并启动建设到现在,浦东的多个大居项目已从纸面上的规划成为立体的现实。

楼造起来了,路修通了,人住进来了。这意味着,“大居”从冷冰冰的概念,开始成为有温度的社区。对于住进来的一户户家庭来说,这里将是他们以后的家,他们的生活将围绕这里展开,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喜怒哀乐。因此,在密集的房屋建设期过后,配套建设开始成为重点,对于大居的社区管理也成为各方讨论的集中议题。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陈烁

从“窝棚”到新居

62岁的符永华在虹口区虹镇老街生活了大半辈子。如今的他,成为浦东曹路居民已经一年多。

虹镇老街在沪上颇有名气,不过却是以曾经脏乱差的“下只角”出名。它不是单单一条街,而是一片区域。上海媒体曾这样记录:“完全分不清建筑的本来结构,户与户之间,挤得密不透风。”

从小住在那里的符永华,对这些情景再熟悉不过。一家几口人挤在一起,老鼠、蟑螂到处跑,房子挤着房子,整天晒不到太阳。所以,那里的大部分居民都盼着动迁。“2009年动迁告示贴在了弄堂门口,看到了真是很开心。”

按照原房屋建筑面积,符家在曹路大居基地分到了五套房,兄妹四人加上父亲,每户单独一套,小的一室一厅,大的三室一厅。符永华一家隔壁就是妹妹的房子,父亲则住在旁边的16号。一家人,全从虹镇老街搬到了曹路大居基地。

2012年1月搬来,一家人已经住进来一年半。走进符家的新居,进门就是一个大鱼缸,里面的鱼游得欢快。阳台上,几盆绿植,错落点缀。记者赞其是热爱生活之人时,符永华的第一句话是,“以前也没条件弄这些啊”。

在浦东,像符永华这样的市区动迁居民,以及浦东新区城区的一些居民,已经有几万人分别入住曹路、三林、周康航(周浦、康桥、航头三个基地)等几个大居基地。

作为全市总量最大的大居项目所在区,浦东新区目前共有8个大居建设基地,分别是曹路(分北块和南块拓展)、三林、周康航(含周康航拓展)、航头拓展、惠南民乐、川沙、沪通铁路惠南站和浦东南汇城。

现在,曹路北块、三林、周康航已经入住居民5万余户。有些小区甚至是整建制搬迁,比如符永华所在的中虹家园,从虹镇老街整建制搬迁来2600多户;航头基地鹤沙航城社区中的金沁苑小区,居民全部来自董家渡,全部入住后,单此一个小区居民就将有1.5万人。

最早集中入住的是曹路基地。曹路镇副镇长高敏勤介绍,这里规划将有13万人入住,目前已经有10个小区交付,实际入住1万余户,近2.5万人。

航头也是较早集中入住的一个大居基地,在其大居社区——鹤沙航城社区,同样已有10个小区交付入住,包括市属动迁安置房、经适房、廉租房以及本地村民的回迁房,还有一个小区是商品房。目前已经交房1.4万余套,住进了近5500户,有居民约1.5万人。现在,这里还有2292套居民住房和541套廉租房正在装修之中,预计今年还将有不少于1万居民入住。

2012年8月17日首次有居民入住的三林基地,现在已有近1.2万户拿了经适房及动迁房的钥匙,入住率近50%——入住5千余户,1.3万余人。

“营造”生活

鹤驰路,是航头鹤沙航城社区的一条主要道路。沿着这条路及与它相交的航瑞路,以及相邻的鹤雷路,分布着数个小区。在早两年的浦东新区地图上,还找不到鹤驰路和航瑞路这两条路。但现在沿着鹤驰路一路从西向东走过去,已俨然是一条热闹的小街。社区服务中心、菜场、幼儿园、小商店、洗衣店……渲染着这里的生活气息。

作为浦东第一批入住经适房的居民,家住恒福家园3号楼的叶永章眼见了这条小街的变化。一年前,叶永章和妻子郑慧萍从浦东沪东新村街道搬到航头,住房从原来的37平方米变为了现在的近70平方米,但周边的冷清让他感受到了什么叫“新社区”:“连买一瓶水的地方都没有。”

航头镇党委副书记黄艳秋,也是鹤沙航城社区的党委书记,她说,在居民较多入住之后,镇里在2011年的10月份组织了第一次设摊调查,听居民反映入住后急需的东西。“当时调查下来,居民主要反映交通不便,‘开门七件事’没有,银行没有,看病没有,什么都没有。”

“拿到调查结果,就开始规划,首先就是‘开门七件事’。”黄艳秋说,按照市里的规定,商铺产权需要所在镇先行回购,再进行招商。因此,航头镇先在居民入住率较高的小区附近主要道路两边,回购了一些小的门面,然后用镇里财力招投标,按照居民需求进行招商。

2012年12月1日,鹤沙航城社区正式成立,作为航头大居基地公建配套设施的鹤沙航城社区中心也同步开放,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记者走访该中心时发现,在这里,居民可以办理医疗保障、劳动保障和就业援助等公共事务,还可以在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开设的图书室、健身室、早教中心等活动。因为大居配套不齐全,这里还设了水电煤、电信等缴费窗口。

日常生活配套外,公建配套是更大的一块。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居民入住的几个大居内,学校已基本到位,多个大居内均已有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

交通均得到填补空白或延伸。比如,在曹路,随着2009年9月第一批居民的入住,新区建交委于2009年同步开通了曹路4路,连接曹路镇、大居基地和龚路老街,成为居民的短驳工具。随后两年,先后调整了790路、蔡陆专线穿过大居基地,使居民可以直接到世纪大道及陆家嘴。

卫生设施方面,据新区卫生局介绍,目前,航头大基地配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工程项目基本完成建设审批手续,即将开工建设;曹路大基地配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已启动前期立项工作;周康航拓展基地周边现有周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即将迁建竣工并于年内开业的周浦医院……

在浦东新区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推进办公室一份关于大居建设推进情况的介绍中,做出了“配套工作必须同步跟上”的表述,并表示要“结合配套设施的建设进度,及时引入公交、教育、超市、菜场、卫生、银行、邮政等配套服务。”

据了解,今年浦东大居的配套项目共计划推进155项。这155项配套项目中,110项由浦东负责推进,其余45项(市属三林基地36项和航头基地9项)由市里负责推进。同时,另计划储备38项配套项目,计划于2014年开工。

大居“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住进大居,就有了真正活色生香的社区,而且人还将越来越多,类型各种各样。这对于托管大居的镇政府,以及很多习惯了农村地区管理的基层社区干部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现在,有些镇针对镇管社区,专门成立了两委一中心,即社区党委、社区工作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据记者的了解,目前有居民入住的大居社区,各小区基本都成立了居委会,航头镇在未成立居委会前,采取了设立工作站的方式。 

在动迁居民入住前,镇里可能还会先去迁出地对居民情况进行对接。航头镇党委副书记黄艳秋解释了此举的必要性:“比如购买经适房的居民家庭,都是中低收入家庭,他们的老房子可能会出租补贴家用;如果下岗的人员多,镇里的就业压力就大,要想办法做好应对。这些如果不去做事先评估,肯定是不行的。” 

对居民的工作,众多大居社区的居委干部也在适应。 

在航头大居基地目前已交付的10个小区中,有经适房、动迁房、廉租房,还有商品房,以及本地居民的回迁安置房。这意味着,居住的人有市区动迁居民(来自6个中心城区)、本地村民、白领、外来人员等各种人群。其中,约80%为市区动迁人员。 

南馨佳苑是第一批居民入住的经适房,有住房3654套,现在已经交了2382套,2012年3月开始入住,现有1100多户,3000多居民,分别来自浦东新区、杨浦区、普陀区和闸北区。 

南馨佳苑工作站站长戴财权是土生土长的航头人,在乡办厂上过班,当过村支书,到镇里上班后还是做新农村工作。现在当了南馨佳苑工作站的站长,开始整天面对小区里的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 

“以前做村支书时,面对的都是本乡本土的乡亲,说话随便,有时候还可能会发发火,拍拍桌子。”但现在,他意识到,这种态度和工作方式是不能再有了,“市区居民视野比较开阔,维权意识比较强,你如果一句话说错,可能就会被盯牢了。”他坦承,最重要是工作方式要改变,不能太粗糙,要了解居民的想法、需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 

黄艳秋也说,现在的社区里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从来没有碰到过的,如何管好大居,需要创新思路。

待解之题

大居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厚,居民感受着逐渐改善的部分,但也期待着迫切需要的东西。

当初相中了轨道交通9号线和长征医院的符永华,总是在想这两项规划什么时候能变为现实。“当初动迁时说轨交9号线要通到这里,未来还有长征医院,就觉得搬到这里挺好,但9号线到底什么时候能到曹路现在还不知道,长征医院也没有破土动工。”

长征医院没消息,曹路大居规划中没有医疗服务站,曹路镇的曹路卫生院和分院又分别在大居的南北方向,且无直达的公交线路。因此,就医也成为符永华和众多曹路大居居民头疼的问题。

对于配套的步伐加快,居民、居委和镇政府都在大声呼吁。就在7月8日,浦东人大组织代表视察浦东大居公建配套,对目前浦东各大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发现的共性问题包括:道路及交通配套滞后,生活配套设施滞后于住宅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文体设施建设不同步,管理人员配置严重不足等。

对于梳理出的44项集中问题,各有关的责任部门也一一给出了答复。根据新区人大汇总的问题处理结果,目前已经解决的为15项,14项正在解决,15项问题计划解决。

推进建设中,还有一些普遍性的“拦路虎”。比如像曹路大居中心商业地块挂牌无人问津的情况,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个案。新区推进办表示,原因就是大居人口导入时间较长,且消费能力有限,初期成本大,商业集团对进驻大型居住社区没有积极性。市里相关文件虽提到支持政策,但暂无具体规定。

大居菜场土地问题是至今无解的难题。“菜场姓菜、商场姓商,菜场和商场都当做商业用地采取市场招拍挂方式的话,土地前期成本增加,就提高了菜场的成本。”新区建交委副主任、同时担任新区大居推进办常务副主任的陶建设说。

一些大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则让实施者大伤脑筋。在航头拓展基地南侧规划有一所高中,由农工商汇航公司承建。建设过程中却发现,找不到开设校门的合适位置。

据了解,在配套建设实施中,类似情况并不少。新区卫生局也提出,希望医院的规划选址能更多考虑周边环境污染及交通便捷等因素。

对于已经定下来的大居社区管理模式——镇管社区,镇里都在叹“压力太大”。

“整个航头镇区域内的大居面积是5.03平方公里,这相当于老城区的一个街道。未来将有15万居民导入进来,这么大的体量,还是由镇来托管,可能是力所不能及的。”航头镇党委副书记黄艳秋说,目前航头镇本地人口才5万多,外来人口6万多。

她说,街道没有经济发展的职能,但是镇政府有,且镇政府财力非常有限,要用于农业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如果大居人口慢慢增多,一直这样托管下去,对镇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每个镇都不无担心。曹路副镇长高敏勤提出:“镇管社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需要长远的、科学的角度去考虑。”三林懿德社区中心党委书记陆鸿宝也发出疑问:镇管社区模式是否能持续?

①浦东20路开到曹路大型居住社区,终点接驳轨交2号线唐镇站,实现居民小区与轨道交通的对接。

□本报记者徐网林/摄②航头大居基地公建配套设施的鹤沙航城社区中心,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

□本报记者朱泉春/摄③一年前,叶永章夫妇从浦东沪东搬到航头,住房从原来的37平方米变为了现在的近70平方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