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这个店堂如何更有“暖意”

2020年1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3-12-24 00:00:00

岁末寒冬,正是慈善机构集中“制造”暖意的时候。在各种爱心通道中,有一种通道叫慈善超市,它经年累月地“陪”在人们身边,却被不少人忽视。 

一年销售额不到1万元,货架上的衣服一挂几个月无人问津,浦东32家慈善超市,这个应为困难人群“供暖”的集散地,一年中大多数的时候,却显得颇为冷清。 

如何增强“造血”功能,扩大影响,拓展慈善内涵,或许是不少慈善超市应解决的现实困惑。

□本报记者  潘永军  陈烁/文

慈善超市的独特生存

在浦东德州路366号,一处公交首末站旁边,一排白底红字的招牌显示出这里的“身份”:上钢新村街道慈善超市,紧邻的,还有上钢新村街道残疾人服务中心。27岁的江田甜,坐在靠近门口的收银台旁,看到有人进来,立刻起身迎候。 

一百多平方米的空间内,沿墙和中间都摆有一排排的货架。乍一看与普通超市没有太大区别,但仔细看,这里的每个货架上都有“名号”:上海市浦东盐业公司、上海第一食品商店、上海市民政局、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上钢剪纸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五花八门。 

原来,这里的货品,全部都是社会捐赠,货架上的“名号”,即是捐赠方。这成为慈善超市与别的超市的最大区别。 

在2004年之前,中国没有一家慈善超市。那时,上海慈善物资管理中心接收了大量捐赠物资,如何有效处理发放成为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实物无法解决所有困难,如需要学费的贫困学生、需要医药费的困难病人等。 

于是,“变现”成为需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最先成立上海市慈善捐赠物资管理中心,接着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浦东分会成立了上海慈善捐赠物资浦东工作站,对浦东新区捐赠的物资进行发放和变现,成为浦东第一家慈善超市的前身,当时在慈善基金会浦东分会工作的周志敏,参与了这项工作。2004年,上海慈善捐赠物资浦东工作站正式更名为慈善超市,并搬迁至松林路,成为现在的松林慈善超市。 

此后,浦东各街镇的慈善超市陆续建立起来。目前,全区共有32家慈善超市,大都分布在北片地区。 

2005年开张的上钢慈善超市,是浦东新区的第三家慈善超市。店长顾根芳说,上钢慈善超市最早在成山路,只有15平方米,在接受捐赠物资、销售浦东慈善基金会分配的物资之外,也尝试过向周边企业募集物资来销售,以增强慈善超市的活力,但那时一年的营业额也只有几千元。2007年,慈善超市搬到灵岩路,面积更小了,销售更冷清。 

转变契机在2010年,上钢街道与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签订协议,由屋里厢托管上钢慈善超市及上钢残疾人服务中心的运营。托管后,上钢慈善超市搬到德州路,面积扩大到将近200平方米,而且屋里厢的专业背景和多元人员组成,带来了新思路:在承担原有的接收捐赠、发放物资之外,要努力发掘“超市”功能。 

“寄售”是其中的一个亮点。据现任屋里厢派驻上钢社区慈善超市项目主管的周志敏介绍,所谓“寄售”模式,即设立专柜,鼓励企业或个人,寄售除衣物外的物品,销售额的10%-20%用于捐赠。 

“这一模式很受欢迎,企业和个人有更大的积极性参与,而且能引进更多企业,丰富超市货品,与居民需求对接。”周志敏说,比如超市与浦东盐业公司合作,引进无碘盐,成为上钢慈善超市的一个特色和人气商品,因为一般超市不卖无碘盐。 

竞拍也是一个创新之举。“一些捐赠的价值较大的非日常用品,我们希望能募集到更多善款,就采用了竞拍这种模式。”周志敏说。 

记者在超市竞拍区看到,物品多为一些装饰品、工艺品,每个格子的物品旁边,都有一块竞价牌,在设定的时间段内,有兴趣的购买者可以写下竞拍价,在设定时间到后,出价最高者即可买走物品。 

丰富货品之外,上钢慈善超市还主动“出击”,利用一切可以参加的机会进行集中的义卖活动,而不只是坐在屋里等顾客上门。多管齐下的方法,使上钢慈善超市的营业额比以前大幅提高,年营业额从2010年至今稳定在每年十几万元。 

能“变现”的货越来越少 

挂在墙上的十几个宠物小玩具,已经两年多了,还是没有卖掉。5块钱一件的汗衫,到了寒冬,依然挂在衣架上。 

周浦慈善超市工作人员小周对此已习以为常,“分下来的物品,没有市场需求,再便宜也没人要。” 

12月16日,记者在这家位于周浦镇康沈路的慈善超市内看到,约有四五十平方米的空间内,一边的货架上是粮油、牙膏、纸巾等日常用品,一边是挂在衣架上约七八成新的衣服。半个多小时,仅有一人来此,凭几张“爱心券”领了两桶油。 

1年卖掉的东西,不会超过5000元。大多数的时候,慈善超市不像一般的超市那般人来人往。小周最忙的时候,就是打包整理爱心衣服。前段时间,浦东援助西藏江孜县学生的7000多件衣服,有4000多件在这里打包。 

像周浦慈善超市的“冷”一样,随着慈善超市一家家的建起来,问题也逐渐显现——从以前的不能及时处理捐赠物资,逐渐变成缺少“卖得出去”的物资来常年供给。 

位于灵岩南路的东明社区慈善超市,店堂仿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营商店。店里没有顾客,只有两位阿姨在值班。货品除了向困难居民发放的日用品,几乎全是谈不上“款式”的衣物。 

记者走访三林爱博慈善超市、金杨街道慈善超市、洋泾街道慈善超市期间,无一例外,这些超市都有点“冷”,超市工作人员坦言:“买东西的人不多。” 

金杨街道慈善超市的过师傅,把小小的超市弄得干净整洁,透着温馨。但他坦言:“这几年卖掉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货越来越少,人家来看一次是这些东西,再来看一次还是这些,慢慢来的就少了。”他说,现在一个月纯捐赠物资的营业额也就几百元。 

负责慈善超市物资调配的王丹凤说,慈善超市的衣物,来源是捐赠,她坦言:“相对于超市的需求,目前的捐赠量远远不够,而且过时的衣服多,卖不掉也是必然。” 

南汇慈善超市负责人薛春燕的做法是,把卖不出去的衣服一批批轮流挂出去,尽量让别人看上去是“换了新的”,但还是由于款式或尺寸的原因,很难卖得掉。 

走访中,记者还发现,慈善超市的“能见度”普遍不够。东明社区慈善超市虽然紧邻街边,正面却没对着街道,如果只看路两边招牌,只会看到侧面的一堵墙;三林爱博慈善超市开在三林世博家园市民中心广场的最深处,且在廊檐之下,没有店招,只是在玻璃门上写了慈善超市的字样,不到近处很难发现。相比于前两家,金杨街道和洋泾街道的慈善超市更为隐蔽,它们“深藏”在小区里面,路人很难发现。 

在灵岩南路上,距东明慈善超市仅200米左右的距离,记者询问三位社区居民,两位都表示从未听说过有慈善超市,只有一位居民在听到记者提起捐赠衣物时,才恍然记起好似在附近;在三林世博家园市民中心广场,记者向一位从市民中心出来的阿姨询问慈善超市在哪里,她疑惑地说:“有慈善超市吗?”

关键是“自我造血”

相对于其他慈善超市,上钢慈善超市算得上佼佼者,但它仍面临着挑战,最大的问题是还不能完全“自我造血”。 

比如,上钢慈善超市年营业额十几万元,是包括了义卖、发放物资收回的爱心券等,单单超市每天的营业额仅有百元左右;虽然通过寄售扩大货源,但合作方不多,如果要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就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去做,而这样的投入产出是否值得,运营方心里还没底。周志敏说:“超市门面由街道免费提供,水电费也由街道承担,即便如此,一年营业额也覆盖不了成本”。她和屋里厢的同事们困惑的还有:既希望货品像其他超市一样丰富,又想着要体现出慈善特色和公益性,两者如何平衡? 

好在,如今上至民政部、慈善机构,下至慈善超市本身,都开始强调“自我造血”。周志敏说,最近,上海市民政局到上钢慈善超市调研时,有关领导再一次提出了加强“自我造血”的期望,并表示会在经费上予以支持。 

今年,民政部专门提出关于创新慈善超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民政部门今后将逐步从慈善超市的全包全揽中退出,鼓励将慈善超市委托给社会组织或企业进行运营。 

据民政部数据,目前全国已建立慈善超市9000多家。民政部门也意识到,定性定位模糊、募集能力弱、运行成本高、经营能力低等问题,影响了慈善超市的发展和作用发挥。因此,在指导意见中,提出在确保慈善功能的同时,要“激活超市属性”,包括树立成本意识、增强运营能力、拓展经营模式等,还提出要“加强广告宣传”。 

民政部还鼓励慈善超市开放式经营、连锁化经营。鼓励拓展福利彩票销售、企业沉淀物品代销等延伸经营功能和代收代缴公共事业费、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并表示要协调财税部门,探索对有法人资质的慈善超市实施税收优惠。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浦东分会副会长顾明仙说,目前,浦东的大部分慈善超市,还停留在“社会效益”的层次,做活做强慈善超市,增强其造血功能,是他们正在考虑的问题。 

负责新区慈善超市具体业务指导的浦东新区慈爱公益服务社负责人何筱琳说,目前浦东慈善超市的确还存在诸如物资调配、经营管理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而相关的支持政策,浦东正在加紧研究中。

■链接

我能到慈善超市做什么

慈善超市是慈善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接受公众的经常性捐赠。如果你家里有闲置衣服、图书、小家电等,都可以到慈善超市去捐赠。倘若你到慈善超市去购物,那么,你购买的物品,也是由别人捐赠的,因价格相对便宜,虽然出资不多,但也是一份爱心。这份爱心,将充实帮困基金,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慈善超市还承担着向困难人群发放捐赠物品的功能。政府每年会给困难人群发放一定数额的“爱心券”,凭爱心券,能在慈善超市里领取油米等日常必需品。同时,慈善超市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安置残疾人就业等。

各地慈善超市创新尝试

北京:慈善超市由公司统一管理 

2013年9月,北京市民政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慈善超市创新建设的指导意见》,民政部门不再直接管理,而是实行市场化运作。 

慈善超市在服务功能上,除了要落实日常化接受捐赠站点、救助和社区应急服务保障等基本功能外,还将不断增加超市的服务功能。通过物物置换、代收代缴公用事业费、代购代取代送服务等便民服务措施,完善公益服务功能。有条件的超市还可设立福利彩票销售等服务功能。此外,慈善超市的监督体系也将通过超市电子显示屏、手机、网络等进行公示,实现行政、社会组织、捐赠人的三方监督。

宁夏:政府提供店面社会组织经营吸纳企业参与 

宁夏慈善超市改变过去单一政府参与的模式,整合社会慈善力量,推出社会公益组织运营模式。与宁夏最大的慈善基金会——燕宝慈善基金会合作,由民政部门提供免费的运营地点,基金会聘请专业团队管理慈善超市,所得利润除了反哺超市自身运营外,全部捐赠给慈善机构。 

在没有大型基金会运作的地区,进行市场运作,让有意愿的超市辟出爱心专区或者专柜,给爱心企业家冠名。对持有低保卡等困难生活群体给予各类打折优惠商品。 

在宁夏未来的发展计划里,将采取“政府主导完善一批、社会组织合作一批、市场运作挂牌一批”的思路来推动慈善超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