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时光回溯,始于1910年、源于黄浦江上的百年轮渡,早已成为上海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刻骨铭心的标志。
而在充满故事的上海滩上,摆渡“老船长”无疑是历史传承最为直接的见证人之一。
曾几何时,老船长眼里的浦东浦西,因黄浦江而“一江两重天”。从浦东乘摆渡,登上对岸的土地,才算来到了“大上海”。
2015年4月18日,浦东开发开放跨入25周年。寻访黄浦江上的轮渡“老船长”,他们眼里的浦东变迁,别有深意。
■本版撰稿见习记者 何维华
“越江交通多了,乘轮渡的人少了”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黄浦江两岸日益紧密地联成了一体。这得益于越来越多的过江隧道、跨江桥梁的建成使用,而曾经是最主要越江方式的轮渡则客流大减,退居“二线”。
2015年4月11日早上,天气晴朗、春光明媚。在位于浦东陆家嘴滨江的东昌路渡口,每隔十几二十分钟,从渡口的出口处便涌出一拨人;而渡口外的售票点上,有人正在买票进闸……
东昌路渡口是上海轮渡有限公司外滩营运分公司下辖的一个客渡码头,平日走两条航线,分别到达对岸外滩的复兴路口和金陵东路口。
10点30分,记者从这里乘船摆渡,大概10来分钟后便来到了对岸的金陵东路码头。“由于是双休日,而且天气不错,今天乘轮渡的游人较平时多一些,但也只有三四十个人”。见到李万芳时,他正在自己的另一家——“世博志愿者号”渡轮上等待启航。
李万芳,1975年进入轮渡公司,1989年当船长,至今已经有近40年的摆渡经验,而且,这么多年只走东昌路到金陵东路这条航线。作为“一船之长”,他管理着三班船员,一班5人,共15人。
同样在等待轮渡起航的,还有陆家浜路渡口一群骑助动车、自行车的乘客。这一南陆(南码头路-陆家浜路)航线上的浦西滨江渡口,位于黄浦区工人体育馆对面,分属南外滩营运公司,同时也是上海轮渡公司的总部所在地。
“这里和东金线不一样,过江的主要是工作、居住在附近的职工和到对岸送货的快递员,骑自行车、助动车的比较多。”见到李建华,他的船“世博21号”刚刚靠岸。而随着闸门的打开,这些车辆、人流鱼贯而入客轮船舱,场面甚是“闹猛”。
李建华,1974年进入轮渡公司做驾驶,1987年当船长,至今已经有28年的船长经验。如今,他管理着两条轮渡航线、6条船。“主要做管理了,已经很少开船”,穿着整洁的蓝色工作服、梳着大背头的他,煞有“船老大”的味道。
尽管如此,一亮身手的李建华依然“宝刀不老”。只见他在开船前,先站起身来仔细观察着周围情况,确保没有特殊状况后才缓缓驱动轮机,平稳地将客轮挪出泊岸码头。
大概5分钟左右,随着船身的轻轻一震,“世博21号”顺利靠岸。“对于船长而言,靠岸是否平稳很重要。”李建华说。
在这条每天穿行于黄浦江上的轮渡“南陆”航线上,上海第一座越江大桥、1991年12月建成通车的“南浦大桥”横跨浦江。而在这条航线下游的不远处,西藏南路隧道穿越江底,贯通两岸。
“可在25年前,黄浦江两岸还没有一座越江桥梁,‘过江难,难过江’成了老百姓的口头禅。轮渡就是上海的生命线,最怕碰上迷雾天,半个上海都瘫痪了。”李万芳的记忆并没有远去,“而在客流最高峰时,码头上必须安排专人维持秩序,由工作人员硬生生地把成千号的人塞进‘沙丁鱼罐头’。”
时过境迁,上海现已建成使用和在建的过江隧道、跨江桥梁等越江设施多达十余条。就像在黄浦江这条上海城市丝绸带上穿针引线的金梭、银梭,铺开难以计数的地铁线、公交线、道路线,将浦江两岸紧密连接在一起。
曾经是黄浦江上最主要交通方式的轮渡由此退居“二线”。“乘轮渡越江的人越来越少。过去每天上下班高峰时是百万大军过江,现在已经不到20万人次。”李建华说。
“两岸景色多了,工业码头少了”
随着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城市发展也整体进入到一产、二产向现代服务业经济的转型期。黄浦江两岸的工业码头陆续外迁,而世博会的举办,更加速了“绿色生态、还江于民”的时代进程。 机厂所在地。”在搭乘轮渡南陆线的过程中,李建华指着上游不远处,浦东滨江世博园内一处历史工业遗迹对记者说。与之同时清晰可见的,还有斗拱型的中华艺术宫和外观如飞碟的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
提起5年前的上海世博会,李建华至今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正是那时侯,他被调到南码头航线来负责轮渡的交通管理,而“开幕式上的各国游船列队巡演,就是在南码头聚集出发的。”当年6次的游船彩排之夜,也成为了他永恒而美好的记忆。
李建华清楚地记得:“2007年前后,世博会的筹办也使得黄浦江两岸的环境得到彻底改观,尤其是浦东一侧。”而此前,浦东滨江从南到北分布着不少工业运输和物资集散的老码头。
李建华原本在塘董线(塘桥路-董家渡路)上开船,经过的董家渡码头就是一个专门运煤的码头。“大量煤炭在这里装卸,轮渡码头两侧常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运煤船只,轮渡进出就像‘拉抽屉’一样。而巨大的煤尘,即使人呆在驾驶室里也是一身灰;附近浦明路一带的房子更被弄得‘漆漆黑’,没人买。”
如今,这些浦东滨江的老码头都已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生态环保的滨江绿色长廊、文化休闲公园、游艇俱乐部……逐渐集聚成了一条文化、休闲景观带。“整个轮渡航线的环境‘老适宜’,周边空气也好了,现在附近的房子‘价钿老巨’。”李建华说。
不仅黄浦江面上轮渡航线的环境变好了,而且22条专门为世博会设计建造的空调渡轮在世博会后也相继投入到各轮渡航线上使用,使乘客环境和“船老大”的驾驶条件也得到了升级。
这些世博空调渡轮分为大小两种型号,李万芳的“世博志愿者号”和李建华驾驶的“世博21号”恰好是其中的各一种。
记者看到,在这些世博轮渡的新式驾驶平台上,集成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开关,还配备了雷达导向仪和摄像监控,全部实现电子化操作。尽管是“高科技”,但并没有难倒“老船长。”“经过培训,我们很快都能适应过来。”李建华说。
“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恶劣天气条件下轮渡航行的安全系数,而且操作起来甚至比开车还省力。”李建华介绍说,“但开船比开车要难多了。由于轮船没有刹车,全凭前进、后退和左右转舵,以及对潮流、风向的综合判断来控制航行。因此,船长的技术和经验依然很重要。”
现在,浦东正吸引来越来越多对岸的市民、游人。在陆家嘴滨江大道上,记者就曾遇到一位从浦西过来的退休老人杨老伯,他说:“浦东环境好、空气好,我每天都过江到这里走走、看看,再乘船回家,打发辰光蛮好。”
而和“浦江游览”动辄上百元、几百元钱的游船票价相比,来往于浦江两岸的世博空调渡轮,不仅航线多、乘坐舒适,而且只需花几元钱,就能观赏到美丽的滨江风光。乘轮渡已然成为市民一种便捷、实惠的休闲游览方式。
“高楼大厦多了,乡间农田没了”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曾经流传一时。而如今,开发开放的浦东就在当年的乡间田野里,用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群构建起了一道新的上海城市天际线。
上个世纪80年代末,黄浦江沿岸的一些大型工业企业为了改善职工居住条件,在当时还是地广人稀的浦东买地建造“工房。”浦西大量的企业职工由此搬迁到浦东。
也是那个时候,李建华把家安到了陆家嘴,“刚搬来的时候,家里用的还是液化煤气罐,但没过两年就改善了。”
现在,陆家嘴金融城已经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标志,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区。而李建华家所在的潍坊路南泉路一带更成为了上海中心城区最繁华的商业CBD之一。
和李建华一样,李万芳也住在浦东陆家嘴金融城,而他则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我原来的家就在东方明珠塔的下面。当时,附近的东昌路是浦东最热闹的地方了,有‘浦东南京路’之称;而东方路一带还是农田哩。”
在李万芳脑海里,记忆中的那片田间景象仍难以抹去。而提起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这些浦东开发开放后,在陆家嘴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用他的话说,“就像是种出来的”。
生长在黄浦江边的李万芳从没离开过这条江。“第一份工作就是分配在轮渡公司开船,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他说,“许多人都羡慕我这个职业,可以天天看到黄浦江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越来越美的风景。”
在李万芳的眼里,开发开放的浦东代表着上海的高度和速度。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越江桥梁、隧道、地铁、公交线路的开通,“浦江两岸早已连成一体,浦东浦西早已没有过江的概念。”他感慨地说。
尽管黄浦江上的百年轮渡如今已退居“二线”,原本是“香馍馍”的单位,也已经风光不再,但面对众多游船公司的高薪聘请,李万芳始终没想过离开。“再过两年,我就要退休了。如果单位需要,我的身体也还行的话会再干几年。”患有高血压和胃病的他不无依恋地说,“即使不再做了,我也会常来乘乘轮渡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