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浦东“幸福家庭心理热线”的故事
这是一位面善的阿婆,慈眉善目,说话低沉,很爱笑。近距离凝视,可以发现阿婆眼袋很深,还有着黑眼圈。莫不是睡眠不好,或者被什么事情困扰了?
\口述实录\______
倾诉主角:俞阿婆(56岁)
麟儿有了两个“妈妈”
几年前,女儿生了儿子,我升级成为外婆。我给外孙取麒麟的“麟”字,以示吉祥。
麟儿的诞生对女儿女婿来说有点早。小两口工作忙,又喜欢两人世界。特别是女婿,觉得孩子麻烦、负担重,一心一意希望丁克。当初女儿怀孕,我们对他做了许多功课,承诺孩子由我们照顾,不用他太操心;他又考虑到流产对女儿身体不好,才默许。
麟儿出生3个月后,女儿就上班了。我也乐得每天陪着外孙。其实,女儿、女婿和我们住在同一单元,麟儿也不需要被接来送去的,照顾起来很方便。麟儿从小乖巧,抱着他去花园玩,大家都说是乖小囡,不像其他男孩子,乱动乱闹。他大多数时候很安静,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你,眼睛里好像舀得出水一样。
有了麟儿后,女儿一下班就回家,几乎每个双休日都陪着儿子。节假日一般是我、女儿、麟儿三个人在一起。时间长了,家里人就逗他说,爸爸出去忙了,不过麟儿有两个妈妈,一个“大妈”,一个“小妈”。麟儿高兴起来就会扑过来,“小妈妈、大妈妈”地叫。女儿有时候凶他,说要叫外婆;我觉得外孙还小,不必那么较真。
父亲缺席儿子手术
麟儿将近2岁时,动了一次手术,使我们意识到他的世界里不能只有两个“妈妈”,男性的品格还是要从爸爸身上学习。
一天晚上,麟儿说他小便时疼。我们带他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是因为包皮包茎引起的感染,建议动手术。麟儿爸爸当时在外地出差,女儿打电话和他商量,他说先消炎,等回来再详细研究。
盼了半个多月,麟儿爸爸总算回来了。麟儿听说动手术之后,尿尿就能正常了,不会鼓起来,也不会疼了,因此爸爸一回来,他就嚷着要动手术。他爸直接问他,这个地方很重要的,动手术出血,他怕不怕;动手术会疼,他怕不怕?我这时才发现,女婿这人不只缺乏男子气,胆子还小,不敢与人争执,怕血。
手术的事情因此暂时搁置了下来。麟儿爸爸还是和以前一样,一周与儿子单独相处的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麟儿大多数时候粘着我和她妈妈,而且和爸爸单独相处时间长一点就要找我们。麟儿爸爸本来对孩子没什么耐心,也乐得儿子这样。半年多后的一天,麟儿包皮包茎的感染比上次更严重,还发烧了。咨询专家后,麟儿妈妈横了心,签下了《手术同意书》。住院的3天里,我和麟儿妈妈在医院轮流照顾他,麟儿爸爸都没出现过。
不要爸爸,不要幼儿园
麟儿出院之后似乎更安静了。很长一段时间,偶尔爸爸陪他出去玩,他就嚷着要妈妈和外婆。麟儿爸爸对儿子也越来越不耐烦,每次一听他这么叫,就把他送到我们这里。我们有时候会劝麟儿爸爸多与儿子在一起,但麟儿现在似乎有点怕爸爸了,只要我们离开他的视野,他就哭闹,结果他俩每次都不欢而散。但是,他在外公面前胆子倒是很大,又摇又打的。我们也想给他做规矩,但没多大效果。
3岁半时,麟儿开始上幼儿园。转眼一年多了,他在幼儿园里一个好朋友都没有。眼下最让我们头疼的是,今年元旦假期后,他就不愿意上幼儿园了,我们用尽了哄骗、奖励等各种方法都没用。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幼儿园不能看铠甲勇士和奥特曼,没意思。我们本以为小孩子的想法变来变去,过完年说不定又想去了,就和麟儿妈妈陪着他看了十几天的铠甲勇士和奥特曼。他看这些片子有个特点,一定要我或她妈妈陪着,我们要是不在,他就害怕,但还是想看。如今幼儿园开学了,他仍然不愿去。
我真不知道,小孩子现在怎么变成这样?我们该怎么办呢?
\专家解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角色缺位寻求替代榜样
虽然咨询过程中,女儿、女婿,包括麟儿都未到场,但随着俞阿婆的描述,分明能看到一个在父亲角色缺失下成长的男孩形象。
他在父亲尚未准备好承担父亲角色的背景下出生。好在0-3岁的孩子需要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和足够的安全感,这些他全部可以从母亲那里获得。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称谓中的“大妈、小妈”,从潜意识中传达出对双份母爱的接纳。处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陶醉在这种温柔的、女性化、易感知的关注与爱中,非常自然。此时,母爱是首要的,父爱退居第二位。
但是,在2岁半这个时间节点上,包茎手术让“父亲”这个相对“母亲”之外的次位角色突显化了。包茎手术虽然不大,但对于一个2岁半已明确自己性别,对男女区别有一定模糊认知的孩子来说,敏感的心灵很难不受到一定冲击。而在父亲对手术的拖延态度,以及与儿子交谈中传递的恐惧、焦虑情绪下,孩子容易吸收这种负面能量。住院时父亲不在场,事后又缺乏解释,孩子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我不被爸爸关注,爸爸不爱我”,这会促使他们更加依赖于温柔的母性怀抱。
手术这一事件,再度拉远了麟儿与爸爸的关系,加紧了她与母性力量的连结。然而,3岁之后的男孩,首要任务是完成与母亲的亲密分离,从对妈妈的依恋中走出来,接纳爸爸和其他人,从爸爸的身教言行中建立自信心,结交朋友,养成适应周边世界的能力。在这一时期,爸爸的任务巨大,他需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男孩,鼓励他与自己沟通。然而,麟儿父亲的角色继续缺位。
麟儿之所以不爱与人接触,整天寸步不离“大妈”、“小妈”,惧怕上幼儿园,是长时间感知不到父爱和父亲的认可,从而心生不安全感,到人际交往自卑感愈演愈烈的典型表现。男孩需要从父亲身上看到自己的定位,需要通过与父亲之间的游戏扩展与周边世界的连结,需要模仿父亲的行为以使自己成长为男子汉。
麟儿长期接触父亲时间有限,这很可能造成他对“大妈”、“小妈”之外其他人的态度“不定性”、“两级化”,对于外公的“欺负”可能来自于此。心理学研究也指出,所有的男孩对于父亲会有一种力量的牵引,使他们对父亲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在他们眼中,父亲是“大力士”、“万事通”,能够解决一切困难,会渴望与父亲一起不分长幼地打闹,并通过这种不断触碰对方身体的行为,成长为一个男人。案例中,铠甲勇士与奥特曼是两部充满男性力量的典型动画片,宣扬英雄、正义。麟儿在观看中得以汲取心中渴望的神秘父性力量,找到可以膜拜的精神榜样。然而,麟儿爱看这些动画片,却要人陪着才敢看,正是其与“妈妈”间过分依恋的情结反映——内心渴望爸爸,但无法在妈妈不在的情况下,安心与爸爸独处。
\专家处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步循序回到爸爸身边
麟儿已经5岁,可以说,这是他与“大妈”、“小妈”处理分离焦虑的最后良机。对即将步入6岁的男孩来说,父亲的陪伴应取代母亲占据第一位。父亲需要补足其缺失的男性角色,帮助麟儿与妈妈拉开距离,适应与周边世界的接触。
万事开头难。让长期缺位的爸爸归位,让不习惯陪伴儿子的爸爸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亲戚长辈(尤其是俞阿婆)明确他作为父亲应承担养育的主职,并施加一定的压力,更需要大量的沟通工作。在此,提出4点建议:
第一,长期习惯与孩子腻在一起的两位妈妈,尤其是“大妈”,要学会克服潜意识的焦虑,与孩子之间慢慢划分距离。譬如,明确告诉孩子,今天我什么时候陪着你,什么时候离开,什么时候回来,增加孩子独处的时间。开始可在附近观察,每天增加5分钟,回来时对孩子能独处表示赞美与鼓励。必要的时候,可以设定一个“退休交接日”,明确告诉孩子,你长大了,外婆老了,要光荣退伍了,接下来由爸爸代替外婆来照顾你了。他精力强大,能陪你玩更多东西,探索更为丰富的世界,但外婆也会继续关心你的。
第二,帮助父亲回到孩子身边。很可能会习惯性遭遇孩子哭闹的挫败感,以及爸爸的急躁脾气。不要急,开始给孩子多创造3、4个人的大环境,给他更多时间适应与父亲的连结。到一定程度离开,告诉孩子妈妈在哪里,多少时间后如果想念妈妈可以与妈妈通话,但今天是“父亲日”,由爸爸陪你,妈妈也需要休息。
第三,每周设定一个家庭时间,一家三口可以畅所欲言,照顾孩子的亲戚都可以参与。可以定一些规矩,孩子的什么事由父亲负责,其他人绝不多一句嘴,让父亲体会照顾儿子的责任感。
第四,父亲每天表达对儿子的肯定、赞美和认同,增强自信心,提高对自我的认同,让其在幼儿园等区别于家之外的环境,更有安全感。父亲最常用的两句话是“很高兴你是爸爸的儿子”,或者“你真是爸爸的好儿子”。
以上方法难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最难在于一颗愿意接纳、愿意付出、愿意承担的父亲心。麟儿的父亲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挑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