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银发浪潮”呼唤大批“专业社工”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5-01-16 00:00:00

几年时间,只招了5名专业社工,还仅仅留住2人,这让花木广洋敬老院院长唐年萍不无烦恼。就这,还是作为浦东三星级养老机构能达到的吸引力,更多的养老机构内专业人才更少,甚至是无。 

随着社会步入老龄化时代,养老服务需求与日俱增,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匮乏,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机构的发展。 

在2014年年末的护老节上,浦东有一批优秀养老服务人员受到表彰。但整体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依然是目前这个行业难吸引人、难留住人的现实尴尬。

■本报记者  陈烁浦东报道

养老专业人才像“宝贝”

浦东共有7734名养老护理人员,其中养老机构服务人员3532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4202名。他们当中,持高级资质证书的仅有25名。

湖南姑娘刘程玲,毕业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现在她是一个上海媳妇,在浦东的花木广洋敬老院做专业社工,最近正计划着考高级社工师。 

对于刘程玲这样的专业人才,花木广洋敬老院院长唐年萍当“宝贝”一样爱护着,因为实在是太难得了。“前后招过5名专业社工,走了3个,现在只留下2个。”唐年萍说。 

“作为院长,我非常愿意引进年轻专业人才,也愿意送他们去培训,可留住人真是太难了。”唐年萍曾招进来的专业人才中,有因为要解决个人问题回老家的,有因为看不到职业发展前景转行的。对于养老护理的优质人才,唐年萍的感受就两个:难招、难留。 

刘程玲说,2008年毕业时一批同学20多人来到上海,分散到各养老机构实习,“当时很愿意来上海,因为内地对养老这个职业偏见大,觉得就是保姆,所以想着到上海来干一番事业。但就是在上海这种观念比较先进的大城市,也同样有偏见,不被重视,到现在20多人中只有五六人还在坚持,其他都转行了。” 

刘程玲的感受和唐年萍的难题,浦东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杨一明也有共鸣。“现在都在说养老服务队伍人员紧缺,从实际上来看,缺的是一线的护理员,有的机构没有按国家规定的比例配足。另外,真正紧缺的是专业的、优质的护理人才。”杨一明认为,相比于人员紧缺,现在更重要的是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性跟不上,“有本事的人在这个行业留不下来。” 

他也曾代表浦东的养老机构到西安市某院校去招聘养老护理管理专业毕业生。结果招来两名女孩子,在浦东的养老机构实习大半年后,一名女孩子决定留下,另一名还没打定主意。 

杨一明也尝试去本地的一些院校招人,但学校老师告诉他,学生们都要去医院实习,不愿到养老机构。最终,他没招到实习生,只是反过来帮人家联系了养老机构去做调研。 

杨一明说,现在浦东共有128家养老机构,实际运作的115家,但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却屈指可数。 

这从目前新区养老护理人员的持证情况也可看出。在刚过去的第7届护老节上,浦东新区民政局局长黄宏透露,目前,新区共有7734名养老护理人员,其中养老机构服务人员3532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4202名。他们当中,持初级资质证书的有1477名,持中级资质证书的269名,持高级资质证书的只有25名。 

按这些数字测算,在全区的养老护理员队伍中,持初级资质证书者的比例不到20%,持中级资质证书的只有3.5%,持高级资质证书的更是只有约0.3%。 

另外,在养老机构中,除了高端优质的日常护理人员紧缺外,医护等专业人员也很紧缺。杨一明介绍,截至2014年9月底,全区养老护理专业人员中,有康复师73名,心理咨询师38名,社工师95名,营养师105名,医生198名,护士68名。“相对于全区这么多养老机构,专业人员简直是稀缺。” 

坚守者的感受 

“这里有许多综合性的问题。关键是要从相关的体制机制方面去解决,待遇好了还是可以留住人的,同时也要把护理员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落地。”杨一明说。 

院长对人才的爱惜,加上家庭比较稳定,待遇尚算过得去,使刘程玲成为坚守养老服务行业的少数者。而曾经,她也无数次考虑转行。 

“赚钱少,不被重视,觉得职业没有发展前景,看不到希望。”这是刘程玲这些年的感受,也是大部分人在这个行业留不下来的原因。 

“工资低被瞧不起,同学聚会就会被嘲笑。”刘程玲说,与自己同专业的同学好友,留在长沙的都买房买车了,没一个干这一行的。 

不过相比于待遇低,她更难以接受的是社会对这一行业的偏见,和由此带来的无望感。至今,刘程玲还记得,刚到上海的一家养老机构实习时,就听到有老人家属说,“小姑娘来这里干嘛,这都是阿姨做的事情,只有找不到工作的才会来这里。”而且,有些养老机构也觉得专业人才不是很必要,“他们会觉得用普通阿姨更实惠,专业人才也就谈谈心之类,待遇却要给得高一些,浪费。”刘程玲说。 

这一切让刘程玲对当初选择这一专业的感觉是:“不后悔,但失望是有的。” 

另一个实际问题是,在养老机构工作个人问题很难解决。“交际少,工作也不被理解,很难找到男女朋友。”唐年萍说,在广洋敬老院曾招到的几名年轻专业人才中,有的就是为了解决个人问题回老家的,“家里人听说在敬老院干,也不愿意,就一直催促让回家。” 

“现在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呈现四低状况:文化学历较低,正规专业水平较低,薪酬待遇较低,社会评价度较低。”杨一明说,一般护理员起薪不到2000元,加上加班奖金之类到手2000多元,能拿到三四千元是因为工作时间延长,任务又比较重,很多人还觉得是服侍人的活儿。 

而要提升养老服务人员待遇水平,又受制于养老机构的收费无法提升。“并不是说养老服务人员想拿多一点就可以,现在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大多较差,水平低,收费也低,给工作人员的待遇自然也高不了,也导致目前大部分的护理都是最基础的生活照料。”杨一明说。 

但实际上,随着被护理对象学历文化相比以前较高,精神和心理护理层面的需求和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失智失能及慢性疾病的老人护理照料康复需求增多,对养老护理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队伍的质量跟不上,待遇也跟不上。” 

“这里有许多综合性的问题。关键是要从相关的体制机制方面去解决,待遇好了还是可以留住人的,同时也要把护理员专业人员队伍建设落地。”杨一明说。 

期盼规划早落实 

“老早就说要有岗位津贴,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以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对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专业水平不高和优质人才紧缺的现状,杨一明说,已经引起政府重视,在高端专业人才来源不足的情况下,现在主要是通过加强培训来提高目前队伍的整体素质。 

据其介绍,浦东新区对于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护理员队伍比较特殊,因为最初大部分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员,要让他们一下子考职业资格证书比较难,就算是考初级资格证书也是很大挑战,所以当时市人保局和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就推出了护理员上岗证,对翻身、消毒等护理中的基本知识进行培训,让护理人员做到持证上岗。” 

据了解,目前浦东新区的护理员队伍达到93%的持证率。杨一明表示,剩下的7%也是人员流动造成的真空,正在培训中。现在,随着养老服务人员文化程度普遍有所提升,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可以跳过上岗证,直接考初级资格证书。 

记者在2012年新区民政局出台的一份《浦东新区关于支持养老机构服务人员提升技能的意见》中看到,当时新区已提出全方位鼓励养老服务人员参加培训,提高管理和护理服务技能,并提出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做到新区所有养老院院长经过行业专业培训后持证上岗;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各类专业岗位上岗证达到98%;机构护理人员初级技能等级持证达80%;中级护理技能等级持证达到初级等级人员中的40%;高级护理技能等级持证达到中级护理等级的5%。 

该意见还提到,鼓励养老机构引进医疗、康复、营养配餐、心理慰藉、临终关怀等专业社工服务项目和专业技术人才,并按照新区有关扶持政策予以补贴。 

另外,记者还获悉,新区民政部门目前正酝酿着推出对获得专业等级证书的护理人员给予岗位津贴,以提高服务人员参与技能培训或考取证书的积极性。 

在目前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一些过渡性的培训也在进行。杨一明说,2013年新区养老服务行业协会曾组织过一个社工员班,“因为社工师班必须是大专以上学历才能报考,而养老机构人员大部分是高中生或中专生。怎么办?那就先培训技巧,把活干起来。”他说,培训了4天,共70多个人,至少可以让他们先在自己所在的机构做起来,因地制宜解决目前社工师不足的现状。 

在从源头上提高养老服务行业高端专业人才的应对措施中,一份关于上海养老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报告给出了建议,即“加大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养力度”。 

其中提到,加强养老服务人才教育体系建设,将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列入上海重点领域导向专业目录,鼓励更多院校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立以中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和硕士专业学位相衔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养老服务人才教育体系。同时,通过落实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招生计划,实施养老服务专业学生学费减免政策,加强养老服务专业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合作交流等举措,以培养更多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而对于政府对培训的鼓励,更多身处其中的从业人员希望的是,政府的激励机制能够尽快到位。“老早就说要有岗位津贴,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以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多位从业人员向记者表示,政府规划很多,但希望能尽快落到实处,才能使养老服务人员队伍专业水平尽快提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