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生物产业行业协会了解到,在张江已建立起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并培育出一大批创新企业。截至去年年底,张江前10位生物医药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87亿元,占新区生物医药总产值47.6%。过亿元的生物企业18家,超过10亿元的有4家,在整体发展中突出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实现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能级的提升。
创新使“药谷”勃发生机
在本次展会上,业界普遍认为:经过仅仅十余年的发展,张江“药谷”已成为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研发黄金宝地,创新使张江“药谷”勃发生机。
正是依靠自主创新,“药谷”的科研进步被注入了催化剂。几年间,“药谷”抛出多个“重磅产品”,被国际、国内医药界看好。
作为民族药企的后起之秀,在张江扎根多年的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极好地诠释了“药物创新成就药企”的观点,在与国外药企的厮杀中,率先找到了立足点,或将成为下一座财富金矿。
从十几个研发人员组建的小公司起家,中信国健依托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先后上市了“益赛普”、“健尼哌”两个新药。其中,作为首个国产抗体药物,“益赛普”不仅入选年度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自主创新项目,并在上市3年来,实现了生产总值数十亿元,还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产品远销南美、印度等国家。
在“药谷”,不断刷新着“首个”、“唯一”的傲人纪录: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研制的普佑克是我国“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第一个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上海睿星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历时10年,自主研发的第一个1.1类新药吡非尼酮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成为我国第一个治疗肺纤维化的药物。迪赛诺公司是国内首批获得抗艾滋病药物生产批文的企业,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多个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原料既通过WHO-PQ认证又通过美国FDA认证的企业;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和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目前已成为年销售超亿元的龙头产品,并且成功入围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发展体系相对完善
生物医药产业化的难题仍在于如何突破创新。不只是医药产品的创新,还包括整个产业链的创新。
目前,浦东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和承接研发外包优势正日趋显现,在张江药谷内,已逐步形成完整的现代医药创新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张江“药谷”已集聚和发展了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企业、科研院所及配套服务机构400多个,是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活力最强、新药创制成果最突出的标志性区域。
此外,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张江的新药创制企业临床申请的审评获批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自2009年国家启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已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超过150项。
根据计划,到2015年末,张江“药谷”基本建成具有国际水准、亚太一流,集医药、医械、医疗、医学为一体的健康产业集群,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首屈一指的新药创制与产业化高地;实现生物医药经济规模超过1000亿元,形成15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并在国内占有领先优势的医药生产企业;形成40个以上单品销售超过1亿元的优势品种。到2020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有望完成向自主创新的转变,完全融入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链和技术链,形成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