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收藏大家马未都在浦东图书馆的精彩讲座,掀起了一阵“收藏热”。时隔半年,浦图再迎另一位重量级嘉宾: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会长、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吴昌硕纪念馆馆长韩天衡。
今年已75岁高龄的韩天衡,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海派艺术大家,同时也是一位眼光独到、思路开阔的收藏大师。当日,他应浦东新区文保所之邀,以“书画印收藏心得”为主题,与数百名慕名而来的观众一同分享自己数十年的艺术品收藏经验。
“如今,收藏成为一个热词,这在过去温饱都没有解决的年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韩天衡深深感受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人们富裕起来,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市场上的艺术品也逐渐变得良莠不齐,人们常常是在“一大堆标榜的‘钻石’中,拣出许多‘碎玻璃’来”。“收藏是一门复杂和高深的学问,更是一种文化的修为。”他认为,投身收藏必须要具备五种能力,分别是:眼力、财力、魄力、毅力、预判力。
眼力——好的眼力,就是能从“碎玻璃中找出钻石”的能力。上世纪90年代初,韩天衡曾前往香港讲学,闲暇时逛古玩店,意外发现一枚疑似汉魏时代的金印,印面为“关中侯印”。当旁人都以看上去“太新”,都说是假,但韩天衡认定金器历久弥新,因此毫不犹豫拿出1.5万美元购得。后来,韩天衡请上海博物馆老馆长马承源鉴定,马承源表示这枚300克重的金印为真,堪称稀世珍宝。
财力——书画印、古董等艺术品价值不菲,收藏者必须要有一定的财产基础,才能够买到精品。眼力不够,可以去找专家帮忙,但是财力不够,千万不能去借钱搞收藏,不能背心理包袱。适可而止,玩自己玩得起的东西,这样才没有后顾之忧。
魄力——韩天衡回忆,文革初期人们争相“破四旧”,他偶然看到一位老者正在“破四旧”,将家中的书画付之一炬。在仍未烧尽的书画中,韩天衡竟发现其中有一张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临摹的大字《兰亭序》!“老先生,这件东西不要烧,我给50块钱。”老者欣然应允了韩天衡的“出价”。然而,当时的韩天衡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现金,当机立断将大批“宝贝”贱卖:卖掉一对大红袍鸡血石,得10元;卖掉两只清代玉笔筒,得2元;卖掉张子祥的十二开册页,得2元;最后又卖掉两套明版书,得5元,好不容易凑了19元,算是付了订金,剩下的31元钱他又花了十个月才还清。尽管此事一度引发家中矛盾,韩天衡却备感幸运:“如果没有拆东墙补西墙,这件东西早就烧没了。”可以说,没有一定的魄力,他不可能“抢救”下这样一件稀世珍宝。
毅力——韩天衡讲述了民国时期名士张伯驹购得晋代陆机《平复帖》的故事。早年,《平复帖》归逊清皇室成员溥儒所有。张伯驹深恐《平复帖》因溥儒倒卖文物而流失海外,故托人求购,但最终因为溥儒索价太高而作罢。第二年张伯驹又请张大千去求购,同样未能如愿。后来溥儒丧母,急需钱财又为张伯驹的诚意打动,终于以低价将《平复帖》转手于他。张伯驹将《平复帖》视作生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努力使珍宝得以保全,解放后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一度成为美谈。
预判力——预判力就是要结合社会文化的趋向,预判出艺术品的收藏潜力与升值空间。韩天衡笑言:“上世纪60年代初,文物商店里吴昌硕的对联,一对只要几元钱,如今都成了几百万的财富!”
一件好的艺术品要有独特的风格,一名成功的收藏家也须拥有“诗心文胆”。几十年来,韩天衡在收藏过程中提升了艺术修为,但并没有将收藏品“束之高阁”,而是化私为公,以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将一生钟爱、曾视为“伴侣、挚友、师长、性命”的创作和收藏品共1136件、图书一万多册捐献国家,陈列于韩天衡美术馆,供大众欣赏,与市民共享。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