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家店那一仗打得“乓乓”响

2020年1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5-07-14 00:00:00

1944年8月21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浦东支队打了经典的一战——朱家店伏击战:日军34人被歼灭。

2015年7月6日,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重访朱家店。87岁的原朱家店村村民朱林根讲述了抗战时的经历。

70多年过去了,抗日战争中幸存的老兵陆续过世,亲历历史的人也渐渐老去。抢救历史,我们该做些什么?

“伪保长让我抬日本兵尸体”

“打仗的时候,我们一家都趴在地上,听到屋子外面子弹打得‘乓乓’响。”朱林根一边比划着一边回忆:“是朱亚民的部队在打小日本。”

7月6日,大雨磅礴。从南六公路拐进一条乡间小道,在村委干部的带领下,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顾国平等,在会龙村18组的一户农家,找到了今年已经87岁的朱林根。

顾国平说,经四处寻访,朱林根是目前唯一一位亲历战争,依然健在的浦东当地人。

老人讲话有些“漏风”,但一说起战时的经历,神采奕奕。他的儿媳在一旁介绍,老人喜欢跟小辈说“战斗故事”。

1944年3月的一天,16岁的朱林根被伪保长叫去,说是“帮个忙”。他与另一位村民赶到现场后才发现,这个忙,竟然是让他们掩埋两个日本兵的尸体。

“就是这里。”他带着一行人走到离家不远处的一条小路边,指着一块棉花田说:“当年日本兵就被击毙在这里,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野,前面有一条小河道。”

两个年轻人刚把一具尸体抬上船,只见一队荷枪实弹的日本兵从东面走来,一看情况不妙,他们掉头就跑。

“日本兵是从这边来的。”朱林根走到百余米外的一座水泥桥边:“诺,就经过这座桥。”当年这座桥是石桥,原先的石板散落在桥下,几经风雨,布满了青色的苔藓。

“一共死了4个日本兵,是被朱亚民的部队打死的”。朱林根回忆,这只是一场“小胜仗”,几个月后,更多日本兵在这里成为新四军的伏击对象,那是一场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大胜仗”。

1944年8月21日,朱林根依然记得那个日子。

“打仗的时候,我们一家都趴在地上,听到屋子外面子弹打得‘乓乓’响。”朱林根一边比划着一边回忆:“是朱亚民的部队在打小日本。”

他的目光看向屋外,思绪仿佛回到了70年前。

“那一仗死了很多日本人。”朱林根自豪地说。后来,村民们怕日本兵打击报复,纷纷出逃到外村的亲戚家。回来后,发现不少房屋被烧毁。

几位村民围着顾国平一行,指着五灶港前一排小房说:“应该就是这里,原来的一排房子都被日本人烧了个精光。他们吃了败仗,回来打击报复。”

会龙村党总支书记唐耀明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小时候,他与小伙伴们常在五灶港里玩水,有同伴在摸蚌时,从河底捞到过生锈的子弹壳。

“子弹壳完全锈蚀了。”唐耀明说,小伙伴们把子弹壳捧在手里,一个个看过去,好不稀奇,“那就是以前打仗的时候留下的。”

1小时歼灭日军34人

朱亚民举枪命令:“开火!”顷刻,正面和侧面埋伏的战士,机枪、步枪齐发,地雷也“轰”、“轰”、“轰”连锁爆炸。战场上,子弹呼啸,枪声震耳,硝烟弥漫。

朱林根回忆中的那一场“大胜仗”,便是著名的“朱家店大捷”,据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整理的资料,此战“歼日军34人,我军零伤亡”。

若干年后,这场胜仗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作为步兵连第一优秀进攻战例选编入教材,作为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

在遍访战争亲历者及查阅相关史料后,“朱家店大捷”的细节逐渐清晰。

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林家春说,1944年8月,淞沪支队和3个主力中队驻扎在朱家店以南的几个自然村里。侦察员获悉,周浦镇据点的日军准备配合南汇、新场据点的日军,于8月21日上午从周浦出发到六灶,再转向新场进行一次“清剿”。

得到这个情报后,时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浦东支队队长的朱亚民与张席珍研究:“日军从六灶转向新场,再回周浦,很可能会走朱家店以南这条通向新场的小道。如果经过我们驻地,就打它一个伏击;如果不经过,我们就不去动他。”

之所以选择朱家店伏击敌人,朱亚民几经推敲。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首先,这里离敌人据点很远。一旦开战,敌人一时来不及派援兵,易于取胜。其次,朱家店是个小镇,位于六灶之南、五灶港北岸,在市南口跨五灶港上有一座三堍石桥。桥南不远处,有一个南北向的狭长池塘,池塘东岸是连通朱家店的人行道;池塘南端路东的宅基就是张家袜厂,是一个制高点。在张家袜厂到五灶港南滩之间,是四五百米长、五六十米宽的一片开阔地,地里种着棉花。靠五灶港边及棉花地中央,各有几个土坟墩,棉花地东边又是一条南北向的小河浜。我们对这些地形地物很熟悉,既可隐蔽,又可追击。

1944年8月21日下午1点多,日军一支47人的小队大摇大摆地穿过朱家店小镇,往南经过五灶港石桥,进入了伏击圈。朱亚民举枪命令:“开火!”

此次伏击战,从打响到结束,仅1个小时,共歼日军34名,仅13人逃出,并缴获掷弹筒1门、机枪2挺、“九九式”新式步枪10多支,其他枪支20多支,弹药400多发。

日军在朱家店受到重创后,驻浦东南汇大本营的司令长官召集全县伪区长、伪乡长训话,说:“朱亚民部队,狡猾狡猾的。”他下令要这些伪区、乡、保长报告游击队的活动情况,并出动了日、伪军数千人,封锁整个浦东南片地区的路、桥,进行整整半个月的“扫荡”。而我们的部队,早就转移到海塘一带,进行战后休整。

1986年,为纪念朱家店大捷,原南汇县六灶乡人民政府在伏击战原址建立了由朱亚民题字的“朱家店抗日之战”纪念碑,2004年对纪念碑进行重建,成为教育基地,包括雕塑、小广场。

正在远去的抗战老兵

“顾木生前段时间过世了,吴永辉也快90岁了吧。”林家春说。如今,不少抗战老兵的子女都迈入古稀之年。

与当年一场场激烈的战役相比,抗战老兵的故事却在岁月中沉寂。

2012年11月30日,朱亚民在苏州去世。浦东还有多少抗战老兵健在?这几年,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几经查找,但或者断了线索,或者人已经过世,能确定的人数,仅有十几个。

“他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很多人连姓名和家人都找不到了。”林家春不无遗憾地叹息。

以浙江大鱼山岛抗战为例,2005年,宁波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整理出了大鱼山岛的烈士名单,42位烈士中,有10余位被确认为浦东籍。后来,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通过查询史料、步步求证,确认浦东籍烈士共24人,2014年,又确认为29位。其间,还找到了之前遗漏的第43位烈士——浦东芦潮港镇的俞连初。

林家春说:“找烈士的经过不简单,很多资料里的名字和时间都有错的地方,要再三核实,一查再查。”

有些革命前辈不善言辞,很少讲述以前的事情,比如大鱼山岛战役中被俘后唯一幸存的战士李金根。2005年,林家春找到他时,他周围少有人知道身边的朴实老人曾是一名新四军战士。

不少抗日战士的第二代,如今也都是古稀老人了。几年前,林家春偶遇浦东爱国志士王矮弟的女儿王素馨,从她的口中知道了黄矮弟在浦东和浙东海上运输物资的故事。可惜王素馨已经快七十岁,不擅书写。只能听她讲一段,整理一段,陆陆续续地收集资料。

常有人问林家春,浦东有多少新四军老战士?他无法说出准确的数字,只能说“曾经见过几位”。

只要见过的,林家春都一一记在了心里:吴锡钦、孙小芳、金德兴、陈金达、吴浩南、丁宣忠、蔡莲、徐道明、秦克强、顾木生、吴永辉。遗憾的是,11个人里,仅有吴永辉在世。

“顾木生前段时间过世了,吴永辉也快90岁了吧。”林家春说。如今,不少抗战老兵的子女都迈入古稀之年。

“再不抢救抗战历史,老同志们都要走了。”林家春语气焦虑:“真希望有更多的人重视这段历史,更多的把它记录下来,警示后代。”

我们该做些什么

在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还有很多像林家春这样的老同志,风雨兼程地奔波在抢救历史的路上,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最近,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正在筹划“重访朱家店”纪念活动,邀请的名单里有朱林根、朱亚民的两个儿子以及村委会领导等。

“以史为鉴,唤起曾经的记忆,传承抗战精神,或许是对抗战英烈和老兵最好的回报”,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顾国平说。

林家春便是忠实的践行者之一。

1947年,新华东野战军第三师第九团团长林达在率领九团强渡沙河时,中弹牺牲。林达,便是林家春的伯父。在林达牺牲一年后,林家春出生。

“虽然从来没有见到过伯父,但是,我从小就听他的故事长大,对抗日战争的故事有特别的感情。”林家春说。

在他的家里,摆放着林达的大头照和不少遗物。四五间书房里,摆满了上千册的书、两三千张碟,内容全是关于新四军的各种资料、史料。

1970年,林家春放弃了当时薪资不错的工作,应征入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当兵是我们的家族传统,那一年我一辈上连我共三个兄弟一起参军。”林家春说。

在部队里,他了解到了伯伯及其所在部队,以及三五支队的故事。原本就对伯伯的抗战事迹非常感兴趣的他,开始留意并收集相关的书本和资料。

上世纪80年代,林家春在革命前辈吴锡钦的介绍下,加入了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其间,他还曾经有过“金饭碗”,做过南汇中心医院的内科医生,后来自己下海开过小诊所。但是,随着曾是新四军战士的父亲、叔叔的过世,林家春开始觉得时间不够用,毅然决定“全脱产”,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1997年,原南汇县党史办联系到他。林家春给林达生前的老战友写信,前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收集、整理出共40余篇稿件,出版了《林达纪念文集》。

“随着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我感觉到新四军的史料大有研究,不但是自己的亲属,还有千千万万的老兵故事同样精彩、丰富。”之后,他一头扎进了挖掘革命先烈事迹的工作中。有时候得到一些打听来的信息,就挨家挨户上门寻人,有时候帮一些不擅书写的烈士后代经他们口述,整理完善事迹资料,常常写到凌晨两三点。

林家春今年68岁了,一直想把自己的家改建成林达纪念馆,申请报告修修改改打过十几份,但一直没交到镇里。“我还在犹豫,”林家春说:“我怕时间、精力不够用。”

“历史不必全记得,全记得就难以抛下昨天,但历史更不能全忘记,全忘记就会少很多前进的勇气。”林家春曾在一份讲稿中这样写道。

在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还有很多位像林家春这样的老同志,怀着这样的信念,与时间赛跑,风雨兼程地奔波在抢救历史的路上。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却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车流熙攘的南六公路从昔日朱家店伏击战的战场中穿过。北侧,宽阔的五灶港依然在静静地流淌。

历史在远去,我们该做些什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