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吃过晚饭后,刘先生切开了一个西瓜。红瓤黑籽,他咬了一口,对妻子说道:“这个瓜灵额。”
瓜是从一个棕黄色的环保箱中拿出来的,箱子上写着“南汇8424西瓜”,有注册商标、合格证、二维码。
并不是农民种的每一个西瓜,都可以装到这样的箱子里。浦东新区农协会负责人说,装箱的瓜,有严格的标准,目的是打出品牌,让瓜农受益,让吃瓜者买得到好瓜。
现年49岁的杨建平,在书院镇承包了土地种西瓜。刘先生吃的那个瓜,就是从他的瓜田里出去的。
来自新疆的“纯正血统”
“南汇8424”西瓜使用的种子,都是新疆农科院专门培育的。只有专门匹配的种源,才能真正确保西瓜的质量,让消费者满意。
6月1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杨建平在自己位于书院镇的瓜田旁,与几个瓜农说着话。天气已经有些热,瓜棚里更热,一走进去,眼镜片上就会起一层雾。
当天清晨,杨建平等人已经采摘下了一批西瓜,送到了镇上的一家瓜果专业合作社。今年,他在书院镇承包了200多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植西瓜。
这家瓜果专业合作社,是浦东新区农协会品牌专业委员会的“品牌合作联社”成员之一。2012年,“南汇8424西瓜”品牌合作联社成立,当时的成员单位是12家,今年已扩容到了19家。
加入品牌合作联社,有不少的好处。首先是可以获得免费的“南汇8424”西瓜种子。而这些种子均来自万里之外的新疆农科院,具有“纯正血统”。
“南汇8424”,源自“早佳8424”,是新疆农科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的吴明珠教授,在1984年所培育出、品系为24号的西瓜良种。1989年,在上海市农业局专家帮助下,正寻求西瓜品种改良换代的南汇,从新疆引进了这一西瓜良种。
引进新品种并不是照搬过来就行,要在浦东“落地生根”,必须先经过试种,掌握了它的特性、生产技术,通过市场认可,才能最后进行推广种植。
郁亚忠,浦东老一代的农业技术人员,为了“驯服”这个西瓜品种,与同事们一起付出了10多年的辛劳。“包括温度、湿度、土壤、肥水、病虫害等因素在内,一个个都要进行反复的尝试。”
从几亩地的“小试”、到上百亩的“中试”、再到上千亩的“大试”,在郁亚忠等人的不懈努力下,2000年,“早佳8424”被“驯化”为“南汇8424”,虽然种源依然在新疆培育,但本地种植技术趋于成熟。自那之后,南汇8424,成为了好西瓜的代名词。
名声响了之后,遍地的西瓜,都开始用这个名字。不仅是在浦东南部地区的田头、路边,甚至在外地,都有人叫卖。
浦东新区农协会工作人员老李就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南汇8424”西瓜。“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去浙江奉化,汽车刚开出高速收费站,就看到路边有人在卖西瓜,牌子上写着‘南汇8424’西瓜。”
老李问,“你这瓜真的是从南汇那边过来的吗?”对方没有正面回答,含糊着蒙混了过去。
相比之下,浦东南片地区那些在田头叫卖西瓜的小贩更为硬气:“我们的瓜种在南汇,品种也是8424,不叫这个名字叫什么?”
对于这种说法,老李并不认同。因为“南汇8424”其实并不是单纯的产地和品种的叠加,更是一个注册商标,是品牌,这就像金华火腿、龙口粉丝。并不是产自金华的火腿,都能冠以“金华火腿”的牌子。
当然,路边摊主贩卖的西瓜,也有可能是好瓜,但消费者如何辨别?因此,品牌就成为关键,如果品牌成为品质的保障,那么,消费者只需认准品牌,就能放心购买。
而品质的保障,首先是种源。老李说,农协会旗下的品牌合作社,每年使用的种子,都是由新疆农科院专门培育的。
他告诉记者,路边小贩卖的西瓜,可能是前几年的西瓜种,再与南瓜、葫芦进行嫁接后种植出来的。“这种瓜,抗病性强,可以连续二三年在同一片田地上种植,但口感绝对比不上纯正血统的‘南汇8424’。”
新疆农科院为浦东品牌瓜果培育的种子,在前一年年末从新疆空运至上海,由浦东新区农协会委托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引种,再由农协会发给品牌合作联社各成员单位。
农协会在去年11月3日拿到最新一批种子,“天山”品种2550包,可种植5100亩;“沙海明珠”200包,可种植400亩。三天后,种子发给了各个合作社。还有750包种子,被送到了专门的育苗工厂进行统一育苗。
杨建平的200亩瓜田,使用的都是这些从新疆飞来的“纯正血统”的种子。“这一点你放心,要保证西瓜质量,肯定得用这些种子啊。”站在自家瓜棚边,他向记者打下保票。
白籽瓜是咋回事
“我们绝对不会用‘坐果灵’,那样授粉长出来的瓜,肯定都是白籽瓜,味就不地道了。”
老家浙江黄岩的杨建平,到上海种瓜已经有15个年头了。黝黑的肤色、一脸的胡渣,加上花白的头发,49岁的杨建平,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
“你们不知道,种西瓜真的苦哦。”接近中午11点,站在瓜棚里的杨建平热得一头汗。“像这样的天气,我们都没办法干活。每天都是早上四五点钟起来,到瓜棚里干到九十点钟,然后下午四五点钟再接着干,到晚上八九点。”
杨建平的妻子站在旁边,插了一句:“一大早起来干活,晚上也要干,我们都是戴着有灯的矿工帽的,否则在瓜棚里什么都看不到。”
授粉的时候,最为繁忙,基本一整天没有休息的时间,连吃中饭都顾不上。“授粉的时候,经常是五六天吃不上中饭。”杨建平说道。妻子马上打断了他:“何止五六天,上一次不是连着10天没吃嘛。”
吃不上中饭,是因为人工对花授粉有很多讲究。比如说,雄花的花粉在上午9点到12点的时候才有。其他的天气因素也会影响授粉,例如刮西南风的时候,100个对花,只能接30个瓜;一个晴天后如果连续几天下雨,雄花也会没粉。
其实,如果不采用人工对花,使用药剂也可以授粉,能省下不少人工。“我们绝对不会用‘坐果灵’,那样授粉长出来的瓜,肯定都是白籽瓜,味道也不行。”说起这个,杨建平连连摇头。
“坐果灵”,是一种植物生长激素,常被用于大棚内的瓜果授粉,以提高瓜果的坐果率。根据专家的说法,植物生长激素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然而,这样长出的西瓜,口味要比自然成熟的差很多,而且瓜籽都是未受精的,因此都是白籽。
即使有了专家的解释,谈及靠激素催大催熟的瓜果,人们仍是为之色变。尤其是今年一些地方发生“毒西瓜”事件之后,不少人甚至都不敢吃西瓜了。
“膨胀瓜、毒西瓜”的负面影响,曾让瓜农损失惨重。新区农协会则想尽办法防范浦东也出现“毒西瓜”。从西瓜种植开始,农协会就成立了巡查组,随时对各个合作社的瓜田进行巡查,西瓜成熟时,农协会还组织19个成员单位各采样3只瓜,送浦东新区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检测,需符合农药残留量安全标准,随后随时抽检,确保产品安全。
“南汇8424西瓜”品牌合作联社,还有一招比巡查更加有效,那就是收瓜时的抽查。一批瓜运到瓜果合作社,随机抽检,一旦发现一个白籽瓜,整批瓜全部退回,一个不留。
这一招,让瓜农不敢有任何侥幸心理。在这一方面,杨建平很自信。指着自家的瓜田,他说道:“我们都是人工授粉,我跟合作社那边说了,发现一个白籽瓜,我免费送20个。”
为了印证自己的说法,杨建平还特意钻进瓜棚,抱出了两个裂开的瓜。掰开一看,里面的瓜籽的确是黑色的。
事实上,让瓜农们自觉的最好方式,还是经济上的激励。杨建平告诉记者,去年靠种品牌西瓜,收入达到了100万元。“只要种的瓜能被选为浦东品牌瓜果,就能卖更好的价钱,比卖给小贩的价格能翻上一番,只要收入高点,多吃点苦不在乎。”
验瓜的人和装箱的瓜
“一个瓜棚,按照苗数来算,差不多可以结320个西瓜,但能够被挑选装进浦东品牌瓜果环保箱的,不到200个。”
6月1日上午10点左右,书院镇老芦公路旁的一家瓜果专业合作社内,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唐英和几名同事一起,正在把一个个西瓜装箱。
近2000平方米的场地,略显空旷。几百个西瓜放在一个角落,旁边是浦东品牌瓜果专用的棕黄色环保箱,以及几十箱已经装好的西瓜。
5月10日,浦东品牌瓜果、“南汇8424”西瓜正式开售以来,唐英等人每天一大早都很忙。“瓜农摘瓜都是早上太阳出来前,我们也要一早到合作社装箱。这几天,每天最起码装五六百箱,多的时候一两千箱。”
最多的一天,唐英和同事们装了6000箱西瓜。“2000平米的场地,摆满了西瓜,装完,再摆满,这样重复了好几次。”
唐英的身份,是这个瓜果合作社的验瓜师。今年38岁的她,在合作社工作已经有10个年头了。哪些瓜可以装进代表着“浦东品牌瓜果”身份的环保箱,她要进行最后的把关。
“我们的环保箱分成两种,两个装和四个装。根据标准,两个装的西瓜每个重量要在8斤以上,11斤以下;四个装的分大小两种规格,大的每个西瓜要求在7斤以上,小的要6斤半以上。”
这样大小规格的设定,有一个说法:这样的一个西瓜,刚好适合一家三口一天食用,太小了不够,太大了则浪费。
除了大小要合适,装箱的西瓜外形还要圆,不能“歪瓜裂枣”。其实,瓜农清晨将瓜送来的时候,这样的把关就已经开始,不符合标准的瓜,直接退还给瓜农。
每一次收瓜,唐英等人还会进行抽检。随便挑一只瓜,切开以后查验瓜籽是否是黑色的,糖度是否达标。
合作社里的康国标,可以算是唐英的师傅。60出头的他,在合作社15个年头,有着丰富的验瓜经验,别人习惯叫他“老法师”。
“老法师”有一套完善的验瓜套路。“好的瓜,纹路要清晰,藤与瓜相连接的地方要稍微凹进去一些,上面的绒毛可以用手抹掉,然后藤条还得尾部粗、头部细,用手指敲打西瓜,要有清脆的声音。”
更绝的是,康国标不用切开西瓜,就能判断是不是白籽瓜。判断的依据主要是瓜藤,如果容易折断,那就很可能是用过“坐果灵”的瓜,里面没有黑籽。“这种判断基本是可以的,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误差。”老法师挺谦虚。
层层把关后,符合所有标准的“精品”西瓜,才能被装入浦东品牌瓜果专用的环保箱。贴上产品合格证、二维码后,这些品牌西瓜的“身价”一下子就上去了,不仅在品牌合作联社的指定销售点销售,还进入了国金中心、城市超市等“名品商店”,价格也比普通西瓜贵上一倍。
“不少人觉得我们的品牌西瓜卖得贵,其实与农民的艰辛劳作比起来,真不贵。至少从授粉这一点来说,他们为了保证西瓜的质量,完全采用人工授粉,不用药剂,两者成本要差上几十倍。为什么?不就是想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开心嘛!”6月1日上午,老李站在杨建平的瓜田边,替瓜农们说话。
刚从瓜棚里钻出来的杨建平加了一句:“真的是这样。而且,我们一个瓜棚,按照苗数来算,差不多可以结320个西瓜,但能够被挑选后装箱的,不到200个。”
他一边说着话,一边顺手把两个裂开的瓜扔在一旁。“你看看,天气太热了,又有好几个瓜裂了。”
扔在地上的西瓜碎成了几块,露出了里面鲜红的瓜瓤和黝黑的瓜籽。杨建平的脸上,露出一丝不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