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天地有大美 美就是做回自己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8-06-21 00:00:00

有人称他的声音,是每晚入睡前的半颗安眠药,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有人听了他的课,决定无论多忙都要下厨做饭,仔细品尝生活的滋味。

近日,70岁的中国台湾美学家蒋勋走进浦东图书馆。围绕“天地有大美——文人—诗书画—长卷”的主题,蒋勋从历史、人文、艺术等多角度出发,与观众面对面分享“美是什么”。这也是他在中国内地的首场公开讲座。

美就是做回自己

“我愿是满山的杜鹃,只为一次无憾的春天。我愿是繁星,舍给一个夏天的夜晚……”蒋勋的许多“粉丝”都是因为现代诗《愿》,认识了这位来自台湾的美学家。当天的讲座中,蒋勋就以这首诗为引子,带出了讲座主旨“天地有大美”。他认为,庄子在2000多年前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思想早已镌刻在民族文化中,表达出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蒋勋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认为周边既有美丽,也有丑恶。而在庄子的思想中,天地之间无所不在有大美,这样的美是不依托丑而存在的。“这正如大自然中的花朵,大概没有一种你敢说它长得丑,因为它们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来‘完成’自己,活出生命的尊严来。”蒋勋为“美”下了一个定义:美就是做回自己。

“可是,现在许多人都因执迷于比较,丧失了对大美的向往。” 蒋勋提到,很多人都曾询问他最爱哪一种花,这令他十分烦恼,他害怕“刚刚说了玫瑰,就对不起百合。说了百合,对不起茉莉”。正因坚信“天地有大美”,他以花朵为主题开展绘画等创作时都会提醒自己,“不要对任何一个看起来平凡、卑微的生命有一点点的歧视,所有生命都应该被尊重。”

调动所有感官感受美

在上世纪70年代,蒋勋曾赴法国求学,期间有一段难忘的美学体验:在卢浮宫闭馆后,他的导师联系馆方把警报器关闭,把防弹玻璃取下,让学生近距离地观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一刻,视网膜上投射出好多不可思议的层次和变化,让我们热泪盈眶。”蒋勋回忆,学生们都不住地分享观赏体验:“我看到了红色”“我看到了蓝色”“我看到了绿色”……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惊艳于大自然的各种变化,也让我们的生命有一种被充实的感觉。”蒋勋认为,不一定要进美术馆和音乐厅,人们通过艺术的引导,可以在世间万物中发现美,可以听江上的清风、看山涧的明月。

“许多人会觉得嗅闻的动作不雅,所以嗅觉变成让人‘不太好意思’的感官,但其实嗅觉蕴含很丰富的记忆。”蒋勋笑着说,在厨房里,你会闻到妈妈用大板刀拍姜、用手剥蒜的味道。她做什么菜,你都知道。

用书法写自己的心事

书法,是一种极具东方美学意蕴的艺术载体。蒋勋对书法创作、赏析颇有心得,并曾著有《汉字书法之美》。他在讲座中提到,古代书法家许多传世的墨宝,不过是写给朋友的信,内容并不那么郑重其事,也就记下了心事而已。他说:“到了21世纪,我们可不可以在书法中,依旧写自己的心事?”

蒋勋介绍米芾书法作品《紫金研帖》背后的故事:米芾有一方珍贵的紫金砚,苏轼知道后就向他借阅赏玩。不久后苏轼去世,临终前他嘱托儿子以此砚石陪葬入棺。米芾闻讯后,心急火燎地追回了宝贝,后来得意地写下了《紫金研帖》。“《紫金研帖》或许是米芾一生中写的最好的字。”蒋勋认为好的书法作品,“就是记录生命里面可有可无、最自由自在的东西。”

“我很喜欢宋朝这些书法家,他们有对生命的向往,也有‘破功’后的自我嘲弄和调侃,这才是真实的人。”蒋勋表示,《紫金研帖》上没有落款,但是千百年后,大家都知道这是谁写的字,就在于米芾创作那一刻的心情是独一无二的。“临摹绝不是书法, 写的内容和古人一模一样也不叫书法。”在蒋勋看来:“书法是自己心情的写照。我们一定要写自己所处的时代,把自己时代的爱恨、喜悦、伤痛写出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