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区委、区政府确立了“4+8”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其中,老港镇被列入全市2016年治理计划的重要地区之一。今年1月,老港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正式启动实施。
滨海大治河两岸的沙石堆场变成了绿地,空气中的异味在渐渐消失,违法乱倒的渣土车不见了踪影,工业园区一步步转型升级……取得这样的成绩后,7月,市废弃物管理处、老港固废综合开发公司和老港镇签署了国家级生态文明镇共建协议。
位于东海之滨,地处浦东南翼,66.67平方公里的老港镇,正在蜕变成一个绿色、生态、和谐、宜居的海滨小镇。
扮靓大治河
8月,骄阳似火,大治河滨海段沿岸却是一片绿意盎然,给人带来一丝清凉。
沿着大治河北岸一路前行,挺拔的林木昂首矗立,姹紫嫣红的花丛蜿蜒起伏,河面上粼粼的波光盛满了一派天蓝草绿的夏日风光。
谁也想不到,就在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遍地狼藉的沙石堆场。
改变始于今年3月,老港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启动。今年,大治河两岸环境综合整治被列为上海市2016年环境治理17个重要任务之一,滨海大治河两岸的沙石堆场整治成为破题关键。
“体量大、牵扯方面多,是沙石堆场整治的两大难点。”老港镇相关领导介绍,大治河北岸共有6个主要堆场,总占地面积364.41亩,堆物高度达到数十米。远远望去,好像一座座小山。沙石堆场的老板多是当地个体户,对整治抱着“负隅顽抗”的态度。
3月,新区与老港镇成立一支工作小组,对企业主进行约谈。一些企业主甚至不愿意签收告知书。工作小组就上门做思想工作:“环境整治是大趋势,这样的背景下,违法堆场是必除无疑的。”在这样的劝说下,企业主从抵触到接受,开始慢慢配合工作。
根据市委相关要求,工作小组不断加快约谈节奏,通过四轮谈判,最终将整改时间节点从2017年2月提早到了今年8月。
为实现这一目标,清理过程中,工作小组要求企业主根据实际情况推算出每日清理量,形成整改实施框架。对两个主要堆场进行分区,工作小组和企业主一起排出时间表,并每日对进出车辆进行统计,每月总结一次。一旦发现进度慢了,就通过约谈制度与企业主进行沟通。
2个多月中,沙石堆场共清理出了500多万吨体量的沙石杂物,其中还有一些防浪堤、大型建筑构件垃圾等。6月,4个堆场的回土和补绿工作也全部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整改中,老港镇党委政府进行“自我加压”,在处理6个主要沙石堆场的同时,还对中港河南岸、白龙港两岸等区域的25个大小不等的堆场进行了借势整治。在8月中旬,完成了内河航道两岸约80亩地的堆场清理。
在整治过程中,一些企业主阳奉阴违,表面答应停工,却在半夜开展作业。工作小组与海事局、建交委进行了多次会议沟通,申请封航,还聘请工作人员对进港口进行24小时值守,以探照灯示意、高音喇叭劝阻的方式,及时制止作业,打消了企业主的侥幸心理。
除臭垃圾场
“垃圾场传出的臭味道没有了!”今年夏天,老港居民对空气的变化津津乐道。
往年,一入夏,垃圾处置基地常常会散发出阵阵异味。2011年夏季,老港地区持续恶臭达20多天,就连毗邻的惠南镇也能闻到。可就在最近几年,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根据老港镇对空气质量的监测统计,镇区异味超过20分钟的天数逐年递减,2013年是49天,2014年是35天,去年是26天,而今年截至目前仅有2天。
作为上海最大的垃圾处理场所在地,多年来,老港镇的空气环境问题曾让居民饱受困扰,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环境污染和上访事件连续不断。为破解这一难题,2012年年底,老港镇、处置基地联合印发了《关于老港镇部分村(居)与老港处置公司所属党支部联合开展“同创平安、共建和谐”主题活动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了“搭建平台、条块联动、同商共治、强化监管”的社会治理新机制。
在老港镇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靠近垃圾场周边的“三村二居”与垃圾场五个作业段党支部实现结对共建,围绕垃圾填埋、空气异味治理等开展了30多次座谈交流,并先后组织11批514人次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村(居)民代表到老港垃圾处置场,参观垃圾科学处理处置的全过程,化解居民对垃圾填埋场的“敌意”。
科学预警和有效联动是治理空气异味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监测预警和联动处置空气异味方面,老港镇党委政府在老港垃圾处置场安装了小型自动气象站,以短信的形式对老港地区天气情况进行实时信息发布,并投入400多万元引进了专业空气异味监测预警设备,由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处置基地、环境评价员组成处置工作协调组、工作预警及联动处置专门工作班子,确定各自职责和响应等级,配备预警信息接收和联动手机,各职责单位根据不同等级制定相应的联动措施,并请第三方出具评估报告。
另外,在结对的“三村二居”,还聘请了5名环境评价监督员,定期对环境进行巡视和情况记录,为掌握空气异味来源、污染区域程度和采取处置措施提供决策依据。针对空气异味在东风、东北风、东南风以及夜间高发多发等现象,由镇稳定办、传媒办、派出所、联防队等人员组织夜间巡查。
经过几年的努力,“同创平安、共建和谐”治理机制让机关与企业、村居与企业有了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从而让各职责单位对监测预警信息的反馈、及时处置、有效响应都有了较大提升。
另一方面,从排斥到包容、从沟通到融合、从对立到结为“亲家”,群众与处置基地的距离近了、感情深了、理解多了、矛盾少了。自2012年以来在涉及环境问题方面的信访案件大幅下降,无一起群访事件,老港镇连续八年被评为上海市平安社区。
严打渣土车
废弃的建筑垃圾、肮脏的砖石瓦砾,被倾倒在小河旁、马路边,不仅影响市容环境,还给交通安全埋下隐患。
近年来,随着老港的城市建设发展,渣土处置量急剧上升,渣土车辆“多装快跑”、偷倒乱倒的情况日趋严重,成为老港环境综合整治的一大难题。
为规范渣土运输管理,老港镇制定了《老港渣土实施意见》,并从今年7月起,启动了渣土整治“雷霆”行动。
运输单位是渣土偷倒乱倒的源头。根据行动计划,老港镇城管等相关部门对施工工地申报及运输处置相关手续进行了严格核查,凡未取得渣土运输处置证的、未经镇渣土领导小组审批的,一律作非法渣土运输处置。这样一来,摸清了渣土运输的底数,做到源头发现、源头控制。
此外,城管与公安、交警及村(居)委等部门单位形成联勤联动工作机制,定期对运输车辆必经路口、出土工地等开展设卡检查,并配备专用车辆对老港辖区内的重点区域进行24小时的巡逻和蹲守。派出所则主动与村居进行对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镇域范围内主要道路、岔路的视频监控探头。
为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渣土整治的积极性,破解执法部门在渣土整治过程中的难点和盲区,老港镇设立了渣土偷倒“有奖举报”机制,并安排专人24小时接受举报,实现渣土整治的群防群治,强化社会监督,同时,村居内营造浓厚的严打渣土车氛围,保持渣土整治的高压态势。
“昼伏夜出钻空子、脚底抹油溜得快”,尽管渣土车十分“狡猾”,还是不能逃过严打。
一个月的时间里,老港城管执法中队联合派出所、交警,以及各相关部门和村居,重点针对无证运输、车辆跑冒滴漏、偷倒乱倒等渣土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在两港大道拱极东路、沪南公路,以及通源东路3个出口设置了岗哨,严查渣土运输车辆。截至目前,查获非法渣土运输33件,并处罚金10多万元。
老港城管执法中队队长陈平介绍,接下来,老港镇将在全镇重点区域、主要路口采取设卡与机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间断整治,严厉打击各类渣土违法行为。
厘清园中村
“终于不用再挤在工业园区里生活了。”不久前,一家人挤在老港工业园区内生活了多年的张大爷,终于盼到了即将搬迁的好消息。
多年来,老港工业园区内散落着一些居民住宅区。随着工业园区的开发,“园中村”居民忍受着企业排放的异味气体、航道噪音污染等,对改善居住环境的意愿日益强烈。
借势老港镇生态环境整治,老港镇党委政府计划在未来3年内通过宅基地减量化等措施,实现“园中村”315户居民搬迁,给居民一个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
事实上,对老港镇工业园区的“梳理”,不仅包括搬迁“园中村”,另一方面,也以环境综合整治倒逼企业转型发展。
根据整治计划,老港工业园区“104”地块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据介绍,104区域内现有企业55家,然而,规模企业仅占27%,其余多为规模小、产能落后的化工企业,集中在中阳纸业周边区域。
这些小型化工企业污染严重、产能落后,安全隐患大。为此,园区将通过关停重组、改良扶持、产业转型等措施,加强治理。
目前,老港镇党委政府已经推进6家无环评的化工企业关停,同时,积极引入临港集团的合作开发,初步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另外,工业园区“198”区域及工业区外围区域将进行土地减量。目前完成申报立项企业两家,占地4.93公顷。
根据整治时间表,2016年,园区计划关停7家无环评的化工企业;2017年关停8家租赁园区厂房、无产税的化工企业;2018年关停5家租用园区集体土地的企业,回收70亩集体土地。同时,对6家厂房空置的企业进行二次招商转型,引导5家新建企业主动对接航空配套新兴产业链,带动周边企业向航空配套产业转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