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三月,惠风和畅,花木葳蕤,阳光明媚。“上海诗词学会浦东创作基地”在唐镇文体中心挂牌成立。藉此因缘,我有幸与十几位沪上诗词名家一道,来到了这个朴实而美丽的小镇,见证了这一件对唐镇或诗词都具有深远意义的好事。
遥想三年前,也是这个季节,在春风、细雨和柳色的一路陪伴下,我初到唐镇。本想距市中心几十公里的一处郊外,无非稻田连片、鸡鹅成群,无非农家风光、田园境界,中午能有一家味美且洁净的“农家乐”打尖,就已不错;然而一日所见所闻,将我的成见全然颠覆——这里既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绿化、洁净的水源和新鲜的食物,更有便捷的交通、高档的家居、高科技的电商和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完全是一个现代化城镇的雏形了。通过关注唐镇的发展规划,我的观感和预期一一得到印证。惊羡之余,我曾涂鸦数首,中有“闲看幽篁随步植,时闻栖鸟和风鸣”之句,写唐镇的自然生态建设;“地铁相连通热土,电商互网络先机”之句,写唐镇的交通电商服务;“传风自古尚尊老,开智图新好达思”之句,写唐镇在卫生、养老、宜居、科创等方面的近况与远图,从而发出“城郊光景胜城内,适体安闲更适情。唐镇初闻思盛世,岂知盛世在今生”的感慨。
时过三年,重来唐镇,眼中所见、耳内所闻又有了更大、更美的变化。尤其是落成不久的唐镇文体中心,设施先进,宽敞大气,阅览、展演、影视、培训、健身……从传统到现代化的服务项目一应俱全。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本地居民唯一的文化乐园。在唐镇较早建成的大型居民社区——唐丰苑小区里,我同样看到了集约化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的服务系统,更包括阅读、书画、医疗、健身的全方位配套设施,随时为人们的身心健康提供支持和保障。
众所周知,宜居的城镇生活,既要有丰足的物质供给、高效的教育医疗、便利的科学技术,又要有优质、多元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而这一切,都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念和作为。多年来,唐镇秉持科学发展思维和以人为本理念,取得了众多成就,获得了多项荣誉,诸如全国生态镇、国家电子商务创新试点镇及示范基地、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中国台球之乡以及上海市文明镇、市一级卫生镇等。今年初,唐镇更提出“米字唐镇,人文品质”的高标,围绕“米字之唐”也即打造幸福甜美生活的愿景,分解成一连串数字行动规划,集中于三年内基本实施完成。在我看来,这是唐镇在取得人居、生态等物质方面的成功后,再以文化软实力为抓手和突破口,推动唐镇实现整体化、跨越式发展。相信通过以文化人、以文化物,将为唐镇实现全面的提升,包括争创全国文明镇和国家卫生镇等提供更强大的内驱力和最充沛的创造力。
我特别欣赏“米字唐镇”的提法,因其既是日常生活的浅显表达,又是寓意丰厚的精神指归。我还认为,在“米”与“唐”的融合过程中,即在“甜美幸福”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诗意栖居”的理念将起到核心的、关键的作用。而“米字唐镇”的提出,也足以催生诗人的文学性和想象力。
中国诗歌的最高峰,是在唐朝,是为唐诗。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诗词传统的重焕生机,正是以唐诗为核心、为代表的。而唐诗的妙谛,正如《沧浪诗话》所云,“唯在兴趣”,即自然兴会、风流蕴藉,即物我交融、天人和谐——这与唐镇所崇尚、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当代生活理念,可谓灵犀互通、天然对接。这也昭示当代诗人必须发扬唐诗精神,弘扬传统精神,反映当代生活,表现聪明才智,抒发真实情感。一言以蔽之,即将传统之“唐”(精神)与当代之“米”(生活)融汇起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米字唐诗”。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和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再出发”成为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关键词,而“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建设则成为上海“再出发”的新起点。“上海诗词学会浦东创作基地”在唐镇的成立,可以认为是“米字唐诗”与“米字唐镇”的融合——从唐镇到“糖镇”,从唐诗到“糖诗”,意味着从古典到当代的创造性转型和创新性发展,意味着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及未来。
我和所有的诗词家、所有的唐镇人一样,充满了期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