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是国际金融和航运的中心,而台湾地区的高雄港也提出建设“亚洲货运中心”和“亚太营运中心”(海运和转运中心)的规划。上海和高雄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很多可合作的项目。两个口岸向前发展不是“零和”游戏,也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应该开展合作竞赛,争取“双赢”。
两港的优势对比
台湾及其港口在亚洲是较早接受集装箱运输和物流理念、技术的地区,港口建设和管理也适应集装箱运输和物流业务的发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出口导向经济促进贸易、港口、航运、物流业的发展。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异军突起,一跃成为集装箱吞吐量、国际中转量全球港口排名第一和第二位,而当时排第三位的是台湾高雄港(1991年,集装箱吞吐量391万TEU)。上海港开展集装箱运输业务比高雄港晚近10年,1978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只有8000TEU,而高雄港已有70万至80万TEU。上海港1990年集装箱吞吐量也只有45.6万TEU,而高雄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达350万TEU。
高雄港的货物吞吐量增长很快,很重要的因素是台湾经济的发展对港口的支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经济向南扩展,在交通枢纽和口岸附近建立了不少工业园区、加工出口区。高雄周边兴建了许多实体型企业,如电子、机械、纺织、服装等大中型企业2000余家。还有年产量700万吨的钢铁厂、千万吨原油加工能力的炼油厂、150万吨/年加工制造能力的造船厂也相继在高雄附近投产。这些企业的原材料进口、产成品出口、来料加工储运都要经过高雄港。高雄港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快速增长,货物吞吐量跃居全球港口第六位。1991年货物吞吐量7640万吨,占全岛港口吞吐量的58%,高雄港实际装卸量(操作量)达1.96亿吨,占全岛港口装卸量的62.9%。高雄港先后开通了对中国大陆、俄罗斯、韩国、日本、美国、东南亚、澳大利亚和中东、地中海、欧洲的航线,国际集装箱干线班轮也把高雄作为挂靠港,成为台湾最大的海上门户。高雄港能背靠中国大陆,北连日本、俄罗斯和韩国,西南接中南半岛,南望菲律宾、印尼,是面向太平洋,通往美国、南美洲,亚洲第一岛链的中心节点,成为集装箱(货物)国际中转的理想口岸。其集装箱中转比重达40%。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东南沿海经济起飞之初,许多出口货都到高雄、香港中转,也成了集装箱国际中转的喂给港。
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台商将企业转移到上海、长三角和东南沿海,高雄港竞争力和周边经济支撑力减弱。随着中国大陆沿海港口、贸易、航运和物流业的崛起,到2008年,高雄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被排挤出全球十强,只占第十二位。但高雄港也有优势:一是实体经济群就在港口附近,而上海工业、科技、金融机构、高端中介代理服务单位离深水港较远;二是高雄港在全球航线交汇点的位置比上海好;三是集装箱(货物)国际中转比重是30%以上,远比上海港6%左右高;四是高雄港收取集装箱船舶的港口使费只是洋山港的21.71%,洋山港在使费上竞争力较弱;高雄港研究“自由贸易区”和“自由港”多年,并准备实施;高雄港将降低港口收费和完善信息技术,增强竞争力。
两港的合作模式
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不能轻视高雄港,要借鉴它的成功之处,为我所用。应尽快建立为港口、贸易、物流、航运服务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络);全面降低港口的收费;加快研究在综合保税区实施“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政策;为航运服务的相关机构要贴近港口、船舶、货物;在税收改革中抓紧落实各项优惠措施;充分利用长江航道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服务;提高上海、长三角港口、物流、贸易、航运业竞争力。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高雄港应是竞争和合作兼顾。中国大陆和台湾已经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今后,两岸必将加强和增进双方之间的经济、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合作,也会促进上海与高雄之间的航运、物流业务的交往,合作的项目和机会也会增多。
笔者建议,双方可采取如下合作措施:一是上海与高雄的港口和航运企业彼此在对方设办事处、信息联网,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二是在彼此对货物、船舶、港口业务收费上实行对等政策,相互给予优惠;三是上海和高雄两港在集装箱国际中转方面各有15%的增长空间,上海侧重北方和长江流域的出口集箱中转货源,高雄侧重福建、广东方面去日本、北美、澳洲的货源;四是两口岸可在设立“自由贸易区”和“自由港”方面加强交流和合作;五是两港口可指定船公司、邮轮公司开展定线、定班直航业务,扩大商品货物、旅客的交流;六是经高雄来上海的对台湾南部的农产品、水果、水产品给予通关、检验检疫、储存、疏港方面的优惠;七是扩大港口、航运相关管理、技术、人员的交流;八是彼此在造船、机电制造、钢铁、炼油技术上加强交流,零配件和产成品直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