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1300年历史的周浦镇,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没有像商业的繁华引人注目。周浦镇正寻找一个支点,去撬动尘封的历史文脉,以赋予这座古镇该有的厚重。傅雷,会是这样一个点吗?
刘太格,新加坡规划之父,曾任新加坡重建局局长与总规划师,是“花园城市”理念的实践者。
2月23日,刘太格79岁生日。3个多月前,他被聘为周浦镇文化与规划顾问,因此,他过生日的图片,被该镇的领导发在了微信圈里,很多人点赞。
国际规划大师,为何与浦东的一个镇有了交集,被誉为“小上海”的周浦镇,想做什么?
故事还得从另一位大师——傅雷说起。100多年前的1912年,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彼时4岁,他跟随母亲来到周浦镇求学,入住东大街48号,直至19岁。
傅雷与刘太格之父——南洋画派的开创者刘抗是挚交。2016年12月11日,上海浦东傅雷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在周浦成立。当天,傅雷次子傅敏与刘太格首次见面。而傅敏的另一身份是周浦镇文化顾问。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刘太格描述了周浦未来城市规划的前景,关键词是:文化、傅雷。
在国际规划大师的设计下,融入傅雷特质的“小上海”,将是怎样一幅图景?
两个顾问的首次见面
因为傅雷的关系,傅敏与刘太格在周浦首次相遇,并且都成为了周浦镇文化建设的顾问。
2016年12月11日,周浦美术馆。两鬓白发的傅敏再次回到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周浦镇,遇上了相识已久、却未曾谋面的刘太格。
两人的“缘分”源于父辈间的友谊。上世纪20年代,刘太格的父亲刘抗曾与傅雷共同留学巴黎,还是同一寝室的室友,志趣相投的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次,正在澳洲念书的刘太格准备撰写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毕业论文,便请父亲写信给傅雷,拜托其推荐一些参考书目。傅雷收到信件后,不久便寄来了23本书,并附上了一封信,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建筑的思考。
而当时,拿着父亲列的书单“跑腿”采购这23本书的,正是傅敏。
已经成为新加坡知名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刘太格,至今记得傅雷在那封信中提到的观点。“他在信中提到,建筑的生命力要体现三方面的特点:时代的、地方的和民族的。这三点,到现在依然影响着我。每次重读傅雷给我的信,都会佩服他对建筑的理解。”他说。
这是刘太格第二次到周浦,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周浦镇文化与规划顾问”。作为这个顾问,他肩负起的是傅雷旧居及周边地区历史人文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
傅雷旧居“隐藏”在东大街48号,是周浦镇曹家的西厢房。周围的不少老宅已经被拆除,不过旧居依然矗立。
旧居里,门窗被贴上了白色的封条,一幅可能是之前租户的彩色婚纱照被遗忘在了那儿。周浦镇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傅雷旧居已经空了出来,如今正等待着修缮。
“这是新加坡刘太格事务所的初步设想,他希望整体的保护修缮,不单单是傅雷先生居住的西厢房。”不久前,记者收到了周浦镇关于傅雷旧居保护修缮工作的最新进展,一并发来的还有几张规划图纸。
傅雷旧居的保护和修缮,只是一个部分。全面展示、精心传承傅雷文化的时代价值,这是周浦镇文化建设的目标。用镇党委书记张长起的说法,周浦将以传承和弘扬傅雷精神为主要内容,用好上海浦东傅雷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加快多个文化项目规划和落地,进一步深化文化周浦建设。
被聘任为周浦镇文化顾问的傅敏,则依然在忙着收集和整理父亲的作品。傅敏编辑的《傅雷家书》,自1981年问世以来,一直在修订和更新中。
2018年,是傅雷诞辰110周年。届时,上海远东出版社将出版《傅雷著译全书》。
这也是傅雷文化专项基金启动后资助的首个项目,26卷的《傅雷著译全书》将涵盖傅雷的23部译著及小说散文、文学评论、政论杂谈、书信等。用傅敏的话来说,“将会是比较全的一个版本。”
随处可见的傅雷元素
组建傅雷教育文化集团,是周浦镇的一个设想。傅敏也有同样的念头,“要让我父亲的教育理念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惠及更多人。”
什么是傅雷精神?“对祖国的热爱、忠诚;对事业的认真、执着;对友人的真诚、坦荡。”来自傅雷中学的初三学生张萌红、钟思贝和金梓文给出了一模一样的回答。
张萌红、钟思贝和金梓文因为参加了学校的傅雷读书会,结为好友。新学期开始,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课业压力明显增大,但三人还是会抽出时间,相约在学校图书馆的傅雷专架前借阅书籍,分享心得。
在这所学校,傅雷元素随处可见——傅雷的铜像正对着校门、傅雷的名言张贴在各个角落,图书馆同一幢楼里还有一个傅雷纪念馆,三名女生回答的“傅雷精神”就张贴在一幢教学楼的墙面上。
“读大学的时候,我曾经买了一套傅雷翻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文字优美,让我对傅雷这个人产生了兴趣。”傅雷中学校长傅国庆说。
这种兴趣,一直持续到了他担任校长,并被用到了学校的素质教育上,成立了傅雷读书会,由老师带着孩子们读《傅雷家书》。
2004年,傅国庆到学校担任校长时,学校的名称还是周浦镇八一中学。之所以改成现在这个名字,与傅国庆有着不小的关系。
2006年,当时的南汇区召开傅雷学术研讨会,傅国庆得知傅敏会参加,提出要采访他。傅敏答应了,不过提出了条件:只能请学生采访。采访结束,学生们对《傅雷家书》的了解让傅敏惊讶,主动提出要到学校参观。
之后,学校与傅雷研究会开展了合作。2008年,傅雷百年诞辰,学校在经得各级党政部门同意,以及傅雷家属的认同后,正式由“八一中学”改名为“傅雷中学”。
傅国庆告诉记者,自那之后,傅雷中学举办的各种比赛、活动,都会以“傅雷杯”命名,例如手球比赛、国际跳棋比赛、集邮活动等等。
傅敏也与傅雷中学有着不小的关系——与教书育人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目前是傅雷中学的名誉校长。傅敏有个想法,“要让我父亲的教育理念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惠及更多人。”
周浦镇的设想也正是如此。在该镇最近召开的傅雷精神研讨会上,镇党委书记张长起再次提出,文化周浦建设中,有逐步建立傅雷文化教育体系这一项,具体为在现有傅雷中学的基础上,组建傅雷文化教育集团,形成“幼、小、中”衔接的教育体系,远期目标还将建立傅雷艺术学院。
体系化的教育,或许是传承和弘扬傅雷精神的一个长远手段。至少在傅雷中学,师生们曾就如何传承“傅雷精神”进行讨论,之后还出台了《践行傅雷精神行为准则》,学生15条,教师18条。
对于傅雷精神,张长起个人有更为精简的解读:“对祖国赤诚;对事业忠诚;对友人真诚”。
从“形”到“心”的文化建设
近代以来,周浦涌现了以傅雷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这些人文资源是周浦独特的资源禀赋,是周浦未来发展重要的文化底蕴支撑。
除了修缮傅雷旧居、出版《傅雷著译全书》、打造傅雷教育体系之外,周浦镇还有不少的设想和计划,包括建设傅雷纪念馆、傅雷广场、傅雷图书馆等,以及探索设立“傅雷艺术奖”“傅雷文学奖”等,将周浦打造成为具有鲜明文化特质的文化小镇。
周浦是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千年古镇,近代更有“小上海”之称,在商贸、交通等领域发挥过区域枢纽的作用。然而,当新一个五年计划出炉,周浦镇的决策却是文化建设引领发展,并且选择了傅雷这样一位杰出代表。
为何有这样的选择?“一个地方的魅力,在于能凝聚人气、文气,有人文的汇聚,并借此找到共同的价值。”张长起告诉记者,“而傅雷是近现代了不起的大师,傅雷精神是周浦本地历史文脉中,最为闪耀、最为厚重的文化积淀。”
近代以来,周浦就是浦东地区人文荟萃的区域性重镇,素有“浦东十八镇,周浦第一镇”的美誉,涌现了以傅雷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张长起说,这些人文资源是周浦独特的资源禀赋,是周浦未来发展重要的文化底蕴支撑。
借着傅雷文化专项基金的成立,周浦镇民众对这一文化底蕴的支持也体现出来。据张长起介绍,傅雷文化专项基金筹集时,范围只限于周浦镇内,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募得1000万元。
不过,全民支持并参与,是周浦镇领导班子更加期待看到的场面。用张长起的话来说,“要全民参与、共同推进,让文化周浦这项工作势不可挡。”
为此,各项工作正在或即将开展。
近几日,家住周浦的小姚翻看微信公众号“周浦发布”时,发现多了《傅雷家书》连载栏目。栏目中是一段三五分钟的音频,一篇几百字的文字,内容便是《傅雷家书》中那一封封信件。从2月9日起,几乎每天都有推送。
“以前一直听说《傅雷家书》很有名,但没有认真读过,现在看了这些连载,想找时间去仔细看看。”已为人父的小姚告诉记者。
另一边,傅雷图书馆的建设已经征得傅雷家人同意,立项和设计即将启动。按照设想,设在周欣社区内的傅雷图书馆,将辐射服务周康航及新场等周边地区。
除了带“傅雷”两个字的,其他方面的文化建设也将随之展开。例如,与傅雷旧居一同保护修缮的苏局仙故居、浙宁会馆;又例如,浦东宣卷、杨氏针灸疗法、三阳泰糕点制作技艺等多项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甚至包括周浦镇河道的整治与联通。
“周浦镇曾经的商贸和交通枢纽地位,离不开四通八达的河道网,江南水乡的风貌,也是构成历史文脉的重要部分。借着中小河道整治工作,我们要打通全镇的水系,重现当年的水乡风貌。”张长起告诉记者。
他说:“文化周浦”建设,还要从“形”走到“心”,“我们的希望是,让周浦镇的居民以傅雷为荣,以周浦文化为荣。”
张长起有个大胆的设想,“让周浦镇的每户人家都成为博物馆、展厅,让以后的周浦文化地图,不仅仅有那么几个重点,还要星罗棋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