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让世人再一次见识了自然灾害的可怕,也让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居安思危,增长了如何避险求生的意识与警觉。
此次大地震发生后不久,日本立即启用和临时征用了很多应急避难所,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震后,55万名日本民众主要聚集在学校等场所避难,这个数字令中国人倍感惊讶。
长期以来,避难所,这个与地震、战争等骇人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名字已被我们遗忘与忽视。当代都市人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关心的是房价、工作、交通等问题,而一场邻国发生的不幸之灾让这种给予灾民庇护的场所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浦东的老百姓也开始认真关心起身边可供避难的地方。如果灾难真的来了,我们是否有一处安身之所?
避难所在哪里
“你知道避难所是什么样的吗?”“你身边有没有避难所?”
当记者将这些问题问询浦东市民时,大部分人一脸茫然:“是像地下车库那样的吗?”“是小区旁边的公园吧?”……绝大多数采访对象缺乏有关避难所的知识与信息,只是在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作猜测。
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时,陆家嘴摩天大楼内的白领们察觉到有震感,纷纷从楼内跑到陆家嘴绿地避难。当时有专家称,陆家嘴绿地并不适合躲避地震灾害。因为周边各幢大楼的平均高度超过100米,万一这些大楼倒塌,陆家嘴绿地很可能无法幸免于难。对此,新区民防办相关负责人建议,一旦发生地震,陆家嘴高楼里的白领最好跑到世纪大道的宽阔马路上避难。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国家规定,应急避难场所一般包括公共性绿地、学校开阔地、大型体育场、停车场、带有专门避难设施的公园等类型。而专门规划建造的紧急避难场所应具备饮用水、帐篷、干粮、临时发电装置、卫生设施、照明、卫星通讯、医疗急救等设备、设施。同时,避难场所服务半径内必须有简明且完善的标识。
带着这种认知“按图索骥”,记者走访了浦东的公园、大型体育场和停车场。
首先到达的是世纪公园,记者从锦绣路金松路附近的3号门进入,询问工作人员“园内是否有应急避难场所”,工作人员回答“不知道”。记者在公园内寻觅1个多小时,并未发现有任何的应急指示标志。多位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或“没有”。一位在此锻炼的附近居民也表示,从未听说世纪公园有避难场所。随后走访的源深体育场也是类似情况。
记者调查发现,避难功能相对较成熟的当属地下停车库。据了解,这些停车库原本作用为防空洞,因此在建设之初就设置了避难功能。“停车库和一般地下室不同,地下停车库的门较厚重,里面灌有铅,可以阻隔辐射。另外,停车库内建有通风系统,并且安装了过滤装置,如果地面空气受污染,防空洞内仍旧能有清洁空气。”新区民防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地下停车库一般都预留了饮水机和通讯设备的接口。”
这位负责人表示,浦东目前尚未完成应急避难指示牌的设置工作。“我们刚把全区可供应急避难的场所数量和位置摸清楚,年内这些适宜避难的地点都将安装指示牌,标识内容详细到饮水点、停机坪的位置等具体信息。”他透露,接下来几年,相关部门会陆续将所需设施的安装基础打好,一旦需要时,水电、通讯等设施就能迅速到位。“而在日常,为了避免设施损坏,饮水机、通讯设备等并不会被安装到这些避难场所中,因此市民看不到这些设施的存在。”
标准避难所啥模样
据了解,未来一两年内,新区民防办将把每个小区的避难场所和逃生路线都挂到网上,供居民查询。居民还可以咨询居委会,居委会有详细的本小区避难场所地点和疏散线路图。
记者在陆家嘴地区的几个居委会看到了突发事件应急避险场所及疏散路线示意图。其中,世贸滨江小区7个楼群28个单元门里的居民各有对应的疏散点,地点基本为楼下的绿地和低层会所,示意图上还用箭头标记了详细的逃生路线。此外,陆家嘴社区福沈居民区基本以地下室作为避难场所,东一居民区则将居委会、马路、小区广场作为应急避难场所。
去年,上海新建了一个符合国家标准的避难所。据上海市民防办介绍,避难所建在大连路公共绿地。这一避难所占地面积超过2.7万平方米,厕所、深井水、供电等生活保障设施一应俱全,可供6000人应急避难30天以上。该避难场所还配备了发电机,并在公共绿地地下挖了一口200米深的深井,深井同样被绿色草皮覆盖。深井的出水口是个消防栓,旁边配有电子控制箱,断水时深井可自动为灾民提供生活用水。避难场所内还设有5至6个应急供水点,可随时为灾民提供安全、清洁的生活用水。这处避难所平时是个大型绿地,草皮上种植乔木,而且每棵乔木的间距在5米左右,乔木木杆挺直,主要是考虑到搭建帐篷需要。当地震等大规模灾害出现后,可在3—4小时内紧急启用。该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厕所被埋在草皮底下,灾害来临时,只要挖去地面草皮,搭上帐篷,就是临时厕所。
该应急避难场所的地下一层有5000平方米,目前,用于停车和商业用房。此外,这一避难场所还备有应急指挥系统,一旦出现灾害,系统可以及时将信息传输给有关部门,并告知灾民。
据悉,浦东未来一两年内将建成若干个类似的公共应急避难场所。
多少人可被安置避难
相较上海其他城区,浦东地缘辽阔,应急避难场所相对宽裕。
据统计,浦东户籍人口有268.6万,常住人口460多万人。记者从新区民防办了解到,目前浦东避难场所的总面积为2663.5万平方米,可安置人数是310余万。
具体来说,可供长期避难和疏散的度假村、社会旅馆、救助管理站共计572个,拥有床位数近4.3万个;可供短期避难和疏散的学校、影剧院、礼堂、救助管理站共计467个,可安置人数172.7万人;可供临时避难和疏散的体育场馆、公园绿地广场有130处,可安置人数122万人。
其中,用作避难和疏散的度假村和社会旅馆一类中,可用于1级避难和疏散(床位数大于500个)的有8家,2级(床位数大于150个小于500个)有66家。学校类中,可用于1级避难和疏散(教室间数大于100间)的有16家,2级(教室间数大于40间小于100间)有77家,小于40间的学校有335家。公园绿地广场类中,可安置万人以上的为19家,2000人至1万人的为55家,2000人以下的则有43家。其余的体育场、影剧院礼堂和救助管理站等避难和疏散场所可安置数万人。此外,浦东还有1833个地下民防工程所,共计317万平方米。
新区民防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规定,避难场所面积应达到人均1平方米以上,目前浦东的避难场所按照常住人口统计仅达到人均0.5平方米,未来浦东需要继续建设避难场所。
现在,新区规定开发商在建设新楼盘时必须带有地下车库这类民防设施,浦东民防面积由此还将增加。“早期,开发商开发楼盘时可用结建费代替民防工程建设,现已坚决不允许,除非地质条件不符合才能以费代建。”该负责人说。
避险小贴士
>>灾难来临时,有关部门会第一时间组织市民避险。记者从新区民防办了解到,在日本大地震中出现的地震、海啸、核泄漏等灾害、事故,政府一般通过以下流程来组织避险:海啸来临时,首先是转移,组织沿海危险地区的人员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区,将危房简屋中的人员转移到坚固的房屋内;接着是停业,通知各种船只停止作业、进港避风,停止高空作业、田间劳动和露天集体活动,中小学和幼儿园停课;三是通知民众加强自我保护,如关紧门窗,不要到沿海危险地区活动,尽量不要到室外活动等。
>>发生地震灾害时,除了转移避险外,也要开展自救互救。地震发生后,在专业救援队伍和其它救援力量到达前,应及时组织社区和基层单位的民防组织、志愿者和广大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同时,组织居民撤出建筑物,转移到安全地区。另外,要积极应对各类可能产生的次生灾害。地震发生后,会引发火灾、危险化学品泄漏、水库和江河湖海堤坝决口、地面塌陷等次生灾害,要积极组织民众搞好对地震次生灾害的防护。
>>在此次日本大地震中,核辐射成了最大的危害。核电站发生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时,有关部门组织民众防护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隐蔽。告知居民关闭门窗,待在家中,不要外出;二是对食物和饮用水进行监控。加强对食物和饮用水的放射性监测,一旦污染超标,就不能食用;三是视情服用稳定碘。需要时,组织居民服用稳定碘。值得注意的是,距离核电站10公里以外的地区,即使在核电站发生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的情况下,一般也不需要组织居民撤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