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产业结构角度看,中药占我国整个医药工业的产值比例长期维持在30%附近,仅次于化学药物,且未来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中药标准化、规范化的日益推进,中药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中药产业发展新趋势
中药产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更严格、科学严谨的行业标准;更符合患者需求的新品种、新技术;向大健康领域不断延伸,并成功开发数十亿级以上的产品。
医药是预防、诊断并治疗人类、牲畜疾病的物质总称。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沈平孃认为:“中药产业是我们国家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中药产业化技术创新是基础,政策配套是关键,把中成药的标准做成国际标准一定能拥有大市场。”
从实现的利润规模情况来看,由于中国目前缺乏真正良性可持续的新药研发机制和氛围,因此,医药行业各子行业间利润率水平差距不是非常大,近几年中成药一直是仅次于化学药品制剂的第二大利润子行业。国内中药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有吉林、云南、广东等地,基于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这些地区走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中药产业道路。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是我国高度重视、大力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进入十三五以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如国务院在《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同时,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大幅提升,也为中医药创造了发展的物质条件。
中药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以及一些慢性疾病患病人数的上升,中药凭借其在老龄人口中的认可度、在慢性疾病中的治标治本的功效,将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徐宏喜表示:“中药在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等领域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目前国际知名制药企业都在密切关注中药研发。”
根据零点调查公司针对北上广三个城市的相关调研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相信中药有效的比例越高,特别是在5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中,相信中药有效的比例最高,中药将是中老年阶层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主要选择。
另一方面,慢性疾病是中药使用的最大市场,慢性疾病是一个需要长期预防和治疗的过程,相比化学药物,中药在慢性疾病治疗中具有辩症施治、标本兼顾等独特的优势,适用病后调理,且毒副作用较低。
沈平孃表示:“拓展中药颗粒饮片的大产业,需要加快制定中药颗粒的标准,目前产业化还未完全放开,一旦放开后再去制定标准,浦东将没有一席之地。”
中药产业面临困难
我国中药产业集中度低,药材品质下降,规范化、规模化水平还有待提高。质量标准化控制体系尚不完善,产业化、现代化还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中成药生产企业有2300多家,其中绝大多数是小型民企,平均一家企业生产不到两个中成药品种,很难发挥研发上和生产上的集聚效应,资金实力较弱,创新中药品种少,重大突破更是寥寥,价格反而成为了企业市场发展的最重要手段。
徐宏喜表示:“同样的六味地黄丸日本汉方和我国生产的价格相差15倍,同仁堂防风通圣丸价格相差40余倍。日本的汉方制剂企业,从种植源头开始全面实行自动化、标准化,真正的实现CGMP,其与大学的合作非常多,日本和韩国在中药的生产和管理上值得浦东企业全面学习。”
徐宏喜表示:“目前中药国际化有一定进展,但没有完成突破,主要原因是安全性、有效性、质量标准、CMC不符合要求。”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果德安指出:“要实现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的战略目标,双方在中药国际标准的制定理念上需要达成共识,开展战略协作至关重要。”
浦东产业发展现状
浦东虽然缺少发展中药产业的道地药材资源,但是凭借研发优势和资本优势,早在十年前就成功研发出治疗冠心病的国家二类中药新药——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其一个产品占浦东中药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6%。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表示:“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院士接近全国的一半比重,上海生物医药领域获奖占全国的比重也非常高,所以说生物医药是上海突出的优势之一,如何在张江科研院所、企业各类资源都非常密集的情况下,把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好,形成我们的亮点是非常关键的。”
研发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国家首批建立的中医药高等学校之一,研究、教学、临床等方面国内领先;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等一批专注于中药研发的专业机构也坐落在浦东张江;此外,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国家级、省级以上的药物研发机构也在致力于中药的研发和产业化。
上海中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副总监周青罡表示:“我们汇仁这几年在张江的研发总体还算比较成功的,前后拿了100多个批件,包括汇仁肾宝片也是在张江做了很多研发和产业化,我们和张江的科研院所也有很多的合作,和中医药大学的合作很多,在曙光和龙华也做了一些临床试验,这一点的确非常方便”。
企业方面,浦东拥有津村制药、绿谷制药、上海药谷药业、上海汇仁医药、诗丹德等专注于中药研发和服务的优秀企业;临床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附属龙华医院都在浦东设有相关分院。
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质量总监杨瑞花表示:“绿谷的丹参多酚酸盐得益于中科院药物所在前期对药物的研发做得很透,同时这个大品种后续的持续投入、与药物所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也功不可没。”
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浦东在“十三五”期间将中药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与生物制药同等的战略高度,并给予同等的政策支持力度,浦东中药产业未来的发展要紧紧抓住国家从中药大国向中药科技强国转变的契机,走科技中药、全产业链发展的创新模式,服务全国市场,抢占更多市场空间。
陈凯先表示:“浦东的中药产业发展需要有一个更系统的战略思考,从如何构建浦东中药发展的良好环境、如何更切中当前的短板、如何更好地协调基层各类组织等方面综合考虑,要有顶层设计的研究,构建浦东中药产业化发展的优良生态。”
沈平孃认为:“张江各种中药平台资源较为齐全,但也比较分散,如何组合发挥好在目前至关重要。需要在大健康理念的背景下,拓展中药大产业。”
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任大伟表示:“国家层面非常重视中药产业发展,制定了切实的规划纲要,发展一个产业首先要有符合实际的规划,浦东目前还没有中药方面的十三五规划,这个规划可以微观一点,更具体一些。”大力推进浦东中药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补短板战略的具体举措,是推进科创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的产业抓手,浦东的中药产业必须要加快发力,尽快补齐医药制造业缺失的一环。
针对依托现有张江科研院所研发能力强的综合优势,加快科研院所成果在本地产业化,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现代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冯怡表示:“浦东不缺乏高端人才,但缺乏具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思维模式和操作能力的人才。上海中药企业承接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能力有一定差距,科研人员本身的思维能力也存在一定问题,从原始研发者源头出现思维问题,不可能生产出好的产品。”为此,鼓励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入股的创新方式,与产业资本结合,共同开发中药产品,是浦东结合自身禀赋,走一条科学、特色中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周青罡表示:“我们特别希望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在初始的产品设计阶段能够进行一些沟通交流,现在很多前期设计是脱节的,中间药学专家很多设计也是脱节的,但最有效的研发应该是所有的设计一定是从最终的消费者需要出发的。现在企业缺少很好的项目资源,企业也不是十分清楚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需要很好的项目对接的平台以及后期的沟通合作平台”。建议落实好上海科创中心22条中关于“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实施转移转化,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全部留归单位”的机制创新举措,推动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机构成果加快走向市场。
此外,院士专家们还建议利用自贸区的制度和地理优势,加快布局亚太地区中药贸易中心;,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并紧扣自身禀赋,走一条科学、特色的发展之路等。
来源:浦东科技、浦东院士活动中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