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揭秘浦东:1700年沧海桑田之变

2020年11月26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6-11-03 00:00:00

生活在浦东,工作在浦东,对于这片改革热土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多少?近日,一本沉甸甸的新书——《浦东简史》已正式出版。全书以“二次创业”以来1200余平方公里新浦东的行政区域为界,用了近60万字的篇幅,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浦东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方方面面的变迁和发展,着重记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发展和跨越。虽称“简史”,实则是第一部浦东通史,比较完整系统地对浦东1700年的历史进行了追溯、记述和总结。

这本由浦东新区档案局(馆)花了两年时间倾力而成的“大部头”通史,为期待了解浦东的人们提供了一部“案头书”,为浦东开发建设的决策者和领导者提供了一部资治辅政的“参考书”,为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一部浦东乡土历史的“教科书”,为浦东文史的研究者提供了一部具有参考和线索价值的“工具书”。

《浦东简史》是新浦东的第一部通史著作,具有开拓性和探索性,它的出版是对浦东史编纂的一种新的尝试。

浦东地名沿革:第一个行政区划名叫“浦东县”

浦东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其主要原因是成陆晚。文献记载可追溯的,只是古捍海塘的重筑,那已是唐开元元年(713年)的事。古捍海塘的重筑,表明下沙、周浦、北蔡一线以西的浦东沿黄浦江地区已经成陆,距今只有1300年。如往前溯源,下沙沙带海岸的形成最多也就在距今1700年左右。1000多年前,海岸线东移至川沙、惠南的里护塘一线。距今600多年前,白龙港—马厂间的西沙沙带海岸形成,其东则为600年来成陆的新浦东。

南宋时期编撰的《云间志》,记载了当时包括浦东盐场在内的五大盐场。其实这里提到的浦东盐场是在今奉贤及金山区境内。此时“浦东”还不是一个地域的名称。直到明永乐二年(1404年)江浦合流后,浦东才作为一个单独的地理概念。1958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市撤销东昌区、东郊区建立浦东县后,浦东才第一次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至1961年1月撤销,仅存在2年多时间。20世纪90年代前的浦东,泛指现在浦东新区全境以及闵行、奉贤等区的黄浦江以东地区,但不是行政区划名称。20世纪90年代以来,浦东特指黄浦江东岸的浦东新区。浦东新区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南与奉贤区、闵行区接壤,西面及北部与徐汇区、黄浦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等区隔黄浦江相望,是上海市下辖的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

最早的产业:“与海共生”的盐业和渔业

由于浦东东临大海,成陆时间又不长。出现的最早产业是盐业和渔业。浦东盐业,是奉贤盐业的延续,奉贤盐业始于唐代,而至宋代,浦东的下沙盐场、南跄盐场和清浦盐场分别成为我国东南沿海34个盐场之一。由元代陈椿编著的《熬波图》,是浦东先民艰苦创业的实录,是千年熬波煮盐的缩影,更是浦东人与海共生的写照。

清道光十年(1830年),浦东官办盐场所属的盐灶基本停煎,但与盐业生产相关的书画、诗歌、民谣、舞蹈、故事、地名等“盐文化”流传了下来,成为浦东文化的一部分。

在制盐业衰落的同时,土地开始熟化,农耕逐渐兴起,浦东产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自宋元以降,浦东经历了三次输入性的大规模移民潮,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技术与人口的支撑。明代起,因“东南地涨”“场地南移”,浦东西部地区逐渐转为以垦殖农耕为主,种植棉花、水稻和部分经济作物,但整个浦东地区的农业还不发达,造成浦东的经济长期落后。这可从浦东地区县一级行政建置设立的时间得到印证。尽管到明代,浦东地区地域面积已达到1000多平方公里,但因农业不发达,人口不众,赋税不多,尚不具备立县的条件。直到清雍正三年(1725年)才有南汇县的建立,川沙抚民厅的正式建立更是嘉庆十五年(1810年)的事了。

随着上海开埠和城镇的兴起,浦东农业迅速发生变化,农村自然经济逐渐破产,愈来愈多的农民走向城市或从事手工业生产。于是,在浦东农村的劳动力结构上形成了新的特色,这就是“三把刀”“一根针”的兴盛。“川邑工业,水木两工”就业上海,在建筑界卓著信誉(黄炎培《民国川沙县志》在谈到工业情况时的描述)。

清光绪六年(1880年),杨斯盛创办了上海近代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的成功和发展,激发和增强了浦东建筑界能工巧匠一显身手的热情和信心。浦东人去上海开设的营造厂不下数十家,他们承建的不少建筑工程,迄今仍为中国近代建筑的杰作。营造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也促进了地方建设,工厂、学校、道路、桥梁相继兴办,庙堂、宅院次第出现。

近代浦东发展的主线:实业与教育互相推动

近代浦东的发展,贯穿着一条实业反哺教育,教育推动实业的主线。浦东的近代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办学的起点高。由杨斯盛捐资创办并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式开学的浦东中学,端正校风,严明校纪,精选师资,更新学制课程,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培养新型人才的学校。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顾忠宣在大团镇劝捐筹款,最先兴办新学以后,浦东地区的教育得到大发展,而且无论是办学思想、教育理念,还是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在当时都是领先的,有的如开放式办学的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灵活学制以及注重社会考察的实践性教学等,于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先进的。二是重视职业教育。民国6年(1917年)5月,黄炎培等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二年又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并在浦东首先开展职业教育的实践。20世纪20年代的浦东,在开启民智与实业教育的交汇点上,出现了一批商业和师范学校。三是地方乡贤成为兴办教育的主体。他们中有实业家和商人,也有地方绅士和社会知名人士,他们有的毁家兴学,有的弃官办学,而且越是出身贫困,助学越慷慨。20世纪初期浦东中学和20世纪末期进才中学的捐资创办者,都是泥工出身。他们都深感少年时失学的痛苦,经过长期奋斗,成为建筑业巨头后反哺社会,投入重金,建造了当时堪称一流的学校。难能可贵的是,学校建成后,捐赠者都不干预学校事务,交给教育家管理学校。

浦东人杰地灵,远的不说,光是近代就涌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人物。黄炎培说的浦东学派,就是杰出代表。他们以“天下兴亡”为担当,发扬“经世致用”的学风,吸取新知识、引进新学问,投身改革,热衷公益事业,兴办实业和教育,大力推进市政建设,抵制洋商的经济掠夺,维护中国主权和人民尊严。(本文摘自《浦东简史》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