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浦东各行各业。“互联网+交通”,有了“私人定制”的小龙巴士;“互联网+购物”,比“海淘”更安全的跨境通上线了;“互联网+媒体”,报纸、广播纷纷开辟新媒体……
“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根据官方的定义就是,让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已经成为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一剂“催化剂”,催化着各种点石成金的“化学反应”。那么,浦东该如何更好地“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是一种趋势
互联网给企业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机遇。谁越早乘坐“互联网+”的“快车”,谁就有可能在行业竞争中夺得先机。
“互联网+”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趋势。似乎没有这个“+”,你就“OUT”了。在这样的趋势下,浦东已经有不少企业探索“互联网+”,并因此成为行业创新转型的成功案例。
作为浦东开发“老大哥”的制造业,也正在因为“互联网+”元素的加入而发生着改变。例如良信电器的“柔性定制化制造”,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使企业及时准确地了解客户需求,处理生产环节产生的数据,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产品与生产设备联网,通过软件控制,对市场要素与生产流程进行动态化、智能化配置管理,实现定制化生产。
“互联网+商业”的模式,正在浦东全面铺开。比如跨境通,对原有的海淘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建立事前监管、事中控制和事后追溯的全过程监督模式,以兑现100%正品的承诺。上线半年以来,跨境通营业额直线飙升,目前拥有备案商户1000多家,上架商品近万种,营业额上亿元。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而产生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络小额信贷、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众筹、网络保险、金融理财产品网络销售等模式。
如今,这种新兴金融模式在浦东已初具规模。陆家嘴互联网新兴金融产业园暨创新孵化基地,是以陆家嘴世纪金融广场为空间载体,结合出台的产业政策,打造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园。“明星企业引进”+“中小型机构启航培育”,这种发展思路,已经让这个产业园开始发挥“行业名片”的引领效应。
浦东的医疗类公共服务也着力与互联网结合。2014年,新区正式启动全市首个残疾人智慧公共服务平台,让残障人士可以通过电视、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载体,自行查询各类政策、申请辅具配发,或一对一进行心理、肢体和精神康复等咨询。目前,平台已在浦东36个街镇的阳光之家全面开通。
“互联网+媒体”,成为近期新闻单位都在尝试的改革。目前,浦东也涌现出了一批探路者,有的企业已经在细分领域领跑。比如喜马拉雅FM,是国内最大音频分享平台,截至2015年12月音频总量已超过1500万条,单日累计播放次数超过5000万次,手机用户规模已突破2亿。蜻蜓FM是一款广播收听应用,全面收录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海外地区的广播电台,已与数百个电台、DJ合作,打造跨地域收听广播的体验和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给传统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也带来了机遇。上帝关上了门,但也打开了一扇窗。这扇窗或许就是“互联网+”。谁越早搭上这辆“快车”,谁才有可能在行业竞争中夺得先机。
“互联网+”并非万能
“互联网+”并非万能。“+”得好,或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好,则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如何“+”、怎么“+”,需要谨慎。
当众多企业纷纷接触“互联网+”时,一批倒下的“先驱”为他们敲响了警钟:“互联网+”并非万能,“+”什么、怎么“+”、什么时候“+”,都需要慎重考虑。
去年10月13日,厨师上门服务APP“烧饭饭”,在生存了11个月后宣告关门转型。厨师上门烧饭,打的是“懒人经济”的算盘。创办之初,创业团队曾做过一定的市场调查,在得到市民一片“叫好”声中才最终推向市场。截至停业前,“烧饭饭”平台上已有20多万用户和700多名专业厨师。
既然“叫好”,为何倒闭?在“烧饭饭”创始人给用户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很遗憾,经过11个月的努力,我们没有能力把‘烧饭饭’变成一个盈利模式明晰、并且能规模化扩张的业务。”
看十个成功故事,也许不如看一个失败故事更能让自己警醒。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浦东许多企业“+”得额外谨慎。
市场再大,也不一定是自己的“菜”。对于这一点,“船老大”在目标客户定位上的意识非常明确,“我们现在只做长江流域内贸运输中的散货市场。”“船老大”的开发方上海舸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贤明解释说,“散货船的船东,大多是个人或几个人,获悉航运信息的途径不畅通。因此,他们才是‘互联网+’的需求者。而集装箱航运市场已经很成熟,基本上由一些大型航运公司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不需要我们的介入。”
“互联网+金融”催生了大批P2P企业,但管理层“跑路”的事件也屡有发生。宝象金融联合创始人黄甜认为:“一些P2P企业出问题,不是‘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有问题,而是在于一些企业设计的投资项目风险过高。而我们做‘助农E站’,利润不高,风险小,还能帮助传统农业得到发展。”
网络租约车、定制巴士、拼车、顺风车的出现,形成了用户出行的新市场。不过,以浦东小龙巴士为代表的企业,采用“互联网+”时并不盲目,而是主要针对交通不便的区域推出定制巴士。一位住在周浦、工作在张江的白领说,“最近的公交车站离住处要走上十几分钟,公交车的间隔也很长,打车则要30多元钱。而搭乘小龙巴士,20公里只要7到10元。”公交公司人士也认为,从长远角度考虑,定制巴士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将会影响乘客的出行习惯。
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不能“大跃进”,许多企业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如果贸然去“+”互联网,很有可能会提早倒在路上。其实,“互联网+”是一种“补短板”,企业首先得搞清楚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缺什么再决定补什么。
如何支持“互联网+”
浦东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为孕育“互联网+”企业奠定了基础。如何推进“互联网+”行动,政府还需“扶一把”,将创新活力注入各行业,在全市乃至全国做出示范。
“互联网+”不仅仅是各企业和各行业的事,更是一项“国策”。去年6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互联网+”的行动,并确定了相关支持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浦东在互联网经济领域有着强大的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是国内信息产业、金融、高端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地,为浦东新区推动和发展互联网经济提供了良好、有效支撑。尤其是浦东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较为发达,移动互联网领域优势更为突出,在上海市公布的第一批移动互联网12家龙头型企业中占了7家,为孕育“互联网+”企业奠定了基础。
目前,浦东正大力推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新建4G基站800个,年底实现了154个试点公共场所的WiFi覆盖建设,涵盖卫生医疗、文化场馆、社会服务等十五大类公共场所。
尽管如此,在“互联网+”领域,浦东仍有不少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浦东智慧城市研究院有关专家表示,新区众多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研发优势没有得到充分转化。
首先,“互联网+”进入各行各业将带来相应的产业创新,但是,以跨界融合为显著特征的“互联网+”会对原有的行业管理体系与管理方式带来一定冲击。目前来看,政府监管服务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仍不相匹配。
从企业层面来说,“互联网+”在不同产业中的认知度仍存在不小差异,特别是部分中小微企业,虽然对信息化需求比较高,但因为信息化成本负担沉重,没有办法更好地利用低成本、高效率的互联网平台。而能够引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仍然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浦东新区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水平上与北京、深圳等城市相比存在差距。
产业的信息化融合发展是推动浦东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但从目前浦东新区“两化融合”现状来看,许多企业、园区的信息化项目多处于网站建设等基础层面,管理、研发、制造、流通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与提高。
面对各行各业对“互联网+”的需求,浦东将如何推进“互联网+”行动?
有关专家认为,浦东要做好顶层设计,广泛应用移动互联服务;开展试点示范,重点在信息资源共享设施建设、公共数据开放模式等方面先行探索,引导企业和开发者不断进行移动应用的创新;引导企业入驻各互联网经济产业基地,促进金融业和信息产业融合发展,在不同业态的组合中发现新的模式去促进“互联网+”经济创新;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基础设施;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为“互联网+”提供制度保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