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上海”在浦东“大居”的新生活

2020年12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7-10-31 00:00:00

■本报记者 章磊  通讯员 岑毅

安居,靠的不仅仅是新房子,大居周边日渐齐备的硬件设施、社区到位的配套服务,让更多“新浦东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样的观念早已成为历史。在黄惠菊和忻秀玲看来,浦东的新家,更是比原来浦西的老房子“好得不是一点点”。

两人都是这几年刚搬到浦东的,分别居住在三林和曹路的大型居住社区。在整个浦东,像这样的大居基地有不少,承载了整个上海市数十万动迁居民的“安居梦”。

安居,靠的不仅仅是新房子。周边日渐齐备的硬件设施、社区到位的配套服务,让越来越多的“新浦东人”选择扎根,融入社区。

“蜗居”换成“河景房”

“房子大了,住得舒服,想什么时候洗澡就什么时候洗澡,也不用再去公共厕所倒马桶了。”

一条弯弯的小河,一片大大的草坪,站在自家阳台上往下望,黄惠菊很满意这样的视野。“我家可是河景房。”她说。

这间“河景房”,位于三林大居的城林雅苑22号1001室。近70平方米的房子,进门就是客厅,左手边是厨房和卫生间,右手边则是大小两个卧室。能看到河景的阳台,就在主卧里面。

房子里住着68岁的黄惠菊和她的丈夫陈鸿甫。“周末的时候,女儿女婿会带着外孙女过来看看我们。寒暑假的时候,外孙女也会过来住一段时间,那间小的卧室就是给她准备的。”黄惠菊说。

2014年以前,她可想不到,自己也能住上这样的房子。搬新家之前,黄惠菊一家住在杨浦区杨树浦路的一间老弄堂房子里,19平方米的老房子,曾住了三代人——黄惠菊夫妇、她的母亲和女儿。

“我们是为了照顾老母亲,在2002年搬过去的。原来一直住在宝山,也是一间很小的房子,只有12个平方米。”用黄惠菊的话来说,那都是“蜗居”,只有一间房,厨房是公用的,也没有单独的厕所,居住环境非常差。

虽然女儿在2004年结婚后搬了出去,但黄惠菊夫妇和老母亲三个人住在19平方米的房子里,依然十分不方便,“说实话,当时就盼着动迁。”

2013年,黄惠菊一家终于等到了动迁的消息。当时,可供选择的有三林、航头、宝山等几个大居。再三考量和比较后,黄惠菊和丈夫最终决定,选择三林。

“那个时候,我到几个地方都去实地看过了,看来看去,还是三林这里最好,地段也好,环境也好。”陈鸿甫说。因为选择三林,他们甚至不惜租了一年房子作为过渡。

2009年下半年起,浦东新区曹路、三林、周康航拓展、航头拓展、惠南民乐的5个大型居住基地陆续开工建设。上海不少老百姓从老城厢、动迁旧址迁入浦东大居,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实现了“安居梦”。

与黄惠菊夫妇一样,邹炳荣和忻秀玲也是因为动迁,搬到了浦东曹路的中虹家园。两人之前都是虹口区虹镇老街的居民,用他们的话来说,那里曾是“上海有名的棚户区”。

在虹镇老街的时候,邹炳荣住的是一间老公房,18.8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住了老父亲、邹炳荣夫妇和女儿四口人。“地方小,晚上睡觉就是拉上帘子隔开。”邹炳荣说,“女儿2007年结婚,也是租借了邻居的一间一室户,面积也不大。”

忻秀玲住的是私房,“产证上是15个平方米,自己又搭建了两层,一共是三层。”即便如此,因为住了6个人,所以面积上依然捉襟见肘。“我们夫妻住二楼,儿子1986年出生的,小时候就跟我们一起睡,长大了要单独睡了,就把衣橱处理掉,加了一张床。”

“空间实在太小了,做什么都不方便。”忻秀玲还记得,想要洗个澡,冬天不是到公共浴室,就是要去亲戚家,夏天的时候就在厨房简单冲一下,“还要担心有人会不小心进来。”

自从搬到中虹家园后,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忻秀玲说:“房子大了,住得舒服,想什么时候洗澡就什么时候洗澡,也不用再去公共厕所倒马桶了。”

生活所需逐步完善

不仅仅是居住面积显著增加,居住环境大幅改善,生活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是浦东各个大居的诱人之处。

事实上,当初得知动迁的时候,邹炳荣和忻秀玲也和陈鸿甫夫妻一样,到可以选择的各个大居基地去实地考察过。至于最终选择曹路大居的原因,邹炳荣说,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浦东给人新开发、新建设的感觉,而且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搬到浦东大居,对那些来自浦西的动迁居民来说,不仅仅是居住面积显著增加,居住环境大幅改善,周边的生活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当中。这,也是动迁群众实现“安居梦”不可或缺的基础。

就拿中虹家园来说,作为曹路大型居住社区12个小区当中的一个,周边的配套已经十分齐全,无论购物、教育、交通,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虽然称不上应有尽有,但也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平时要购买一些日用品,小区边上就有一家欧亚玛特购物广场,走过去也就十来分钟。如果要去大一点的超市,还有家乐福、卜蜂莲花,小区门口都有班车,直接就能到。”负责家里采购的忻秀玲,对这些购物点很了解,甚至连两个大超市的班车时间表都记得一清二楚。

2011年搬到中虹家园的时候,邹炳荣的外孙女还在上幼儿园中班,如今已经是小学四年级了。对于小区周边的教育资源,他则掌握得很清楚。“这附近幼儿园、小学、中学都有,而且师资力量也不错。”

至于公交出行,被称为“大居环线”的浦东1053路,14个站点就绕着大居基地的各个小区。邹炳荣还曾作为居民代表参加过镇里面的公交线路征询座谈会,在大家的争取下,从金群路海鹏路到世纪大道地铁站的790路公交车,还专门为大居居民调整了站点,基本实现了每个小区门口都有站。

在休闲娱乐方面,上海市首个“公办民营”的区级公共文化设施——金海文化艺术中心距离中虹家园只有15分钟的步行距离,能够为整个大居的居民提供服务。喜欢看书的邹炳荣,就经常去那里的二手书城看书,或是直接买几本便宜的二手书回来。

而随着大居基地居民人数的不断增加,曹路镇还在继续根据居民需求配备休闲空间。根据曹路镇政府建设大居配套公共绿地项目计划,还将对大居附近绿化进行整体布局优化提升,在大型集中绿地中增加活动广场,并增设凉亭、休闲座椅等设施,有望让4万多大居居民受益。

生活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是浦东各个大居诱人之处。在陈鸿甫夫妇居住的三林城林雅苑,周边的生活配套相比曹路也毫不逊色。“我们这里虽然是动迁基地,但不少人已经把这里称为市区了,就是因为这里地段好,公共交通也方便,算得上是四通八达。”陈鸿甫说。

夫妻俩经常结伴出去购物,周边的大润发、易初莲花是两人常去的超市,买点水果、牛奶等。平常买菜,则在小区附近的菜场就能解决。“刚来的时候,只有一个菜场,现在又增加了两个,选择更多了。”黄惠菊说。

更让他们感到高兴的是,就在10月上旬,社区卫生中心启动运营了。71岁的陈鸿甫说:“年纪慢慢大了,医疗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有了这个社区卫生中心就方便多了。”

走出小家加入“大家”

“我们就希望小区居民们能够走出小家,加入大家,这样大家相互熟悉了,小区的氛围就会更好。”

与爱读书的丈夫不同,黄惠菊更“好动”一些,尤其喜欢打乒乓球。还没入住新房、租住到三林的那一年时间里,她就已经结识了不少本地球友。

搬到城林雅苑的“河景房”后,黄惠菊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经常会找已经熟识的球友打上几局。除此之外,她也参加了小区里的排舞队和合唱队,抽空就去跟大伙一起练习,还参加过不少表演。

城林雅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徐华告诉记者,居民区组织各种文艺团队,举办各式文化活动,希望借此让居民区里从不同地方搬迁过来的居民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融入三林、融入浦东。

“每到一些传统节假日,居民区都会举办一些文艺表演,组织小区里的各个文艺团队参加,让居民们一起高兴一下,增进互相之间的熟悉度和亲密度。”徐华说。

迁入各个大居的动迁居民当中,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居多。正因如此,加入小区内各种类型的文艺团队,成为他们熟悉新环境、结识新邻居的最佳平台之一。

忻秀玲就是中虹家园舞蹈队的成员,已经跟着参加了不少表演。最近,舞蹈队排练了一个筷子舞,大家有空就凑在一起,到居委会对面的活动中心练习一下。

邹炳荣的老伴是忻秀玲的“队友”。虽然以前都住在虹镇老街,但两人之前并不认识,直到住进中虹家园、加入了舞蹈队,才成为了好友。连邹炳荣都说,“自从老太婆加入舞蹈队后,新结识了一帮舞友,活动丰富了,精神状态也好多了。”

中虹家园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陈怡,有时也会加入到舞蹈队里面,跟着大家一起锻炼一下身体。对于小区里面各支文艺团队所发挥的“融合”作用,可谓感同身受。“我们就希望小区居民们能够走出小家,加入大家,这样大家相互熟悉了,小区的氛围就会更好。”

除了文艺团队,陈怡还有不少增进居民间熟悉度的办法,例如志愿活动、楼组建设。她介绍说:“我们小区的养老助餐工作,就是小区里一群志愿者们扛起来的,忻秀玲也是负责人之一,每天都要来分发。”

邹炳荣则是小区平安志愿者,每天晚上7点钟,他都会在小区里巡逻,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在城林雅苑,黄惠菊参加了“关爱老人”志愿项目,肩负起了照顾、陪伴5个独居老人的责任。

各个居民区为居民开展的讲座、便民服务等活动,更是让居民们感到了“家”的温馨。“我们借助区域化党建,让学校、医院等共建单位在小区内开展健康讲座、医疗咨询等服务,还有常规药的配送等,很受居民欢迎。”陈怡说。

在中虹家园住了6年多的邹炳荣,早已把曹路当作了“家”。“说实话,像我们这般年纪,也不可能再搬家了,这里已经是我们的家了,哪里还有什么浦东人、浦西人的区别。”陈鸿甫和黄惠菊,也已经自称是“新三林人”了。

事实上,这样的社区融合,正在浦东各个大居基地,潜移默化地发生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