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自贸区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浦东大有可为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6-12-02 00:00:00

“十二五”期间,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浦东着力推动金融市场深化,集聚高能级金融机构,推动金融改革创新,优化政府服务和监管方式,金融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十三五”期间,面临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上海科创中心两大战略新机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如何发力?近日,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晓菊教授接受记者专访,就“十二五”期间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就、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应着力发力的领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报记者  张淑贤

问:“十二五”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确立了以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初步形成了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作为一位长期跟踪研究并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的专家,您如何评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就?

答:“十二五”期间,上海真正实现了“以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中心”这一建设目标,主要体现在10个方面,分别为金融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规模大幅增加、金融机构体系更加健全、金融业务创新试点不断推出、对外开放程度提高、金融发展的环境持续优化、金融人才集聚、专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备和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不断提升。

最被公认的是金融要素市场机构的集聚。

目前上海集聚的金融要素市场机构不仅在全国,在亚太市场都堪称最完备。同时,交易体量也很大,其中股票市场2015年的交易额已排全球第二,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交易量保持全球第一。

问:对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目标,在您看来,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持续加强?

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硬指标方面完成得很好,但在金融发展环境、政策环境、对外开放度和金融要素市场各个细分市场的联动发展等软环境建设方面,与高标准的国际上成熟的金融中心还有不小差距,有待加强;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交易、投资和定价功能还不够强,上海要真正成为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还有待各方面加强;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也还有待加强。比如,上海自贸区内,民营资本的金融机构不多,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也不多;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包括透明度等方面还不高;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还不够,即便市场资金宽松,实体经济依然资金紧缺,主要是借不起,因为融资成本相对高;金融综合监管在渗透监管和协同监管方面应进一步探索,建议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

问:上海自贸区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等战略,将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什么机遇?

答:产业结构要转型,没有科技创新的支持很难,上海是老工业基地,是人才的高地,不论是金融人才还是专业技术人才都有优势,因此国家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放在上海,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上海而言,因为具有自贸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优势,投资、贸易、金融创新和行政职能转变等都可先行先试,这是很大的机遇。“十二五”之前甚至“十二五”末期,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基本上是割裂的,“十三五”期间,通过自贸区先行先试这条纽带,可把四个中心建设联动起来,同时加强自贸区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加强自贸区、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联动,联动建设有望为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金融支持科创中心建设、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问: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年,与国际上成熟的金融中心相比,您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十三五”期间还需在哪些方面发力?

答:理念上,首先要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理念。“创新”和“开放”早就提出了,但“十三五”相较于“十一五”和“十二五”时的“创新”和“开放”又有新的内涵。“协调、绿色和共享”是近几年新倡导的理念,“共享”与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共享经济有关,“绿色”发展则是近几年中国政府特别强调的。习近平主席在今年G20杭州峰会上再次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的理念,因为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推进自贸区进一步创新开放,加强自贸区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可在自贸区率先进行部分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如果说资本项下的可兑换有时间窗口,现在不合适,那么可继续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尤其是和“一带一路”战略结合起来,打通人民币回流的渠道,搭建离岸和在岸人民币产品设计、定价和交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在岸、离岸、境内和境外人民币产品定价和交易都要打通。当然,资金大规模进出时要有适当的措施进行预警和监管。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体系,有全方位的监测、预警和必要时收紧阀门的功能,唯一受到质疑的就是比较复杂,未来可以尝试探索在保持风险预警、监测、风控的基础上,探索如何进一步降低账户体系的复杂性和开设成本。

问: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在您看来,浦东在“十三五”期间应在哪些方面配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答:浦东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同时上海自贸区也设在浦东,上海自贸区和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建设方面,浦东的优势是全国其他地方都不具备的。同时,张江高科技园区也在浦东,因此,浦东在科创中心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未来,浦东要继续深化自贸区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科创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联动建设。

上海自贸区各个片区有自身不同的优势和功能要求,在发展时既要有所侧重,但又不能忽略联动发展。因为上海自贸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必须联动发展,与此相应,整个浦东要强化各个片区的联动发展。

片区内特别要强化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陆家嘴以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目前,应将科创中心建设作为联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抓手和突破口,因为国际金融中心到2020年就要初步建成,而科创中心建设则还要10至20年的时间。“十三五”期间是最关键的打基础的阶段,要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素市场联动发展的有利条件,着力推进与科创中心的联动建设。

陆家嘴金融城体制改革,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重大创新,构建“业界共治、法定机构”的公共治理框架。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和理事会今年8月成立,到现在刚满3个月,要给它时间,让其真正市场化运作,推出“好评”机制,尝试建立一套有吸引力的,引人、用人、留人、发展人的人才服务管理机制。

科创中心创建需要营造管理更宽松、政策更透明、机制更健全、融资更配套、生活更便利的环境,政府行政职能管理要与服务相结合,并注重服务的主动性,提高服务效率。政府服务做好了、环境营造好了、信息政策的透明度高了,一些创新机构自然而然就来了。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在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方面的容错机制不够健全。改革就要破除旧的制度障碍,动一些人的奶酪,如果没有法律框架允许的鉴别和容错机制,且一旦体制机制创新失败,要一追到底,谁还敢改革?所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建立在法律框架内的鉴别和容错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