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浦东应发挥优势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2020年12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7-11-03 00:00:00

□李庭辉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形成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外开放新的战略思路。

2015年3月,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中国各地开放态势以及中国的行动纲领和愿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其中,强调要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浦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开放以来,一直走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前列,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浦东应发挥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

新形势下的新思维

“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审时度势提出的中国对外开放新的战略思路,也是中国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合作、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新的平台和载体。自2008年从美国延伸至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进入深层调整过程中,东亚到欧洲间广大腹地中的国家经济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只是在传统的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广大的中亚、南亚、西亚国家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和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很少惠及这些地方。

传承历史发展的轨迹,面向未来发展的希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走出一条与传统经济全球化所不同的新的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2016年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一带一路”倡议写入联合国文件,得到会员国一致赞同。今年5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各国领导人一致欢迎并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并认可了加强“一带一路”倡议和各种发展战略的国际合作,建立更紧密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南北合作、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的目标。

现在,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形成广泛国际合作共识。“一带一路”建设前景广阔,但任务艰巨,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浦东的定位和作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浦东开发开放抓住了上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引进发达国家与地区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但是在新的形势下,浦东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2014年、2015年、2016年,浦东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分别为143.07亿美元、440.82亿美元、350.6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分别为44.76亿美元、64.60亿美元、70.36亿美元,外贸出口额分别为6180.15亿元、6019.88亿元、6192.40亿元。为此,浦东在继续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发展出口贸易的同时,要响应中央的号召,将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方向逐步转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充分发挥浦东的区位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以深入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抓手,从规划咨询、技术支持、产业支持、管理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首先,充分利用上海所拥有的智力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规划咨询服务。

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周密规划、科学决策、谨慎实施、稳步推进非常重要。上海有着国内顶级智库和许多优秀咨询研究机构,要充分发挥这些智库和咨询研究机构作用,全面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为中央、地方政府制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案,支持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最近几年来,上海社科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牵头完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投资报告(2017年)》,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投资提供了信息咨询与参考。

其次,充分利用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将落后的过剩产能转移出去,而是鼓励技术先进的企业走出国门。浦东要用科技创新成果支持企业“走出去”,将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用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浦东有许多科研机构和技术先进企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工业领域处于国内乃至世界领先地位,技术优势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技术支持。

第三,充分利用浦东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产业支持。

浦东产业发展齐全,不仅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3D打印、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而且有金融、贸易、航运、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有着现代化的港口等基础设施,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产业支持。

第四,充分发挥浦东在城市发展和对外开放过程中所积累的管理经验,特别是开发区建设管理经验,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管理支持服务。

浦东经过27年开发开放,不仅城市面貌和城市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和大幅度提升,而且在开发区建设管理上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培育了如陆家嘴集团公司、金桥集团公司、张江集团公司、外高桥集团公司等园区开发建设管理企业,能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开发建设提供规划管理支持。“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节点国家,如巴基斯坦、缅甸、哈萨克斯坦、伊朗等,对中国的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非常感兴趣,但不知道怎样建设,十分希望中国给予帮助。浦东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应该鼓励浦东的企业“走出去”,帮助这些国家建设开发区,发展加工制造业,提高当地劳动人口的就业率。

第五,充分发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工业制造业和进出口贸易提供金融支持服务。

上海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和亚太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金融服务功能逐步完善,能够为“一带一路”重大项目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第六,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服务贸易。

浦东充分发挥服务业发达的优势,推动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服务贸易,如金融服务、航运物流服务、国际旅游、国际服务外包等。最近十几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从2000年至2015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增长了11倍,到去年达到6575亿美元,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其中以技术服务、维护和维修服务、广告服务等为代表的高附加值领域进出口业务快速增长,服务外包业务稳步增长。上海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重镇,去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018.8亿美元,约占全国比重30%。其中,服务贸易进口额为1519.7亿美元,出口额为499.1亿美元。同时,离岸服务外包合同签约总额为92.03亿美元,执行金额为67.25亿美元。

2015年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外包业务金额不断提高。去年,中国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外包业务执行额为121.29亿美元,占全国总规模的11.39%。其中,中东欧16国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增长26.30%,东南亚11国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为65.7亿美元,成为增长率最快和规模最大的两个区域。乌兹别克斯坦、东帝汶、阿富汗、波黑、罗马尼亚、巴林、也门等国家的服务外包业务增速较快。上海是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特别是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先行城市,浦东服务外包企业数和承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额约占全市总额比重七成。截至2016年底,上海共有服务外包企业1876家,就业人员39.42万人,2016年上海离岸服务外包合同和执行金额分别达92.03亿美元和67.25亿美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上海的发包执行金额为8.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28%。服务外包产业将会成为浦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的重点产业。

充分发挥两方面积极性

浦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政府和企业都是行为主体,但企业是最主要的行为主体。无论是对外投资、贸易还是开展国际经济合作,都要通过企业进行。因此,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性。浦东有许多优秀的企业,无论是在园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领域,还是在新材料、新能源、3D打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科技生产领域,都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领先的优秀企业,它们已经具备了走向世界的能力。政府要号召这些企业家,以进取精神和开放包容的合作心态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开辟新的市场,拓展新的发展领域。

同时,政府要发挥支持指导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政府的责任是帮助企业了解市场,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政府要结合“四个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自贸试验区建设,支持浦东的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政府可做的事有三个方面:一是组织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商务考察,帮助企业了解各东道国的市场、法律、政策、标准、投融资体系等多方面信息;二是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为平台,对企业“走出去”给予便利化支持;三是建立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并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有效地防范可能遇到的投资风险。

浦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可谓前景广阔,任务艰巨。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浦东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走出一片新天地,开辟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新境界,再次成为21世纪中国对外开放、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

(作者原工作单位: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