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浦东人而言,每年除了各种大小节日,还有一个日子值得铭记,那便是“4.18”浦东开发开放纪念日。过去的20余年,对于浦东发生的点滴变化,每位土生土长的老浦东以及在这里生活、工作的新浦东人,都是建设者、亲历者、见证者。今天是浦东开发开放27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属于他们和浦东的故事。
见证花开是种幸福
□王晓云
花季的年龄是最适合做梦的。1990年,处于花季的我为自己列下了梦想清单:首先是记者或作家,接着是军人、翻译、设计师、摄影师、旅行家、美食家、导演、演员……而我的老师却在梦想清单的最上端用红笔写了一行字:你最适合当老师。
我不知我的老师为何如此确信。不过,三年之后我真的被保送到了师大,毕业时我选择回到家乡浦东,那一年是1997年。一晃,时间轴移到了2017年。这20年,亲历着浦东教育的发展与变化,我逐渐明白了老师那句话的深意:见证花开的过程,是一种幸福。
很多人喜欢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上海,浦东亦是如此,浦东教育更是如此。在浦东开发开放的过程中,新区的教师阵容也逐渐庞大:从海边到江边、从浦西到浦东、从金山湾到吴淞口,还有不少老师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汇聚到这一片热土上。我如今所工作的学校中,大约有一半同事来自于祖国各地、上海各区,足见浦东教育的巨大吸引力。
同事南腔北调,普通话在交流中显得尤为重要。一位男同事曾和我讲过他亲身经历的一个笑话。1996年他刚到上海工作时,听一位同事说:“晚上可以在学校澡堂‘汰浴’。”由于不谙上海方言,他把“汰浴”(洗澡)错听成了“打油”,于是兴冲冲地拎着油瓶到澡堂,闹了个大笑话。如今,他不仅能够听懂上海话,还能说几句上海话,他的夫人更是能说一口流利地道的上海话了。这算是文化相融的一个极好的例子了。我身边的同事中,有不少新上海人都能说一口流利、标准、漂亮的上海话,在教学过程中时不时蹦出一两句上海话,不知不觉中就和孩子们拉近了距离。
浦东的学生阵容同样庞大,除了区内生源,还有区外、市外甚至国外的学生,除了国际学校,普通学校里也时常有“洋娃娃”的身影,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得2004年时,我曾经作为浦东新区远程教育兼职教研员,开设了一堂区级公开课,当时,浦东有远程录播设备的学校寥寥无几,能够同步观看教学过程的学校也不多。上课过程用录像机人工录制,后期需人工制作,实在费时费力。没想到才过了几年,浦东不少学校都配备了录播教室,教学过程可以直播,教学录像可以反复观看、研讨。如今,录播教室成为我们学校利用率最高的专用教室之一,我在教室里上公开课,一键按下、自动录制,其他老师通过学校平台可同步观课,绝对高效,还能在观看中不断反思。而学生看着自己在录像中的表现,也会去找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很容易就点燃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离开大学校园20年以后,当我在上海迪士尼见到自己的学生,在上海中心邂逅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听到学生说毕业后要回浦东应聘做教师……在浦东这片热土上,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幸福。
是的,这20年来,我见证着自己的成长,见证着学生的成长,还见证着浦东教育的成长。在浦东教育这座花园里,我始终被一种精神所感染,它具有开放、进取、坚韧、创新、奉献的特质,让我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我的周浦记忆
□夕子
读小学三年级时,我随家人搬到了周浦。虽然之前一直听大人说,周浦素有“小上海”之称,可我却觉得那边不太适合居住,主要原因在于那些臭河浜。
关于周浦河浜的旧模样,我至今印象深刻。当时,周浦的商业中心集中在年家浜路这一块,而年家浜路两侧都被星罗密布的水系所包围。每次在年家浜路上穿行,总会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而由于水系相互交织,我发现周浦镇上的很多河浜都是这样一幅光景:河道的水呈黑色,掺杂着不少垃圾,并散发出阵阵异味。这样的周浦,让我想爱也爱不起来。
然而,情况逐渐发生了改变。我看到,不时会有环卫工人去打捞河中的垃圾,河水渐渐地不似从前那么黑了。并且,即便到了夏天,刺鼻的气味也减弱了不少。突然有一天,我惊喜地发现,河道的水变清了,岸边也多了很多绿意。每天看着“水清岸绿”的河浜,真是一种享受。
焕然一新的水道让周浦焕发出新的生机。此后,周浦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杂乱无章的农田,为新建楼盘和公路所取代。大润发、万达广场等大型商业设施的入驻,让周浦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逛马路、购物、看电影、家庭聚餐……在家门口就能一次性解决,不用再颇费周折地跑去市中心。
除了不断发展的商业,周浦的交通也是四通八达,周邓公路、S3等公路的开通,大大缓解了周浦居民的出行压力。原本镇上的一些断头路,现在也都被连接了起来。地铁方面除了轨道交通16号线,另一条通到周浦的地铁线路也正在建设中。
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浦东本地人,我深深地感受到,周浦的发展正是浦东开发开放的一个缩影。如今,浦东的每一个街镇都在开发开放的浪潮中悄然改变着,我们浦东人也正以激昂的姿态重新出发,只因我们相信:浦东的明天会更好!
浦东入夜后
□浅墨
“呼——轰隆隆——”
当飞机盘旋于机场上空,透过舷窗俯视浦东,楼宇星星点点地闪烁,似遥远的星辰,可望而不可及。当飞机落地后,已是零点后,机场里静悄悄的。
这是一段多年前的记忆。当时,旅行归来的我搭乘航班从香港国际机场飞至浦东国际机场,航班落地的那一刻,是我与浦东的第一次“遇见”。
对于出生在南京的我而言,浦东一直是个象征意味很浓的地方,她很现代、很时尚,总是走在时代潮头,所以更多时候,浦东存在于教科书中,出现在报刊杂志和电视新闻里,由这样一幕幕影像构成:浦江东岸陆家嘴金融区的高楼建筑群影像,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世界首脑身着唐装留影,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盛况……而就在去年年底,怀揣着一份好奇,我以一个职场新人的身份再次来到了浦东,从此和她有了更多的“亲密接触”。
由于工作性质使然,我晚上经常要加班,每晚睡意总是要等到零点才会到来。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零点后的浦东,我和你相识已数月有余。
这些片段让我这个新浦东人尤其印象深刻。
某晚20:30,在通往张江住处的快车上,我和快车师傅聊着。
“师傅,哪里人?来上海多久了?”
“安徽人,在上海有3年多了。”
“您从事什么职业?现在一个月能挣多少?”
“以前做厨师的,现在专职做滴滴司机,每个月能挣个七八千。我没文化,不像你们大学生月入过万。”
“在上海定居了?想过回老家?”“和老婆租房住,上海挺好的,回老家干嘛呢。”
下车后,师傅还不忘热情嘱咐道:“麻烦小哥给个5星好评,谢谢你。”
21:00,12路公交站台。一个刚从地铁站出来的小伙子,工作热情似乎还没退热,一直处于通话的状态。“最近行情不太好,只要客户没意见就可以……”只言片语,一个为事业打拼的销售员形象的在我脑海里浮现出来。20分钟后,公交车来了,可他依然还在忙于工作电话。
22:00,从地铁站后,骑着单车的我前往住处。无论多晚,一群约10人的年轻男女总会和我不期而遇;他们穿着正式,相互攀谈着。骑车路过时,他们的笑容、笑声很清晰地从我身边“划过”。路灯之下,他们的影子忽长忽短,就像行走在阳光里。
身处于一个有着2000多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我每天都会遇到这样一些新上海人、新浦东人,他们和我一样,因为一份憧憬和好奇来到这里,为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打拼,常常要忙到零点后入睡。我们彼此并不熟悉,却在同一座城市共同奋斗。因为有了目标、有了同伴,我想,这样的夜并不黑,这样的夜行可以叫做“白夜行”。
廿年变迁浦东路
□决明子
如今在浦东,断头路或死胡同已经很少见了,代之以横穿东西的浦东大道、张杨路、杨高路、龙东大道,纵贯南北的浦东南路、东方路、杨高南路、罗山路、申江路,以及中环、外环、申嘉湖、上海绕城等四通八达的大马路、快速路。今天的浦东路通其畅、出行便利,连我的欧洲老外同事都好生羡慕。
而这翻天覆地的改变,就发生在这20多年间。
1993年,我在国家海洋局上海办事处工作,到位于浦东上川路(今天的金桥路)的中国极地研究所办事。国家海洋局上海办事处位于徐汇区,我一大早从那里先赶往十六铺码头,然后乘摆渡船过江,再换乘一部公交车,在浦东大道上“哐当哐当”地到达目的地已近中午。
当时,上川路是一条刚刚建成的新马路,路上还散落着一些障碍物,路两边都是农田农舍以及被挖得高高低低的土堆,常常下了路基就没地儿走了,雨后的地面更是走几步就粘一鞋底的烂泥。而极地所周边还没有“邻居”,是孤零零的一处建筑。午饭在极地所对面路边的一家农家小饭店解决,一幢斑驳暗黑的青瓦白墙大平房,餐厅里也黑黝黝的,几张破旧的方桌、长凳,脏兮兮的筷笼、大海碗,只供应面条或馄饨,因为是附近唯一的餐厅,也只能凑合着吃了。
那时候,浦东热闹的地方大多零星散落在浦东大道上,而陆家嘴附近最闹忙的要数不多的几家私人舞厅,跳舞在当时还是比较时髦的娱乐活动。有时候,周末觉得有点无聊,我也会一早搭上一辆班车去浦东远郊看风景,乡间的路大都只有一根半车道,错车很不易。快到中午时分,在一小村子下了车便不敢再往前走了,因为越走越荒、人烟稀少。车站边,几间老旧的宅子敞开着门,几个老人闲坐着,亏得自己带了些干粮,不然也饿着肚皮回家了。
要说出行,这些年给上海人带来最根本性改变的当属轨道交通。2000年6月开通的地铁2号线,掀开了浦东地下交通的全新篇章。短短17年间,浦东已经拥有了地铁2、4、6、7、8、9、16等线路,以及在建的18号线和一些延伸线地铁等,更不用说世界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车线路。这种惊人的建设速度令世界刮目相看,我的老外同事每次到上海都喜欢乘地铁,回国前还不舍得把公用的交通卡还给公司,说下次来还要用。
细细回想起来,20多年前,在浦东出门或“去上海”(当时浦东人对到浦西去的说法)总要犯难,难在没几条路可走,除了郊区班车、轮渡就再没其他交通工具可选。因为选择少,总是要紧赶慢赶。而今,在浦东出门也“犯难”,难在要比较下究竟走哪条路更好,乘公交、地铁、差头还是自驾能更快些、更便当些。因为选择多,便悠哉游哉,怎么走都行。改变,就在这20多年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