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浦东力量”深度参与移动通信变革

2020年12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7-07-04 00:00:00

■本报记者 王延

2017世界移动大会日前在位于浦东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在5G技术的积累和5G商用的推进中正处于“杆位”,其中,“浦东力量”正深度参与到这一场移动通信的变革中。

5G商用摆上日程

自2014年正式启动4G商用以来,4G网络的大发展促进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全面繁荣。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合计已部署了249.8万个4G基站,4G用户规模达到7.36亿,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4G网络。

在5G商用上,中国有望延续这一势头。

世界移动大会上发布的《中国的5G:展望与区域对比》研究报告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5G连接点将达4.28亿个,占全球11亿5G连接点的39%。GSMA(移动智库)会长MatsGranryd称,中国的运营商们正与政府及企业密切合作,部署全球最大5G网络。

记者从大会了解到,由于欧洲运营商在4G网络投入巨大且未能及时获得收益,5G在欧洲的推进速度缓慢。相反,对下一代通信标准渴望更多话语权,促使亚洲企业尤其中国企业正在加快推动5G快速发展。

作为目前世界上4G用户最多、并引领5G发展的运营商,中国移动董事长尚冰在大会上给出了中国移动5G发展的进程表:“加快推进5G发展,今年中国移动将在5个城市开展外场试验,2018年开始规模试验,2019年实现预商用,2020年实现规模商用。”

诺基亚贝尔实验室总裁兼诺基亚CTO马库斯韦尔登(MarcusWel⁃don)认为,在5G方面,中国肯定会走得更快,“之前在部署4GLTE的时候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而在5G方面,中国可能会占领主导或者是领先的位置”。

推进路径各有不同

此次展会是诺基亚和上海贝尔合并后的首次亮相,双方在上月刚刚完成重组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贝尔实验室也是首次在国内展会上亮相,并为参展观众设置了“FutureX体验区”。

据介绍,FutureX是贝尔实验室近年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计划,是一种可持续自适应、学习和优化的大规模分布式认知网络,在支持移动去程和延迟敏感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

比如去程作为移动网络中C-RAN(集中式无线电接入网络)架构的基本要素,其处理能力实现了集中化并远离了蜂窝站点。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助运营商降低其现场安装的成本和功耗,同时还有助于提高移动网络容量和覆盖范围。

华为在5G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公司5G研究的重要基地正位于浦东。目前,华为正积极参与IMT-2020(5G)推进组组织的5G技术研发试验。

本届展会中,华为与来自全球的运营商、终端、芯片等产业伙伴共同发起倡议《加速4.5G网络演进及产业发展,共建迈向5G之路》。该倡议旨在全面推动4x4MIMO、VoLTE、NB-IoT等端到端产业的加速发展。

华为FDD产品线总裁曹明表示:“在4.5G向5G演进的过程中,网络技术演进与产业生态发展需要齐头并进。华为愿与全球运营商和产业伙伴合作创新,共同推动4.5G演进新技术、新生态、新商业的快速发展,迈向5G之路。”

多方联动推进应用场景

展会期间,参展观众坐在中国移动展台的驾驶舱里,就能远程遥控30多公里外的嘉定同济校区里的车辆。

这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三方演示的全球首个基于3GPP5G技术的自动驾驶和远程驾驶,验证了5G所具有的大带宽、低时延的网络能力。

上述三方还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智能出行服务暨下一代蜂窝车联网(C-V2X)产业的发展。未来,近距/超车告警、前车透视、十字路口预警、交通灯预警、行人预警、交叉路口碰撞避免提醒、十字路口车速引导、交通灯信息下发、绿波带、“最后一公里”等智能出行场景都将逐步实现,车联网系统的反应速度也将由目前的秒级飙升至毫秒级。

多方合作联动,推进5G应用场景,已经成为一大趋势。据悉,中国移动5G联创中心已构建北京、杭州、上海等9大开放实验室,向合作伙伴及创业团队提供基础试验环境、应用孵化、测试认证、应用示范等四大能力。

中国移动方面表示,基于丰富的开放实验室环境,5G联创中心将与合作伙伴开展智能单车、智能市政、网联无人机、车联网等17个联合创新项目。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