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林
开栏的话
用心观察发展变化,用笔记录时代进步。在浦东开发开放2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东方明珠》版面推出“浦东之变”栏目,来自各行各业的作者用笔写下他们在浦东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浦东翻天覆地的变化,展望浦东不可限量的未来。
这条路,其实长不到两公里,但它见证了浦东开发的那些大事。这座桥,其实不是桥,但它同样见证了浦东开发的那些大事。而我,很荣幸,和这条路有过八年朝夕相处的经历,和这座桥也曾朝夕相伴近五年。
这条路,就是即墨路,我曾经工作过的上海船厂门口的一条小路。这座桥,就是金桥,我曾经工作过的金桥开发区。
即墨路上不寂寞,这条路见证了一个企业为浦东开发的不舍迁离。还记得1993年6月到上海船厂报到的那一天,惊诧于企业好大好大,万人大厂,一到午饭时间,食堂里人声鼎沸。船厂工作是艰苦的,夏天船甲板温度超过50摄氏度仍需穿着厚厚的工作服,冬日寒风凛冽仍需在室外焊接打磨。
船厂青年以苦作乐。难忘船厂单身宿舍的集体生活,烧饭用电丝炉、烧菜基本靠煮,宿舍串门聊天,扑克输家洗碗。船厂团委特别有号召力,结合重点项目开展立功竞赛,在集体宿舍建立青年联谊会,特色活动不断,大家并没有感觉到寂寞,甚至还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头禅:“上船青年潇洒过,即墨路上不寂寞!”
遗憾的是,为了浦东开发,船厂最终还是搬迁了,总部搬往隔江对望的杨浦,生产部分迁往崇明。为了这次搬迁,船厂前后纠结了好几年,其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昔日的很多同事也在这次大搬迁前后各奔东西。尽管离开了船厂,但大家仍惦念着船厂,同事相聚,常常唠叨起船厂的那些旧事,还有即墨路边的那些小吃摊点。
路虽不能言,即墨路却见证了浦东开发开放前十年的飞速发展。船厂的搬迁是注定的,1990年4月浦东开发开放的号角吹响,上海船厂与陆家嘴区域规划业态相去甚远,迁离是迟早的事。也正因浦东开发,即墨路边自此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浦东开发的“总指挥部”位处浦东大道141号内2号楼,就在即墨路边,与“上船大楼”隔壁相邻,而“上船大楼”曾经是小陆家嘴第一高楼,浦东开发办(管委会)的一些机构曾在“上船大楼”内租借办公,而即墨路北端船厂“科苑大楼”也是开发办(管委会)常常借用的开会场所。有意思的是,2010年组织上让我牵头负责2号楼的浦东开发陈列馆建设,忍不住去即墨路上溜达过好几圈。
昔日夜间有些寂静的即墨路,从浦东开发伊始就与灯火通明相伴、与热闹非凡作陪,那是开发办(管委会)的同志们在通宵加班,那是陆家嘴高楼在建的连夜施工。短短几年间,即墨路边的“上船大楼”不再是第一高楼了,即墨路边的棚户区建成高档住宅小区艺术传家堡了,沿街店铺建成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大楼了。即墨路成为浦东开发办、浦东新区管委会揭牌运作的见证者,也是浦东“老开发”们蹲在路边吃面条的偷偷注视者。
大学毕业来浦东22年,我的三段式经历可以简称为一条路、一幢楼、一座桥,除了即墨路边的船厂生活,2001年有幸通过处级干部公开招考成为浦东新区一名公务员,开始了在“铅笔楼”里的十年宣传文化工作经历,2010年奔赴正处转型发展阶段的火热金桥。
金桥是一个故事特别多的地方。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因为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金桥快速崛起。金桥曾耐住寂寞花了近一年时间做规划,正所谓厚积薄发,五桥抢通用,通用落户金桥了;中外合作办学,中欧工商学院落地金桥了;华为上海总部摇摆过多次,建筑体量等同于金茂大厦的华为研发楼建在金桥了;全国多省市、上海多区域竞争,特斯拉选中金桥了;胶囊机器人比选了N个地方,最后将据点放在了金桥……金桥,成为企业走向成功彼岸的一座金色之桥!
金桥,正是努力踩准国际产业发展的步子,才成为一个外商云集、名企聚集、创客汇集之地。当你走到金桥产业区,看到南北方向以“金”字开头(如金港路)、东西方向以“桥”字结尾(如川桥路)、包含全国各省市简称的路名时,你就会恍然大悟,这里汇集的不仅是全球性企业,还有全国人民的智慧。海纳百川,不正是浦东精神的内核吗?!
在金桥工作期间经常走访企业,看惯了工厂车间、生产线、研发楼,而倘佯在碧云国际社区,自己常常会发出“这里也算金桥开发区”的疑问。但这里就是金桥,而且它是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金色之桥。
在负责招商引资时,我经常讲起这个故事:在金桥的咖吧里,你周围常常坐着的大多是外国朋友,这时你会感觉自己就在国外、觉得自己就是“老外”,尽管你是在中国、在浦东、在金桥。还有个“一美元”的故事,就是金桥公司建好一座教堂后,以一美元的象征价格转让给教会使用,因为金桥人知道,有了教堂,不仅可以留住“老外”的人,还可以留住“老外”的心,甚至可以留住“老外”的灵魂。
一万多名外籍人士在金桥工作、学习、生活,国际化开发区吸引国际化产业,国际型社区吸引国际型人才,完善的生活和商业配套,让许多外籍人士以金桥为家。那天拜耳德籍副总来到管委会,在我面前,他尝试着拿起毛笔,写下一个大大的中国字:“家”,也许他写下的就是金桥外籍朋友的心声。金桥中外家庭闹元宵、碧云国际社区健康长跑等活动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外籍朋友极富个性的表演,中外朋友相聚相乐金桥,我也是醉了。
恋上浦东,记住了这条路,记住了这座桥,现在又回到了“铅笔楼”,青春过,不后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