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纪事
4月18日,浦东将迎来开发开放25周年纪念日。25年,弹指一挥间,从浦东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中,人们感受到的既有经济腾飞的惊人速度,也有文化传承的温润质感,以及生活变迁的斑斓色彩……而这一切,在一本本飘着墨香的图书中,都被或写实或写意地记录和描绘。本期阅读专门介绍一批和浦东发展历程相关的书籍,和你一起抚今追昔,读懂浦东。
《口述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作者: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政协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这是一本浦东开发开放的口述历史,由71篇口述文章组成,口述者均为浦东开发开放进程的亲历者、浦东改革建设的参与者、浦东沧桑巨变的见证者。随手翻阅本书,可以获知不少的“内幕”。比如,今天矗立陆家嘴的环球金融中心,其492米高度当初是怎么定下来的,邓小平为杨浦大桥题名的消息是怎么披露的,保税区的英文翻译为何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等等。这些“内幕”生动、刺激,颇有传奇色彩,也引人感慨万千——浦东开发开放一路走来多不容易!
读者也可以非线性地随手翻阅本书,随处读到充满情感的故事和细节,在一段一段的回忆中,让人再次感悟浦东经验、浦东速度、浦东模式,借用一句流行的话:这样的故事更浦东。
东方明珠为何选址陆家嘴
改革开放后,当时我们上海电视业的开山鼻祖、时任上海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上海电视台老台长邹扬帆,应邀赴日本及其他国家考察电视业发展的现状。邹老几次出访,收获颇丰,在东京,他考察了东京电视塔,借鉴到了电视塔许多旅游观光设施的建设,在加拿大,他参观了世纪第一高塔多伦多电视塔,被其建筑结构所迷倒。回国后,邹老兴奋不已,并在一个小范围的会议上慷慨陈词:“我们也要造一个塔。”他拿起桌上与会同志的“三五”香烟烟盒,豪情满怀地讲:“我看就来个三个五。555米!”此话被传开,有同志认为邹老异想天开,但东方明珠电视塔却在这句话中孕育。
在选址上有关领导都力推浦东,但造在浦东哪里,又有一个小插曲。当时通过勘测及综合各方面因素,小陆家嘴地区最适合,其中已经批给港务局造导航中心大楼的地块是最好的,它与浦西南京路是在一条轴线上,远望过去一目了然。用一句建筑设计上的行话叫中轴线对称,不论你站在什么方位都看得到,看得舒服。当时市里领导力排众议,破天荒地给了港务局5000万的土地费和动迁费(这是市里拨的唯一一笔资金),让各方“诸侯”纷纷礼让,这才使今天的东方明珠塔在小陆家嘴这块黄金宝地上屹立。
当初,总共有白玉兰、飞向未来、申、跃上穹窿、东方明珠……12个设计方案参加竞争,东方明珠并不被人看好,不少专家认为建造难度太大,可望不可及。广电局群众投票,得票最多的是东方明珠这个方案。建筑界泰斗吴良镛看了设计稿极为兴奋,脱口而出:大珠小珠落玉盘。市委常委会上,江泽民、朱镕基同志最终拍板:我们就选它了……
(所摘内容选自《明珠璀璨耀东方》一文)口述:钮卫平整理:潘浩
面向全国公开招干“三个突破”
1993年1月18日,我们在《解放日报》等媒体上刊登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招考机关工作人员启事》,率先进行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机关干部的改革尝试。启事刊登后,反响极为强烈。据统计,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几千人来信、来电、来人咨询报名,其中1814人报名合格,1655人领取了准考证,实际参加考试的有1282名考生。1月28日至5月4日,经过知识笔试、心理测试(报考副局长的考生还要参加工作能力测试)、答辩面试和政治品德考核,最终40人被录用为浦东新区机关干部(试用期一年),其中新区的副局长2名,副处长8名,科以下干部30名。后来,这40人中有4人成为市管厅局级领导干部,其他留在浦东新区机关的基本为副处级以上干部。
在方案设计和后来的总结中,我们认为:这次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干,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打破职业、级别、地域和户籍的限制,始终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和改革精神。特别是实现了“打破地域界限、打破身份编制限制、打破学历限制”的“三个突破”,只要有本事,不管是天南地北哪里人,不管是体制内外甚至私营业主,不管是研究生、海归还是农村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的,都可以在这个赛马场上公平竞争,我们唯德才是举,不论门户出身。
报名点设在位于民生路的上海海运学院,报名者“身份证、学历证和工作证换一个准考证”,现场有父母陪同子女来的,也有带着小孩子来的,还有很多从外地赶过来的,场面十分动人。
没有一个说情电话,没有一个打招呼纸条,没有一封举报信。面向全国公开招干做到这“三个没有”,要说难,确实很难;要说不难,其实也容易,关键是我们设计了令人信服的科学合理的招考环节。
(所摘内容选自《五湖四海招贤才——回忆20年前的那次浦东公开招考》一文)口述:施耀新整理:普进
《上海浦东》邮票出炉始末
《上海浦东》是首套以上海著名景点为主题发行的上海邮票,上海市政府非常重视,成立了地方选题组委会,广泛地开展社会征稿。我为画家们定了基调,一定要画出大上海的大气魄,国际大都市的大气势,色调要明快,要有现代感。
设计要彰显浦东特色,可当时的浦东处于开发初期,很多东西都停留在图纸上,以陆家嘴为例,那里只有一座东方明珠和一片脚手架。如何展现浦东的现代感,设计师们绞尽脑汁。他们结合城市规划,虚实结合,描绘了一个未来的浦东。在小型张“开发开放中的上海浦东”中,远处的一群高楼被虚化了,那正是画家们的意象。其他邮票也有类似创作,比如,“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只有近处的办公楼是真实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中,只有那栋银行总部大楼被重点突出。
随后,邮电部举行了专门的讨论
会,来确定《上海浦东》的规格。有人表态——不能搞特殊,最多四枚。关键时刻,邮电部副部长刘平源一锤定音:“浦东开发开放是中央的决策,浦东不仅是上海的,也是全中国的。”由此,《上海浦东》获得了特别待遇——六枚邮票加一枚小型张,并采用雕刻版印刷。
(所摘内容选自《方寸之地见精神——<浦东邮票>责任编辑讲述发行全过程》一文)口述:陈晓聪整理:李音
□本版资料整理王奇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