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浦东人过端午文化习俗大盘点

2020年12月07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5-06-12 00:00:00

端午节,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传统节日。说它熟悉,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挂菖蒲;说它陌生,是因为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些习俗的文化内涵。端午前夕,本报记者采访了两位土生土长的浦东民俗专家:华师大终身教授陈勤建和浦东非遗传承人谈敬德,通过这两位老者的回忆,还原本属于这一方土地的端午生活习俗和文化内涵。  □本版撰文见习记者周蓓君

习俗1

兰草沐浴

以前,不少家庭会在端午节用菖蒲和艾草给小孩熬汤洗澡,据老人说,这样洗过澡之后,一个夏天都不怕蚊虫叮咬了。如今,这种“兰草汁”被各种进口沐浴露取代,越来越少的浦东家庭会为了宝贝的夏季清凉,花半天煮一锅驱虫的兰草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勤建在上海《采风报》兼任主编,在下乡采风中,他了解到端午节的时候,不少地方要到山上去采百草,熬成汤来洗澡。“从气候特点上来说,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保健卫生节。”陈勤建认为端午节生于春末夏初之际,这个时候,阳气上升,阴气衰落,从物象来说,许多毒虫,如苍蝇、蚊子都开始出现,所以天时物象都出现了一些新陈代谢的变化。“艾草、菖蒲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并且能够抑制多种细菌和病毒。这个时节选择艾草和菖蒲来熬汤泡澡,能够起到防蚊、驱蚊效果,避免皮肤病,因此‘兰草沐浴’是有科学道理的。”战国时代的《礼记》和屈原的《九歌》中都有说到要“蓄兰而沐浴”,但以前兰草沐浴的时间不一定是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这一天。端午节前后,正是菖蒲长得最茂盛、最肥厚的时期,此时,选择壮实的菖蒲、艾草熬汤泡澡,药效也确实更强劲。

“除了艾草、菖蒲之外,用香樟木熬汤泡澡,同样有驱蚊效果。”陈勤建幼时住在浦东新场的乡间,对于各种民间端午习俗都有切身体验。香樟木刨花或者香樟木树枝在水中熬煮之后,给家人泡澡,其特有的樟木香味也能够防止蚊虫侵袭。

TIPS

端午保健沐浴

1、取2-3支艾草和菖蒲,放水中烧开。若是香樟木,可刨花或者取香樟木树枝烧开。

2、转小火煮半小时,熬出汤汁。

3、倒入备有温水的浴桶中,泡澡即可。

习俗2

艾草驱虫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买一把艾草和菖蒲插在门上,说是避瘟驱毒,主要是为了驱蚊防虫。”陈勤建说起艾草和菖蒲,如数家珍。一样是买回家,有的人家是绑在窗口,有的人家是插在大门上,这有什么区别呢?“一般来说,艾草和菖蒲是插在大门上的,草药的味道可以驱逐蚊虫。讲究点的人家除了大门插一把,在各个房间门上也会插上一把艾草,多几层保护。”

大家买回的艾草和菖蒲,插在门上三五天后,一旦干枯便当成垃圾扔掉了,在陈勤建看来,这是大大的浪费:“我们以前夏天住在瓜棚里,晚上点上艾草驱蚊,效果比蚊香还好。”干枯后的艾草根茎和叶子卷成球状,便是很好的驱蚊剂。夏天点燃一盘干枯的艾草球,慢慢熏出香味,房间里的蚊子便不见了,既天然又环保,还不用担心会有化学制剂影响家人健康。

习俗3

五“黄”一鸭

端午节的习俗琳琅满目,这些习俗的背后,实质是解决了生存和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利于保护自己,把生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传统的端午习俗中有吃“五黄”的习俗,所谓五黄即:黄鱼、黄瓜、黄鳝、咸蛋黄、雄黄酒。吃这五种食物的原因是,野生的黄鱼对脾胃有好处;黄鳝是一种凉性的食物,在这个季节可以抑燥;黄瓜、鸭蛋在中国传统的生活观念中是也凉性的;雄黄酒即使你不喝到肚子里面去,弄到脸上、身上,也有助于去虫害。这些端午节的传统食物不仅仅是一种节日食物,也是一种顺应季节的健康生活方式。

相比于知晓度较广的“五黄”,端午节还要“赶鸭子”“吃鸭子”知道的人就比较少了。“就好像包粽子显示的是家族中女性的心灵手巧,赶鸭子则显示男性的英勇矫健。”陈勤建在研究中发现,“赶鸭子”实际是端午节很重要的一个习俗。福建石狮在端午日与台湾地区港口有对渡的仪式活动,其中一项,就是古老的海中“赶鸭子”。沈从文在《边城》里,也谈到过端午节的凤凰城,男人们有唱歌和下河赶鸭子的风俗。在浦东本地,还有端午节“吃鸭子”的习俗,鸭子性凉,此时喝鸭汤也有利于去湿祛燥,保持机体平衡。

习俗4

稻花香粽

有些人觉得端午节其实就是“粽子节”,所有的节日意义变成了吃一只粽子而已。

“粽子的艺术不在于吃,而在于怎么包。”陈勤建说在浦东乡间,包粽子相当于做一项艺术品。浦东的粽子一般用芦苇叶或者箬叶包制,端午节期间更多选用新鲜芦苇叶,有更浓郁的清香味。粽子的外形也多种多样:三角粽、枕头粽、小脚粽、四方粽,每逢端午节,各家各户都会包粽子,互相之间还会暗中较劲,谁家的粽子包得好,谁家的粽子“卖相”不灵。浦东人最认准的是小而精致的三角粽,“一斤16只,整整齐齐排好,浦东人家端午节的‘脸面’都在这里。”

“传统粽子是不会用棉线来捆绑的。我们会在前一年秋天稻谷收割后,把稻茎晒干,制成一大捆稻草绳,专门用于端午节捆粽子。稻草绳煮出来的粽子有个独特的稻花清香味。”有意思的是,稻草绳只是为了便于成串烧煮,传统粽子不是靠绳子来扎紧的,而是用芦苇叶包好后,叶尾插入叶子后扯紧的,即便没有绳子也绝不会散开。叶尾不同形状的剪口代表了不同口味的粽子:平口的是大肉粽,斜口的是赤豆粽,三角口的是马兰粽……就像选美大会一样,粽子包得好不好,可能决定了接下去一年,这家人在邻居中的口碑和声望。

为什么南方有各种各样味道的粽子,北方却只有白米粽和豆沙粽?陈勤建认为这和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有关:“端午节的起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等几种,各种说法的出处都是在南方,因此端午节起源于南方是比较明确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身汨罗江的屈原是比较流行的说法,其他一些说法也都有证可考。因此南方作为端午节的发源地,粽子的形状和口味的发展更为丰富,而北方原本不产粽叶,又非端午节的发源地,因此在粽子的形式上比较单一。

习俗5

佩戴香囊

端午节给家中孩童佩戴香囊,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都是传统习俗。佩戴香囊除了寓意祛病除恶,更主要的功能仍然在于防蚊驱虫的保健作用。

虽然现在很容易买到各种香囊,不过自制的端午香囊总是更受欢迎。国家级非遗“浦东锣鼓书”传承人谈敬德已年过七旬,至今依然清晰记得:“小时候家里人每逢端午都会自制香囊,手工缝制的香囊中,会放上各种中草药,佩戴在胸前,浓郁的香味,令蚊虫都不敢近身。”

TIPS

端午香囊DIY配方

苍术30g、川芎30g、辛荑20g、山柰30g、草果30g、白芷30g、细辛15g、艾叶15g、薄荷20g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