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浦东:“活档案”服务民生

2020年11月25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3-04-16 00:00:00

档案,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是陈列在档案库房里的“死文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但浦东开发开放23年来,档案却越来越多地被百姓熟悉和应用,“活档案”早已走进居民生活。

变“无”为“有”为百姓排忧解难

2012年的一天,北蔡镇的金先生来到浦东新区档案馆惠南查阅点要求调阅档案。原来,他的母亲刚去世,作为儿子,他可领到政府补贴的一笔丧葬费,但必须有母子关系户籍证明。但问题是,他因为工作关系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就已将户口从母亲处迁出,当地的派出所没有他所需的关系证明。

抱着一丝希望,金先生来到了档案馆。虽然馆内并没有户籍档案,但是热心的工作人员还是帮忙一起想办法。一位工作人员想到了1951年的土改房地产档案,可能会有家庭成员名单。经查阅,以他母亲为户主的房产登记中,清楚地登记着“子:金XX”。找到了关系证明,金先生非常高兴,也向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深表谢意。

“档案工作跟着民生工作走”,在浦东档案工作领域已经是一个“铁律”。为了挖掘档案资源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实际效用,新区努力确保民生档案及时建档、齐全完整、有效管理,为档案服务民生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同时,陆续指导、协调重点涉民部门,如劳动保障、民政、教育、农委、计生、人保、卫生,以及各街镇有重点、有计划地加强民生档案建档工作。

公众需求成为档案工作的导向。浦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9号令,调整档案进馆收集范围,加强产证、规划、环保、建设用地、土地延包、计生、医保、养老保险、征地安置、劳动仲裁、工伤认定、农民建房等重点涉民档案的接收进馆。同时,不断提高城建档案中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涉民建设工程档案指导验收工作效率。目前馆藏综合档案中,民生档案所占比例已达90%以上,2011年10月还编印出版了《浦东新区民生档案便民服务手册》,为市民群众提供了一个便捷、全面、快速的档案利用指南。

打响一张牌民生档案进社区全覆盖

2011年底,浦东启动了“民生档案进社区”全覆盖工程。如今,全区36个街镇、42个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全面实现了婚姻、独生子女、知青“上山下乡”、知青子女回沪等首批4类民生档案的查询服务,迄今已有约880余人次的利用者受惠。尤其是广大郊区农村居民免去了来回档案馆奔波之苦,在离家最近的地方查到档案,解决了户籍迁移、退休养老、房产交易等问题。

孙先生的妻子户籍在外地,结婚10年,夫妇二人也有了孩子。按照户籍政策,只要能够向派出所提供档案馆出具的原始婚姻档案证明,就可以将妻子的户籍迁到上海,同时也能解决孩子的户籍,这样孩子上学,妻子的劳保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在开展档案区域利用服务以前,孙先生必须要亲自到档案馆才能查阅到他的婚姻档案。但是浦东地域范围大,住在郊区的老百姓来一趟档案馆就要花去1到2个小时的时间,这样一去一回要花费半天时间。尤其像孙先生这样的工薪族,平时请假也不太方便。在民生档案进社区后,孙先生来到家门口的黄楼社区服务中心,几分钟就拿到了档案证明,既不用请假,又不用花交通费,就为老婆孩子办成了事,真是方便。用孙先生的话说:“这样的服务真贴咱老百姓的心”。

如今,“民生档案进社区”全覆盖工程,已经成为浦东档案服务社会民生各项举措中最亮眼的一张“王牌”。通过“浦东新区档案区域协同分级管理系统”的实施,新区构建起了“物理分散、逻辑集中、异地服务、全网共享”的区域档案利用服务平台。2011年底,川沙新镇两个社区事务受理中心首批开展了婚姻档案“村居委预约、社区受理出证”的便民服务模式试点。以此为开端,按照“成熟一个、推广一个”的原则逐步实现全区覆盖。2012年,新区先后以区委、区府“两办”的名义出台了《关于实施浦东新区民生档案查询利用服务进社区工作的意见》、以档案局名义出台了《浦东新区民生档案社区查询利用服务工作规范(试行)》等业务规范,明确了民生档案服务进社区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

开大服务门推出更多便民亲民服务举措

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特殊需求,浦东新区档案馆推出电话预约、送档上门、要事特办、热点问题集中查档“专用通道”等各种便民特色服务手段,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为适应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大,人们居住地、工作地经常变化的趋势,浦东新区档案馆积极参与全市“城市数字记忆工程”,与各区县档案馆实现了民生档案资源共享利用,推出“就地受理、跨馆出证”档案实事惠民工程,大大方便了百姓办事,使许多市民能在浦东拿到本来应该在其他区县档案馆才能查到的档案凭证,省去了往返当初原始办事登记地的不便,成为“十二五”期间档案提升惠民服务能力的又一亮点举措。

家住浦东的徐女士在浦东新区档案馆利用服务窗口,通过“就地查询,跨馆出证”的方式,拿到了1970年在原嘉定县登记结婚的档案凭证,顺利办理了房屋产权证加名的手续,并节省了几万元的房屋交易费,整个查阅过程不超过30分钟。与徐女士一样,周先生也从浦东新区档案馆查到了1980年在杨浦区为自己孩子办理《独生子女证》的档案,顺利地从社保部门领到了奖励独生子女父母的退休补贴金5000元。“方便,省时,省钱,的的确确为百姓办事,要大力推广”,是所有体验过“就地查询,跨馆出证”服务市民的共同感受。

面向百姓的服务大门还在继续敞开。两区合并以来,考虑到浦东面积大、办公地点分散的情况,档案馆积极挖潜,升级改进服务系统,合理调配人力,实现了迎春路、惠南、川沙“三点联动”快速响应服务机制,避免利用者来回奔波。为充分整合资源,发挥档案服务社会民生的作用,档案馆主动出击,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推动与档案形成单位如法制办、婚姻登记所、房产交易中心等的工作联动和资源共享。如与法制办协调后,将民生档案利用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结合起来,把那些未到进馆期限、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的涉民档案纳入政府信息公开体系,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依法获取信息。在城建档案方面,与规土局、建交委、法制办形成了“四方协议”,通过政府信息公开途径,既解决了未开放档案利用的法律规定,又有效地满足了群众获取民生档案的实际需求。

\档案利用小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年来,浦东新区档案事业围绕“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转变档案工作理念,实现档案工作“重心下沉”,着力加强新时期档案“三个体系”(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惠及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拓展档案便民、惠民、亲民服务手段,使档案工作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故事1

杨家姐妹俩为了查阅解放初期她们父亲位于原塘桥杨家宅的一份土地权益,多次到相关部门查阅资料,但都一无所获。为解决迫在眉睫的房屋析产问题,3月5日,她俩抱着一丝希望来到浦东新区档案馆,向窗口工作人员讲述她们的诉求。原来,她们曾到街镇土地所、档案室等部门,甚至到原土地所属南市区、黄浦区土地和档案主管部门都查阅过,但都没有查到任何资料。由于她俩提供的信息有限,加上档案年代久远,按照正常查阅流程和方法没有查到相关档案。但接待他们的工作人员本着换位思考、急人所急的态度,不断询问提示她们其它相关线索,在有限的线索中寻找蛛丝马迹,并且不断尝试以不同的档案搜索方式、在不同类型的档案库中搜索,终于在一卷土地档案中查到了她们父亲1951年的土地所有权存根档案。工作人员热情、耐心、细致、周到的服务让姐妹俩十分感动,当场写了一封感谢信交给窗口值班领导,并连声说:“感谢你们!感谢浦东新区档案馆!”

故事2

3月13日,浦东新区档案馆收到一封来自江苏省昆山市房产交易管理中心的紧急协助确认函,请求确认高某离婚协议书的真伪,以处置相关房产事宜。原来,户籍在上海浦东新区的高某,与前妻在江苏省昆山市拥有一处房产,系双方共同财产。两人2011年离婚。日前,高某持盖有“2012年6月16日浦东新区婚姻登记中心本件与原件核对无误”章的离婚协议书到昆山市房产交易管理中心办理该房产产权处置事项,因属异地出证,昆山市房产交易管理中心不能辨别该离婚协议书的真伪,为避免盲目处理可能引发的房产纠纷,该中心致函浦东新区档案馆请求协助确认。浦东新区档案馆根据函件内容,立即指定专人办理。经查,2012年6月16日,该婚姻档案由浦东新区婚姻登记中心保管,2012年底移交浦东新区档案馆。在调取该婚姻档案后,确认高某双方在制式自愿离婚协议书后另附了一页自愿离婚协议书。经仔细核对后,形成两点意见:一是昆山市房产交易管理中心收到高某提交的自愿离婚协议书内容与档案原件内容一致;二是高某提交材料中制式自愿离婚协议书上有“以下空白”章,而档案原件对应位置上没有。浦东新区档案馆立即将上述意见告知昆山市房产交易管理中心,协助他们完成了房产处置相关事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