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浦东要成为坚持全球化的样本

2020年12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浦东日报 2017-04-21 00:00:00

□马迁 财经作家

浦东的实践证明,唯有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才能从全球化中得到红利。当下,逆全球化潮流来势汹汹,浦东仍应不忘初心,拿出信心和行动,成为坚持全球化的样本。

1994年1月,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访问浦东,看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规划模型后,兴奋地说:“如果我再年轻一点,我一定来浦东投资。”

老布什并非矫情也非夸张,浦东开发后确实成为一个理想的投资场所。统计显示:从1990年至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浦东合同外资项目和合同外资金额年均增长分别达32.0%和40.0%。累计签订合同外资项目16967个,吸引外资456.53亿美元。浦东开发启动时的1990年,外商投资项目仅为28个,之后直线上升,在2005年达到1734个。增长的速度让人咋舌。

为什么进入1990年后的浦东会有那么多的海外投资?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和疑惑的话题。

全球化的黄金时代浦东开发正逢其时

在日前再版的《浦东奇迹》一书中,上海市老市长徐匡迪在序言中有这样的解释:“上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时任市委书记、市长的江泽民、朱镕基同志为筹划浦东开发,曾先后率上海市代表团遍访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园区、新兴工业园区及自由贸易区,学习借鉴其成功的经验。通过比较、分析、讨论,逐步形成了上海浦东开发的思路,其核心是要抓住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依托长江三角洲的地缘优势和人才资源,主动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梯度转移,并根据上海的基础与条件,把承接产业的水平定在‘中高端’,从而可以把浦东新区建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交汇点与聚合区,走出一条‘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新路子。”

20多年来,浦东开发确实按照这一思路紧紧抓住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成为全球化积极的参与者,当然也是受惠者。

按照经济学家李扬的观点,1991年到2008年是全球化的黄金时代,以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战略、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前苏联东欧集团解体并一面倒地发展市场经济为主要标志。而浦东开发正逢其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也证实了这一点,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净融资一直呈上升趋势,1986年—1993年平均增长率为9.9%,而1990年—1993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2.5%。国际资本流动伴随着产业大转移,不但速度加快,而且流向拉美和亚洲等地区的幅度增大。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海外投资浪潮”。

这一时期,一些发展中国家积极融入全球化当中,纷纷实行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开放国内资本市场,而发达国家也对全球化态度积极,逐步放松对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管制。在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证券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推动下,全球资本流动的规模明显扩大。

这种投资浪潮还与上世纪80年代新技术革命有关,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次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传统产业,而次发达国家和地区又将自己淘汰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

经济全球化,尤其是金融的全球化、资本的流动加速,使得产业转移更加容易实现,从而加快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通过产业扶持政策,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学家对此有一种理论解释:梯度推移。

比如,美国硅谷从1990年代开始在集成电路产业形成设计业、制造业、封装业、测试业高度专业化的格局,之后渐渐将制造业和封装业等转移到其他地区,开始了新一轮产业升级。正是这种产业转移和升级,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契机——浦东抓住了全球半导体产业大转移的机会,将芯片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扶植,形成以芯片制造业为主体的浦东微电子产业带,聚集了上百家芯片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以及半导体材料、设备、器件等配套企业。一块芯片从设计到成品都可在浦东完成,集成电路成为浦东值得骄傲的产业。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发展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原院长姚锡棠曾描述了这一历史过程:“中国八十年代对外开放的战略是:首先在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建立经济特区,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国需要在此基础上使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也就是在吸引外商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同时,扩大到汽车、电子等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行业,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促进和加快我们产业结构的战略升级。浦东、上海和长三角的扩大开放,正是适应了这一发展的需要。”

全球化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也是一大契机。李扬认为,全球化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全球产业链的重组。由于信息技术革命降低了交易成本,跨国公司的产品价值链进一步分解,可以将同一个产品的生产服务环节拆分成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因此,坐在跨国公司总部的那些CEO对于全球化,态度更为积极。

曾为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的赵启正回忆,他在1995年收到了美国AT&T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艾伦送的一本最新出版的世界分册地图,在上海地图一页上面看到了单独画出的“浦东简图”,图中还标有“陆家嘴”“外高桥”等开发区的地名。

显然,这些投资者的嗅觉比常人更灵敏。在罗伯特·艾伦等手握重金的投资者眼里,浦东有庞大的市场腹地、充足且成熟的劳动力,其母体——上海,有着更多的技术人员、更齐全的工业门类、更容易沟通的管理人员。更重要的,是他们可在自己熟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投资,攫取丰厚的利润。于是,那些发达国家无法消化的资金哗哗地涌向了浦东。

参与全球化亦从全球化中得红利

有意思的是,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可以发现,对于经济全球化,是积极应对还是消极等待?各个国家、地区政府的态度不一。浦东开发20多年则坚持了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比如,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申请加入WTO,浦东抓住机遇,率先实现现代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尤其是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对此,理论上的解释为:在经济全球化中,坚持用世界的眼光来观察问题;用世界的语言来对话国际社会;克服文化的差异来破解难题;以国际贸易通用的规则来修正我们的经济行为。用赵启正的话说,就是“站在地球仪边思考浦东开发”。

实践已经证明,“以国际贸易通用的规则来修正我们的经济行为”是非常有效的。唯有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才能从全球化中得到红利。

曾参与谈判的中国原外贸部部长石广生说,加入WTO后中国修改了3000多条法律法规。由此,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全方位开放带来十余年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大国。相反,有些同时入世的国家后来并未获得发展,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对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这确实耐人寻味。

因为经济全球化,浦东的经济总量发生巨大飞跃。1990年是60亿元,到南汇和浦东两区合并之前的2008年,已达3150亿元。到了2016年,则为8732亿元,相较于1990年开发开放之初,增长了144倍。如果再说得具体一点,浦东国际机场的飞机平均每一分钟有一架起飞,而那里最早是一片海滩,海鸟飞翔。再看浦东张江开发区的超级计算中心内,滴答一秒间,那台中国最先进的电脑已运算230万亿次。早先,那里是一片泛光的水田,种了很多红菱……

今天,国际上逆全球化潮流来势汹汹,反全球化思想在发达国家蔓延,浦东应不忘初心,拿出信心和行动,成为坚持全球化的样本,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